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在意他人的眼光嗎?

你在意他人的眼光嗎?

一個朋友曾經和我說了句話,我覺得這句話簡直是大智慧:“如果我不想邀請某人進我的房子,那我也不應該讓他進我的腦子。”

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社交媒體已經撬開了大腦之門,侵入者絡繹不絕。如果你在網上釋出關于某位名人的任何隻言片語,它都很可能順着網絡流向正窩在家中沙發裡看手機的名人本人。

不過最關鍵的問題不在于科技,而在于人性。我們天生就會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正如近乎2000年前的古羅馬斯多葛學派的哲人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所觀察到的那樣,“我們愛自己勝過愛别人,但在乎他人的意見勝過在乎自己的”,不管他們是朋友、陌生人還是敵人。

這一傾向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但我們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是以精神崩潰。我們如果極度理性,就會意識到我們過分擔心别人的看法了,而這壓根兒不值得擔心。但是,許多人從記事起就一直揣着這種壞習慣,是以我們需要慎重對待,以改變這一思考方式。

在意他人想法是可以了解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合理的。哲學家理查德·弗利(Richard Foley)在他的《對自己和他人的智性信任》(Intellectual Trust in Oneself and Others)一書中提及,你信任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被和你相似的人滲入和塑造,是以,無論你想不想,你都會信任他們的看法。于是,當同僚說着“《鱿魚遊戲》太好看了”之時,你對這部劇的評價可能變得更好——至少會好那麼一點點。

你在意他人的眼光嗎?

相較于對世界的看法,對自己的看法更容易被他人左右。演化明确給出了原因:幾乎在整個人類曆史上,人們依賴關系緊密的氏族或部落并得以存活。在警察、超市等現代社會結構或設施被人類創造之前,被群體抛棄意味着死于寒冷、饑餓或食肉動物之口。這能夠解釋為何我們的幸福感包含他人的肯定,以及為何人腦已進化出此種反應:經曆生理疼痛和被他人排斥會激活同樣的神經網絡。

不幸的是,想要他人認可的本能并不能完美适配于現代生活。曾經,人類曾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恐懼;如今,網絡上的陌生人因為你一句考慮不周的話“取關”你之時,或在過路人抓拍一張你搭配不佳的着裝并公開釋出在Ins上加以嘲笑之時,你可能也會感到巨大的焦慮。

在最壞的情況下,對他人看法的焦慮可能會發展成消耗性恐懼,患上臨床“選擇恐懼症”(allodoxaphobia)。盡管這還不算是一種心理疾病,但擔憂他人看法會削弱完成日常工作的能力,如做出決策。當你思考在特定場景下做什麼時——比如當衆發言時,你大腦中的“行為抑制系統”(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簡稱BIS)就會随之激活,這會幫助你審時度勢、決定如何行動(尤其是會考量舉止失當帶來的後果)。

當你有了充分的情景意識,BIS會失效,關注獎賞的“行為激活系統”(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簡稱BAS)開始啟動。但是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關注他人看法會讓BIS保持活躍,削弱執行力。如果你總是思量此前應該說但沒能說的話,這可能暗示你受到了他人看法的過度影響。

你在意他人的眼光嗎?

我們會擔憂别人看法的原因之一在于,負面評價會導緻羞恥感——被他人視為無用、無能、不光彩或不道德的感覺,是以,若我們十分看重他人眼光,就會産生這種感覺。害怕羞恥感确實說得通,因為研究明确顯示,羞恥感既是抑郁和焦慮的症狀,也是觸發因素。人們花很大力氣躲避羞恥,是以在社交媒體上釋放美德信号(以某種言論顯示自己站在道義一方,譯者注)、給陌生人錢的行為就有了合了解釋。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scientific-underpinnings-and-impacts-of-shame/)

我們在意他人看法的這一傾向雖然生而有之,但并非不可避免。個人的蓬勃發展并非是對他人意見全然不顧,這既反常又危險,可導緻傲慢綜合征(hubris syndrome),甚至會成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診斷依據。但隻要我們學會“減負”,許多人就能過得更好。我建議按下面的三個步驟做。

你在意他人的眼光嗎?

