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冀中抗戰有多艱苦?楊成武回憶:沒有穿過軍裝,也不能多說話

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冀西(即北嶽區)、冀中、冀東等主要地區和冀熱察遼地區。冀中平原又具有地區廣大、物産豐富、人力雄厚、文化比較發達、群衆覺悟高等有利的條件,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能否堅持到勝利,有重大作用。由于冀中地處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滄州、德州之間,是日軍統治華北的腹心地帶。如果敵人不能控制這個地區,大城市和交通線都會受到嚴重威脅,就難以確定對華北的占領。因而日軍在華北駐屯了龐大的武裝力量,從1938年起不斷調集重兵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圍攻、掃蕩、分割、封鎖、蠶食,而冀中平原根據地則成為了日軍主要圍攻和掃蕩的重點。

特别是1941年12月上旬,太平洋戰争爆發之後,日軍急欲把華北變為其進行侵略戰争的兵站基地,欲達此目的,必須首先確定冀中。日軍頭目岡村甯次為此集中5萬餘人的龐大兵力,從1942年起5月1日起,對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空前殘酷的大掃蕩。“五一”大掃蕩之後,冀中形勢急轉直下,原來鞏固的根據地變成了遊擊區和淪陷區。日軍為了達到其戰略目的,進一步強化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四位一體的“總力戰”,推行點、線、溝、牆相結合的堡壘政策。

冀中抗戰有多艱苦?楊成武回憶:沒有穿過軍裝,也不能多說話

敵人在冀中8000多個村鎮,6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建立了1700多個據點,修築了7500多公裡公路,挖了4000多公裡封鎖溝;據點周圍碉堡成群,鐵路、公路沿線崗樓密布,點、碉、路、溝互相連接配接,像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把冀中根據地分割為2000多塊,每一塊都置于火力封鎖之下。然後分區逐塊進行“清剿”;村村建立僞政權,加強特務組織,擴編僞軍,大肆搶掠,實行奴化教育。冀中平原成了“擡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到處是狼煙”的恐怖世界。

當時冀中的鬥争形勢有多艱苦?據楊成武回憶,自己到冀中當軍區司令員,一直到日本投降為止,沒有穿過軍裝,都穿便衣。而且自己不多說話,一說話就露餡了,因為自己不是北方口音(福建長汀人)。總是十幾個人一塊行動,幾個參謀,加上一個警衛班,每人1輛自行車,一天要跑百多裡路,而且多是晚上活動。為防備黨政軍主要上司幹部被敵人一網打盡,他和林鐵、金城、羅玉川、沙克、李志民等人,行軍不在一起,而分為三路。每到一村住的都是堡壘戶,不是支部書記家就是副書記、委員家,最低是黨小組長家,不僅政治上可靠,而且有比較好的道地。一進村, 就先把自行車印掃掉。他一般睡在房裡頂樓上,睡覺時手槍都放在床頭,警衛員放哨,拉條繩子通到上面,拴一個鈴铛,拉幾響是發現情況,幾響是敵人進村了,幾響是鑽道地。

冀中抗戰有多艱苦?楊成武回憶:沒有穿過軍裝,也不能多說話

楊成武指出,那個時候,總之是一條:緊緊依靠群衆,沒有群衆寸步難行。群衆是真正偉大的,群衆是真正的英雄。回顧鬥争曆史,有兩個時期,一個是二萬五千裡長征時期,一個是在冀中平原的抗日鬥争時期,感受最深刻。冀中鬥争最艱苦,整個平原一馬平川,一望無邊,無險可據,敵情又那麼嚴重,就是依靠人民群衆戰勝敵人渡過難關的,核心是黨員、幹部。冀中的群衆好得很,有什麼給我們什麼,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子弟兵。在敵人最瘋狂的時候,隐蔽于群衆之中,隐蔽于道地之内,表面看一個八路軍都沒有,其實到處都有,而且堅持了犬牙交錯的武裝鬥争。日軍頭目也不得不承認:有兩個冀中,一個地上冀中,一個地下冀中。

冀中抗戰有多艱苦?楊成武回憶:沒有穿過軍裝,也不能多說話

冀中人民在異常殘酷、極其險惡的環境中,在黨的上司下流血犧牲、英勇奮鬥、長期堅持,為民族抗戰做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極為高昂的代價。據統計,抗日武裝力量陣亡官兵5萬餘名(包括地方遊擊隊和民兵),地方幹部犧牲1萬名以上,人民群衆被殺害50萬人以上,被日軍抓去當勞工的青壯年20萬人以上。被日軍燒毀的房屋,掠奪的物資,其數量更是難以計算。

自古河北多義士,從來燕趙多豪傑!冀中平原,遍地英雄!抗戰英烈永垂不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