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孵化新品牌,出發點大緻相同,但它們仍然各走各的路。最終的裁判者當然是市場,但我們可以透過多元角度去觸及它們的商業模式、營運思路的異同。
作者丨齊策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2021年最後一段時間,對中國汽車産業來說是一個标志性的節點。因為在11月,長安成為最後一個拿出獨立新品牌的大型國企。
這些新品牌都是單獨成立公司或者事業部營運,研産銷三條線的人才、管理機制和運維,都獨立于母公司;資本層面上都計劃對外融資,謀求上市。實際上走的是一種孵化機制,類似于新勢力,隻不過孵化的母體是大型國企。
所謂“大型國企”,在上世紀90年代有嚴格定義,即三個央企國家隊:一汽、東風、長安,三個大型地方國企:上汽、廣汽和北汽。
在它們當中,唯獨一汽在新品牌的做法上很特殊,沒有建立獨立新品牌,而是采取“再造紅旗”戰略,實施“總部直管”的營運方式。
目前也沒有對外融資和獨立上市的目标,這是因為一汽擁有紅旗這獨一無二、土生土長的豪華品牌。抛棄紅旗另覓它途,才有暴殄天物之嫌。
在客觀上,仍然可以将紅旗視為新品牌,因為其在2018年之後的很多做法,都與以前有根本性差異。業内稱之為“新紅旗”,有些道理。
除了一汽,東風的岚圖、長安的阿維塔、上汽的智己和非凡、廣汽的埃安、北汽的極狐,形成了國企孵化新勢力的一個“集團”。
這些品牌籌備、推出的時間基本集中在這3年,就連紅旗的“重生”,距離今天也隻有3年多。大家的選擇趨同,顯然不是巧合,而是受到内外環境變化驅動,平衡自身實力與目标的認知,才做出的戰略動作。
1
三個外環境
首先,大環境是什麼?從2018年開始,中國車市開啟了一波三連跌。這就不能叫“回調”,而是衰退,隻不過業内避諱下這個定義。增量消失,存量開始受損。蛋糕不再變大,争食的反倒多起來,競争烈度大大提升。
2018年的資料,2019年初才知道。其實車企不必等到第二年,它們在這一年的艱辛、掙紮和使出渾身解數保市場佔有率,任何數字都無法體會這麼深刻。
其次,BBA高歌猛進,豪華車市場無視大盤,走出獨立行情。而且,這個規律直到今天仍然有效。二線豪華品牌鬥得不亦樂乎,名次變來變去,但任何一家都無法給BBA造成威脅。
這一細分市場,中國品牌看得相當神往。
原來中國品牌的“天花闆”是10萬元,後來擡到20萬元,證明天花闆高度也是可變的,但沒有一個品牌能做出“豪華屬性”來。
有人說,這是曆史積澱。這就好比說豪華品牌是貴族出身,無法改變血統一樣。但實際上,時間隻能充當市場考驗的尺度。豪華品牌隻是一段時間的幸存者。
中國品牌自覺實力增長,開始尋求建立高價值豪華品牌,這是正正常律,也順應了消費更新的社會潮流。
當然,跻身豪華品牌絕不容易,而且豪華品牌本身也在積極拓展産品線,采取攻勢政策。中國被迫内線作戰,與豪華品牌下延産品線競争,這樣無論打輸打赢,都沒有抓住戰略主動權。
再次,新勢力的誕生,實際上為新品牌如何奠定豪華屬性提供了現實路徑。盡管新勢力還遠未證明自身商業模式的可靠性,但如果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商業機遇也就失去了。
“新四化”為代表的新技術迅猛發展,從網際網路蔓延到汽車圈。對于圈内所有人來說,這都是新事物。而跨國品牌要固守舊的價值規律,顯得對新技術的接納程度慢了一拍。
實際上,曆史機遇從來不會光明正大地宣布自己的到來,發出的信号都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隻有抓到了,才叫機遇。
在關于“機遇”的認識上,國企的看法趨同,那就是必須以新方式營運新品牌。局勢判斷是一回事,敢于着手幹是另一回事。
2
内環境要求維系“攻擊性”
機會看到了,自身實力如何?
