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年(北魏道武帝登國十年) 慕容垂占領平城,後經參合陂時,吐血而死,拓拔矽大破後燕軍于參合陂(大同城區北),坑降者四、五萬人。
398年(天興元年) 拓拔矽攻陷邺,徙山東六州吏民、徒何(鮮卑段氏)及高麗雜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餘萬口于平城(大同城區)。拓拔矽定國号為魏,遷都平城(大同城區),營宮室,建廟宇,立社稷,拓拔矽于平城稱帝。魏定畿内之田,又置八部帥以勸農桑,徙六州二十郡守徒宰豪傑、吏民二千家于代都平城,大同城區屬此地。
399年(天興二年) 魏破高車30餘部,俘人口七萬,役使造苑,寬廣數十裡。開鴻雁池,建天華殿、太廟。增啟京師(大同城區)城門十二。
400年(天興三年) 穿渠通于城内,作東西魚池,建中天殿、雲母殿、金華堂。
401年(天興四年) 城内建紫極殿、元武樓、涼風觀。并搜尋書典,存于平城(大同城區)中。
404年(天賜元年)冬 魏築城内西宮,周二十裡。
406年(天賜三年) 魏擴建平城(大同城區),修築外城,方二十裡,分置市裡(商業區為市,居民區為裡),大同街巷始于此。
413年(永興五年) 明元帝拓拔嗣親臨城東白登,大檢閱将士、步騎兵十五萬人。
418年(泰常三年) 魏徙冀、定、幽州人于平城(大同城區)。攻北燕至龍城,徙其萬餘家乃還。
421年(泰常六年) 魏征集平城群眾六千人,再次于白登山修鹿苑,方三十餘裡。
422年(泰常七年) 魏築平城外郭,周圍三十二裡。
423年(泰常八年) 魏築長城,自赤城,經平城(大同城區)北部,西迄五原延袤二千裡,以備柔然。魏崇道士寇謙之,設天師道場于平城,崇道滅佛。
432年(延和元年) 魏于平城築東宮,改代尹為萬年尹。
446年(太平真君七年) 魏徙長安城内工巧二千餘家于平城。魏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沿今山西、河北界,圍繞京師(大同城區),築上塞圍。
451年(正平元年) 魏以所俘宋(南朝劉宋)民五萬餘家分置京畿(平城)一帶。
452年(正平二年) 太武帝被宗愛誅殺,魏複建佛圖,許民出家。
453年(興安二年) 沙門昙曜始于平城西開鑿武州(雲岡)石窟。
467年(皇興元年) 魏起永甯寺于平城,構七級浮圖,高300丈,天下第一,又選釋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銅十萬斤,黃金六百斤。
469年(皇興三年) 魏徙青、齊州民戶于平城(大同城區),并置平齊郡以處之。把一些平民和奴隸編為僧祗戶、佛圖戶。
470年(皇興四年) 開鑿鹿野苑石窟于平城北(大同城區北)。
477年(太和元年) 魏京師平城有佛寺百所,僧尼二千餘人。
481年(太和五年) 沙門法秀密謀叛亂,被處死。魏軍掠徐,衮州民三萬餘口歸平城,以南俘萬餘口班賜群臣。
485年(太和九年) 孝文帝于京師平城“新作諸門”。京師,州鎮十三處水旱,下诏均給天下民田。
489年(太和十三年) 魏立孔廟于平城(大同城區)。
490年(太和十四年) 魏馮太後卒,葬于平城(大同城區)東北二十裡處的方山永固陵,孝文帝始親政。
491年(太和十五年) 魏于平城南(大同城區南)築明堂,辟雍(在柳航裡)重建太廟。孝文帝于永固陵東北營建壽宮萬年堂。
493年(太和十七年) 孝文帝統兵離京(平城)南伐,謀遷都洛陽。
494年(太和十八年) 魏由平城遷都于洛陽。
513年(延昌二年) 恒,肆二州(同城區一帶)地震。
514年(延昌三年) 魏于平城東白登置銀礦。
524年(正光五年) 武州塞石窟竣工,綿延三十餘裡。
526年(孝昌二年) 六鎮起義軍破平城,州、郡、縣并廢。
資料來源:《大同市城區志》2006年5月。黃翔(陰山小蟲)整理于2022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