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侬軟語的“美”,别隻停留在 《愛情神話》

吳侬軟語的“美”,别隻停留在 《愛情神話》

歲末年初,一部全程講上海話的電影《愛情神話》,票房破億。不少觀衆在走出笑聲一片的影院後對媒體記者感歎,多少年沒看過這樣好看的滬語電影、沒能聽到這樣親切悅耳的上海話了!

影片不僅收獲了無數新老上海人“真好看”“一遍兩遍不過瘾”的叫好聲,并且叫座文化界。有研究海派文化傳播的知名專家撰文說,男女主角能用熟練而甜美的上海話,清新、自然、優雅,表現出了當代人生活的許多獨到妙處,并且沒有刻意使用字正腔圓的戲曲上海話、廣播上海話,或者那種細分尖音團音的老派上海話。

一部吳侬軟語的《愛情神話》,并不是開什麼風氣之先。二十多年風靡的《孽債》《股瘋》,都有滬語版。緣何今天的觀衆會對《愛情神話》表現出如此極大的歡喜之情?以我之見,大家既是感到久違,或許也是有些期待,期待用特有語言演繹的特别故事,不是稍縱即逝的“神話”。

上海文化,有其寬度、廣度與厚度。從《愛情神話》可以看到,上海之美,不是隻在外灘、濱江大道、東方明珠、南京路;“衡複”的梧桐樹下、老洋房裡走出來的,也不一定就是矯揉造作、故作沉思狀的“小資腔”、“文藝範”。《愛情神話》一個重要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一個并非上海人的“90後”導演,成功且藝術地讓一群優秀的電影人用他們熟谙的吳侬軟語講了一個極具地方感的故事,讓觀衆感受上海文化的寬度、廣度、厚度,也自然感覺了這座城市的深度和溫度。

語言是有溫度,也是有識别度的。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生活在魔都的人們忽然發現,許許多多的孩子們已經講不準、說不好那口糯軟悅耳的上海話了。各地方言,傳承了當地文化,無疑是人文載體。在一個地方生活、打拼,如果一點不會本地話,多少會與這裡的文化産生一點距離,難言完全的融入。一座有着豐厚曆史人文傳統的大城市,如果泯滅了屬于它的方言,無異于抽取了重要的血肉甚至靈魂。

當下,在城市更新中傳承好曆史文脈,已有廣泛共識。是不是還要加上一條:切切實實保護好、傳承好大上海的吳侬軟語。有時候,要講好故事,特别需要語言上的“好聲音”,有時候“好聲音”本身就是“好故事”。我相信,《愛情神話》的好口碑,确是一個契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