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之詩

一提到春天的詩,人們會想到很多。這些詩無論是在内容還是在意義上都大相徑庭,那麼詩人和讀者的内心世界都在表達着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是孟浩然與讀者共同創造的春日鄉景。坦白說,這首詩因簡單而被人們記住。可為什麼人們記憶最深的便是這樣一首詩呢?顯然并不隻因為簡單。你看那“處處聞啼鳥”與“花落知多少”時,心中必定有一幅鳥鳴争春、花雨紛紛之景。清晨尚未展眼時,鳥鳴已先入耳,黃昏入夜之際,落花又增添了多情的春愁。逆旅中的人,每每念及家鄉,它們都是會出現在心底的一幅畫,一幅隻屬于自己家鄉的,最出色、最柔情的生命圖。人們終生難忘這美好情景,孟浩然的春不正孕育着簡單而又沉重的歸鄉之情嗎?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蘇東坡個人内心的真實寫照。詩詞大會裡有個教授分析這首詩,說重點看這一句之後的“分茶”那句。所謂分茶,就是把搗碎的茶葉用開水沖泡,所起的茶沫會形成這樣那樣的圖案,以供娛樂之用。東坡之是以如此,是因為朝廷先後給他下了五道不同遠近程度的貶官書。他内心極度的焦慮愁苦,經夜睡不着覺,卧聽淅淅瀝瀝的春雨聲,百般困苦之下,借分茶打發時間,消愁解憂。這與那個夜遊承天寺的豁達浪漫主義者,和吟誦着“大江東去”時豪放不羁的詩人不同,他所寫的春卻是充滿着憂郁的。可見春也寄托着愁苦,慢慢寄托詞句彌散到遠方。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則深深埋藏葉紹翁的失望與留戀。興沖沖前去拜訪友人,卻遇好友久久不開門,那一刻的心境該是失望極了吧?然而當他看到那枝别具一格的出牆的紅杏,原本低落的心情卻豁然高漲起來。紅杏沖破空間的限制,顯示出一種外在的蓬勃生機與内在的生命哲理:新生的事物一定會沖破重重困難,脫穎而出。是啊,近日的曆史課堂不正在講:若中山先生不站起來革命,中國或許還要在世界上落後下去;如若沒有遵義會議的突破,中國也許沒有共産黨,某些利己的反動派還在統治着我們,抑或我們都講着日語,再也沒有中華民族……萬古事理由然。想來,葉紹翁雖然沒有見到自己的朋友,但悟出了這樣有價值、有深度的道理,也可算是不虛此行了。可見,春也可以為人送去有深度的哲理和發人深思的語句。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日不僅有風景,也有詩;不僅有人情悲歡,也有明志哲理;不僅有歡暢淋漓的歡樂,也不乏有憂愁苦悶的悲。讀春亦如讀詩,讀下去,悟出來,便承載千年風情,萬年之春。

上一篇: 春之生長
下一篇: 春之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