新年伊始,人人都在預測未來。其實,所有關于未來的答案,早已在過去寫下。日光之下,并無新事。
2021年7月30日,上海天文館,太陽的圖像在黑暗的展館中格外顯眼。圖/視覺中國
今天的慢,是因為昨天的快。
今天的瓜,是因為昨天的錘。
今天的反卷,是因為昨天的内卷。
今天的清朗,是因為昨天的污濁。
有些詞正在變冷:流量、明星、飯圈、資本、算法、教育訓練班、高耗能……
有些詞正在變熱:新冠疫苗、碳中和、元宇宙、共同富裕、北交所、雙減……
在這個充滿了不确定性、也充滿了一切可能的時代,我們帶着忐忑與理想,在迷霧中摸索前行。雲南的野象一路向北,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伊甸園和烏托邦,它們,又何嘗不是我們?
“世人渺小,莫說大象。”/《大象》麥子
21世紀是屬于中國的黃金時代。
中國擁抱全球化,開啟中國速度,創造中國奇迹,貢獻“新四大發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神舟飛上天宮繼續人類探索宇宙的征途。中國,從邊緣進入了世界舞台中心。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的長征二号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視覺中國
我們見證了科技與網際網路造就的傳奇。我們慕強向上,通過自我奮鬥實作了階層逆襲;我們參與公共表達,追求理性與建設性,努力跻身為知識精英的一分子。然而,疫情帶來了封鎖與隔離,大變局時代帶來了經濟失速、民粹主義與逆全球化,狂熱代替了理性,狹隘代替了寬容,偶像在幻滅,精英在墜落。
2020年4月11日,淩晨,上海浦東機場的防疫志願者。/視覺中國
人人都想重新開機一切,找到那顆祛除疫情、療愈身心的解藥。我們一次次唱響懷舊的金曲,那每一首唱給昨天的歌,其實都是獻給今天的一顆解藥。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開機,世界将會怎樣?
當我們回望新世紀前20年走過的路,看崛起與衰落、融合與分裂、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精英主義與民粹主義……我們想尋求一個答案,中國需要一個怎樣的世界?世界需要一個怎樣的中國?中國要如何輸出東方價值、尋求世界認同?
人人都在尋找那顆解藥。
國家在尋找一顆解藥,好讓全球恢複流動與秩序,重建互信與互助。
社會在尋找一顆解藥,好讓階層向上流動,抹平裂痕,實作共同富裕。
城市在尋找一顆解藥,好讓經濟增長突破地産魔咒,擷取全新動能。
公司在尋找一顆解藥,好讓新青年拒絕躺平,在充滿機遇的環境裡發光發熱。
個人在尋找一顆解藥,好讓自己不用隻是為了活着,就耗盡了人生所有的力氣。
在通勤路上埋頭處理資訊的乘客。/unsplash
或許有一天,人類會進化為類人。在凱文·凱利看來,未來30年将是“永無止境的人、機器、自然三者的融合”。但我們不要成為物化社會裡的一個消費動物,而要擺脫深度的無聊與虛空,找到一個人應該如何活着的真正意義。
是的,這個世紀還很漫長,我們要做“樂觀的樂觀主義者”,對世界樂觀,對中國樂觀,對中國人樂觀,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未來亦心存樂觀。
沒有人能準确地預言天地萬物之變遷。個人的命運莫測,自然的偉力難以抵禦,人類集體的欲望與行動将把自身帶往何方,無人知曉。
但人類依然在預言與想象中,不斷推敲出新的未來。凡爾納預言了飛機上天、人類登月,丹尼爾·貝爾預言了後工業時代和網絡時代的不期而至,還有許多預言變成了現實,而當時的未來,在今天已成過去史或當代史。
未來不可知,而希望常在。/《吉祥如意》
面對不确定的未來,人人期待安全感、幸福感和更美好的生活。對新一年的期待,對遙遠未來的預言,不能馬上帶來這些,卻能敦促我們對世界深究和透視,提高對環境、人口、資源問題的警覺度,啟發創造未來的前進方向。
面對不确定的未來,我們越來越确定日常生活的可貴。我們厭惡病毒的阻隔,希望随時可以出門遠行;我們不願每天隔屏相望,希望重返線下彼此相擁;我們厭倦了内卷,希望輕松地活着。
面對不确定的未來,怎麼辦?唯有回到常識,回歸理性,回到日常,學會“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我們依然相信未來,正如約翰·列侬所說,“所有事情到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它還沒到最後”。
在2022年的第一天,祝你新年快樂,願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校對 | 楊潮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