1.提醒你自己沒人在意

諷刺的是,我們因擔憂别人可能怎麼看自己而感覺糟糕,但實際上别人對我們的看法——無論正面或負面——比我們想象的要少得多。研究顯示,我們總是會高估别人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失敗的在意程度,導緻過度抑制,拉低生活品質。

也許,鄰居或網絡上的粉絲當時如果正關注你,就會對你産生負面印象——但他們可能根本沒有在關注你。下次當你再因他人眼光而局促不安時,請提醒自己隻是你在意而已。你大可想成周圍每個人都是你這樣的情況。

2. 對抗羞恥感

因為對羞恥感的恐懼常常會勾出對他人看法的過度關注,我們應該直面羞恥感。些許羞恥感有時是健康合理的,比如為了洩憤或因為不耐煩而口不擇言。但更常見的是,這種感覺是很可笑的,舉個例子,你因為忘拉褲子拉鍊而無地自容。

幾年前,我在快上完當年第一堂90分鐘的研究所學生課時,才意識到褲子拉鍊開着。絕不可能沒人注意到。之後,我意識到一件奇怪的事情:我感到自由了——當然不是自由地重制這一場景,而是不再擔心會在課堂上發生極其尴尬的意外。褲鍊事件之後,我想不出更糟糕的意外了,結果我放松下來,度過了很愉快的一學期。

我不是在勸你故意放飛褲鍊走來走去,但你可以問問自己:我在隐藏哪些令我微感尴尬的事?嘗試着不要去躲避,“手刃”這讓你退縮的無用羞恥感吧。

你在意他人的眼光嗎?

3. 停止評判他人

耶稣教導人:“不要評判,不被評判。”佛陀則說:“任何評判别人的人都會為自己挖坑。”也許你認為隻有到死後才會因苛責他人而面臨上帝的懲罰或因果報應,但這些說法在現世也很重要。評判他人就是承認人有資格評判另一個人,而這也是預設讓他人評判你。

從這種想法中解脫出來的方法是停止評判他人,且當你偶然為之的時候,提醒自己你也可能是錯的。試試這個小實驗:将下周的某一天作為無評判日,在這一天不評價、隻觀察。不要說“這雨下得可太糟糕了”,而要說“正在下雨”;不要說“别我車的那個家夥是個蠢蛋”,而要說“那個人一定很趕時間”。這種轉換非常困難,但卻奇怪地讓人精神振奮。你将會放下不斷評判的重擔,是以也會不那麼擔心被評判。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說:“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譯者注:文章此處的原文是“Care about people’s approval/and you will be their prisoner”,意為“關注别人的看法,你就是他們的奴隸”,和《道德經》中原句所述意義并無太大關系。這裡涉及一個經典的譯文錯誤,在由外國人翻譯的英文版《道德經》中,這句話的意思被了解錯誤,後被廣泛傳開)。老子無疑是想告誡世人。但随着年歲增長,我更傾向于将它解讀為希望和機遇。

我意識到,由别人看法所築起的牢籠實際由我建造、維護、監守。我是以作出了呼應上面引文的句子:抛棄别人的想法,監獄之門大敞四開。如果你被囚于羞恥感和評判之牢,請記住自由的鑰匙就攥在自己手中。

你在意他人的眼光嗎?

文/Arthur C. Brooks

譯/Yord

校對/Amanda

原文/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21/11/how-stop-caring-what-other-people-think-you/620670/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定(BY-NC),由Yord在利維坦釋出

如何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好一生

假如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該去做什麼,就去讀那些好書,和那些偉大的靈魂及先賢的智慧進行交流探讨,也給自己打一個好底子,在世界中培養一份自己的定力。

人生之考卷置于每個人面前,無人可以回避,人人必須寫出自己的答卷。是以,毋庸置疑,所謂答案也隻是我寫的一份答卷罷了。我從來不相信所謂人生導師,更不會可笑到想要自己來充當。在人生的考場上,我們都是學生,我也許是一個比較用功的學生,那麼,我的答卷或許可以供同學們參考,僅此足矣。

——周國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