内環境上,國企都已經依靠合資業務做大。向外方學習的結果,是供應鍊和規模制造、正向研發都已走通,人員隊伍也實作代際更疊。
現在,必須在現有平台上尋找新的戰略目标,才能保持企業的活力和攻擊性。總不能一輩子躺在合資業務上吧?華晨自主做得糟糕,盡管華晨寶馬的業務還相當健康,結果仍是破産保護。
為什麼要維系“攻擊性”?和人一樣,适度的“饑餓感”可以讓企業更具活力,也更健康。企業做大之後,内部管理架構日趨複雜,流程化的結果是流于應付眼前事物。為了避免大企業病,有必要另起爐竈。
六家國企都看到了,以創立新品牌為契機,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度,降低新技術落地的成本,嘗試短産品線打法。其中的關鍵在于,着力營造品牌的高價值,将産品線延伸到高端,将戰火燒到對手陣營中去,挑戰跨國品牌。
為此,必須壓縮規模,按照創業企業的方式思維、營運和研發。如果搞成了以後,将整個集團實施戰略轉軌,規模更小、指揮層級更少,将資源優先部署于微笑曲線的兩端,增加企業品牌價值。
這六家國企擁有的新品牌,出發點大緻相同,但它們仍然各走各的路。最終的裁判者當然是市場,但我們可以透過多元角度去觸及它們的商業模式、營運思路的異同。
我們姑且将“極為符合标準”和“嚴重不符合标準”分别定義為★★★★★和☆。
需要指出,這不是評判優劣的級别,隻是為了表明它們彼此之間的差異。我們并不知曉,什麼樣的新業态能走得更遠,隻希望它們的成功路徑是可以複制的,标注的特征,将成為回溯的參照。
3
獨立性次元的評判
這個次元是衡量新品牌獨立營運的程度。
一汽紅旗為集團總部直管,作為集團的頭号品牌來營運,差別于解放和奔騰的事業部架構,其獨立性實際為☆。
東風的岚圖,起源于東風h事業部,成立于2019年4月,其使命就是打造全新的高端新能源品牌。2020年7月,岚圖品牌釋出。2021年6月,岚圖成立獨立法人公司,盧放任CEO,正式脫離事業部架構。
從财務關系看,岚圖不完全依靠母公司東風公司來融資。盧放表示,将廣泛利用資本平台,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其實就是暗示走創業企業獨立融資+上市的路線。
不過這是願景,岚圖目前的股權架構,由東風集團股份和岚圖汽車核心員工持股平台共同出資成立,其中核心員工持股占比10%以上。從行政隸屬關系和财務方面來看,其獨立性為★★★。如果融資順利,其獨立性将進一步增強。
長安的阿維塔,内部代号曾為“ab項目”。長安汽車持股由95%稀釋到39%,甯德時代持股24%,為第二大股東,重慶承安持股19%,其餘股東均小于10%。長安副總裁譚本宏任阿維塔科技董事長兼CEO。
由于長安放棄絕對控股,而且明确一定走外部融資路線(沒提上市前景),是以其獨立性為★★★☆。
上汽的智己和非凡,均由上汽集團投資成立。
智己汽車系2020年12月,由上汽、張江高科、恒旭資本共同出資,與阿裡專項投資成立。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任法人代表,注冊資本100億元,其中上汽出資54億元,占據控股權,其獨立性為★★★。
而非凡汽車則由上汽投資成立,前身為R品牌項目,隸屬上汽乘用車。上汽出資66.5億元,占股95%,員工持股5%。非凡汽車聲稱,成為獨立品牌并進行市場化運作,并探索産業共創的新模式。鑒于其股權架構,其獨立性為★★☆。
廣汽埃安2020年獨立營運,更名為“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2021年廣州車展期間,埃安總經理古惠南透露:“員工持股方案正在審批,預計2021年底這一步将會完成。”同時,鑒于埃安是惟一明确2022年沖刺混改上市的新品牌,目前獨立性為★★★★☆。
極狐則是北汽新能源建立的品牌,北汽藍谷已經是上市公司,而北汽新能源則是北汽藍谷的子公司,是以其獨立性為★★。
4
銷量比較:不完全陣營
市場回報不等于銷量本身。銷量數字看似公平,其實不然。這些孵化的新品牌處于不同的營運階段,直接比較意義不大。我們統計各品牌2021年全年銷量數字,前提是2021年是該品牌産品傳遞的第一個完整年。
這樣一看,符合入榜條件的,隻有紅旗、埃安、極狐。岚圖第一款産品FREE 2021年三季度開始傳遞;阿維塔計劃2022年9月開始大規模傳遞;智己在2022年初開始規模傳遞;非凡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傳遞。
紅旗是成熟品牌“重生”,産品線非常豐富。紅旗2021年銷量突破30萬輛,同比增長超50%。在這個基數上還能實作如此大的增幅,非常不容易。
埃安2021年終端銷量123660輛,同比增長119%,超額完成全年10萬輛目标。
據說,極狐“内控目标”是2021年銷量1.2萬輛。而極狐最新資料顯示,實際2021年傳遞4993輛。
從銷量角度看,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成熟度走在前面的品牌銷量也大幅領先。
但是,市場不會無限制地慷慨給予機會。“缺芯”、管道建設未完成、産能受限,消費者根本不會在意這些理由。品牌聲浪和認知度,是銷量爬升的關鍵。頭一兩年爬升曲線不夠陡峭,後面再想翻身就難了,倒不是因為機會視窗關閉了。
新品牌銷量升不上去,肯定有不對勁的地方,産品老舊、技術前瞻性不足、産品定位不準、沒有解決目标客戶痛點、品牌建設過程存在先天或後天缺陷,都有可能。如果不解決根本上的原因,隻顧着再推一款産品碰碰運氣,結果是可以預料的。
對于創業公司,第一款量産産品一定要成功,即便銷量不行或者真的是小衆車型,也要在市場上擴充出較高的認知範圍。但話又說回來,第一款量産車型為什麼不選擇走量的細分市場?
