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與使命從來就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而必定是有人接過了命運接力棒,奮力奔向終點。
在沉默的人群中也必定會有人高舉雙手,用堅實的臂膀撐起一片藍天。
這樣的人常被恥笑為“露骨”“張揚”。那麼,那些站在天地間,縮着頭,弓着身子的人又算是什麼東西。台上的人意氣激昂,台下的人卻一言不發翻着白眼。請問這是學富五車還是目不識丁?
衆所周知,美國黑人在衆多個世紀以來一直遭受白人的歧視。而法律也一直偏向着白人。這個自由平等的聯邦羽衣下盡是醜陋與不堪。可是,黑人的反抗在哪裡?沒有,他們隻是沉默着等待着“上帝”來救贖他們。選舉權沒有,忍了;差别對待,忍了;生活艱苦,還是忍了!一切的一切能忍的都忍了,不能忍的也咬碎了咽進肚子裡。可在這份沉默中終于有一個黑人爆發了。這個叫馬丁·路德·金的牧師用自己的演講将所有的不公平全部抖了出來。所有黑人心中的導火線被點燃了。在黑人運動巨大的壓力下,政府隻好做出了讓步。
可是,試問若沒有這一絲火星,那導火線是不是永遠隻是一堆腐爛的繩子?
有時候過分的隐忍是一種變相的膽怯,當正義的怒氣充滿内心,隻有驟然爆發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但是勇氣并不會憑空産生,它需要大膽地嘗試與積累。在面對外界的質疑與惶恐時,如果你能度過難關奮發向前,那麼黎明的希望必然會于某一時刻出現。
神宗年間,針對國力衰退百廢待興的局面,王安石進行變法。可是當時這一建議一提出,立刻就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反對。其中不乏司馬光、歐陽修等政界大佬,以及蘇東坡這個皇門紅人。但是,王安石并不氣餒,一遍又一遍地向神宗上書變法之利,并積極尋找支援者。可頂着這種巨大的壓力,幾乎沒有人願意支援王安石。還不斷勸他放棄,終于在一次辯談尋找中,抓住了守舊派的漏洞并扭轉了局面。若從全面的眼光看,歐陽修與蘇轼的被貶,司馬光的廢黜全都拜了王安石所賜。可北宋也因變法換回了短暫的強盛。
在追溯王安石這一生時,這一段往往會被蘇轼的粉絲大力抹黑。可事實上,王安石要承受的并不比蘇東坡少,他始終一個人奮鬥在黑暗的朝堂上,将自己的後背放于空洞之中。這一絲光明是日日夜夜地心驚膽寒與嘔心瀝血地堅持所換來的。假如他膽怯了放棄了,又或是對變法有了少些懈怠,都可能墜入萬丈深淵。
可是,如果沒有這份大膽的嘗試,這份強硬而堅定的信心或許落得的就隻有默默無聞。
我們時代的發展所需要的是越來越多挺身而出的人,而是沉默寡聞的人。在這個經濟迅速騰飛的時代,隻有不斷地站出來承擔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努力向前,奔跑争奪屬于自己屬于國家的利益。那麼社會才能建設地更加圓滿。
聶魯達說過人們沉默的地方要有我的聲音。這份聲音是對自身的自信,是對黎明的渴望,是對那遼闊的天空,對未來的無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