是以,新品牌銷量雖然不具備絕對的參考價值,也可以衡量品牌建設的力度和決心。
5
技術前瞻性,關鍵看落地
這年頭,新品牌如果在“新四化”上缺乏建樹,就很難出頭。
市場趨向就是以年輕人的偏好馬首是瞻,盡管年輕一代在絕對消費力上還有欠缺,但他們的消費話語權在家庭内往往居于核心地位。是以,智能化和安全技術就成了必打的牌,超越了續航、動力性、舒适性、娛樂裝備、健康裝置等關注點。
而2019年之前,這些性能還被客戶普遍看重。盡管新能源車滲透率在2021年11月剛剛邁過20%的門檻,但對産品和品牌價值的牽引力,已經超過傳統市場。
紅旗未能免俗。近期宣布開發成功下一代先進電動化、智能化整車平台-HEi2.0和300千瓦電驅、全新電子電氣架構技術,以及名為“旗偲2.0”的互動體驗平台。
同時,紅旗的打法其實又有點非典型。它在強調“新四化”的同時,還在大搞豪華更新。譬如紅旗L5旗艦系列、紅旗新推出的S9超跑,這些産品都不走量,但可以樹立品牌高端的形象。
紅旗因為擁有固有的豪華屬性,是以可以選擇兩條路線都要。這種做法其它品牌很難複制。
岚圖則率先抓住電動車的痛點“續航”,第一款産品FREE推的是增程電動,即1.5T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雙電機動力組合。市場上增程産品較少,比較典型的是理想ONE,1.2T發動機+雙電機(有說法稱“三電機”,不準确,系将發電機和電動機混淆了)。
岚圖FREE從産品裝備到續航,都顯得比理想ONE更具誠意。理想ONE銷量不錯,岚圖作為後來者,肯定要在性能競賽上壓一頭,才好搶市場。
岚圖引以為傲的是ESSA原生電子電氣架構、5G車雲協同、L2+輔助駕駛能力、全場景自動泊車和号稱首個“不冒煙、不起火、不爆炸”電動量産車。
岚圖在2021年秋天推出的夢想家MPV令人驚訝,因為性能和價格都很突出。突然切入相對小衆的MPV市場,也令人驚訝。岚圖試圖樹立高端形象,并打造不對稱競争優勢的想法,呼之欲出。
長安的阿維塔尚未正式釋出産品,目前資訊較少,但是阿維塔高管強調其品牌調性為“高端奢華、溫暖體貼、有未來感”。這意味着在走科技路線的同時,在産品細節和營銷手段上,可能會有些精英調性。
華為是阿維塔的技術合作夥伴,即将推出的阿維塔11,預計将呈現高算力、智能聯網、超感覺能力的特征。阿維塔高管聲稱将徹底颠覆傳統電子電氣架構,中央融合計算将運用得“非常徹底”。如此豪言,讓人對阿維塔産品有些期待。
廣汽埃安的營運很穩健,先有技術準備,再有産品,銷量爬升後開始獨立,直到形成單獨營運的創業公司,發展脈絡非常清晰。
埃安的電池技術(彈匣電池)和海綿矽負極片技術引人注目。後者支援的AION LX車型續航超過1000公裡。埃安在2021年8月釋出了6C倍率超充樁(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裡),而在智能軟體方面,相對存在感弱于“蔚小理”,可能是出于謹慎部署的原因。
在外界看來,埃安将科技樹基本點在“三電”技術上。
北汽極狐則是推智能化最為積極、激進的品牌,不但感覺上率先采用雷射雷達,在算力平台上也部分采用華為HI技術。雖然沒有用全套,但是其自動駕駛的測試視訊還是很驚豔的。
極狐也是為數不多肯将華為智能技術提升到捆綁整車品牌的地步,目前從銷量和市場回報上,效果不是太好。但從技術實踐而言,極狐的大膽非常少見。
國企孵化新品牌,不是試驗田,少則投入十幾億元,多則幾十億元。拿出這麼大的投入,即便對于體量很大的國企來說,财務壓力也很大。
是以,它們大多希望投入是階段性的,在度過最艱難的創業階段,就要适時開展外部融資,甚至IPO,來分擔中短期支出。但是風險的大頭,始終屬于牽頭創業者,也就是國企本身。
所幸的是,它們都義無反顧地做了。
再過幾年,第二波科技企業投資的電動車企業、新勢力的幸存者和國企孵化的新品牌,将共同在新市場上競争。
而傳統市場随着新能源車的滲透率逐漸提高,聲浪将持續走低。轉換過程長達數年,但屬于每一家企業的機遇,隻有一小段時間。孵化本身,就保留了希望,以取得新世界入口的通行證。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