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在物聯網領域,萬物互聯的蓬勃發展中,更多的廠商和行業也不斷地加入其中,而雲計算以雲為中心,

計算和邏輯都在雲上的架構模式也越來越受到各方的挑戰和質疑,進而演化更多元化的體系架構;

基于去中心化,降低中心計算的複雜度以及網絡傳輸的負荷,

首先是思科,戴爾,英特爾,微軟和arm等企業成立的openfog聯盟,提出的霧計算模型;按照霧計算的白皮書OpenFog_Reference_Architecture_2_09_17.pdf,

霧計算服務[FAAS]包含了以往雲計算中的三大服務[IAAS,PAAS,SAAS],霧計算的場景主要圍繞安全[Security],感覺[Cognition],靈活[Agility],

實時[Latency],高效[Efficiency]五個方面,而它的體系架構則主要安全[security],可測量[scalability],可開放[openness],自治[autonomy],

可信[reliability],靈活[agility], 等級組織[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以及可程式設計[programmability]等八個支撐點構成,并且提供了相應的

SDK來測試;相對于商業模式的演變和相關标準的推出,自由的開源軟體社群則推出了相應Edgex foundry項目,來實作邊緣計算的概念;

Edgex foundry項目的架構主要由四個微服務和兩個基礎服務構成:四個微服務為:裝置服務層(device service),核心服務層(core service),支援服務層(supporting service),開放服務層(export service)。

而兩個增強的基礎服務則為安全[security]和系統管理[system Management];在具體實作上,Edgex通過docker容器,下載下傳yml鏡像安裝,然後通過

啟動微服務實作,最後到裝置終端的執行個體運作;

自從雲計算領域出現了openfog和edgex這兩類邊緣化,脫離雲計算的概念和工作模式出現後。以往的雲計算廠商自然不會允許相應的市場佔有率和商業利益外溢;是以也推出了自家各具特色的邊緣計算産品;阿裡雲雖說在國内風生水起,排名第一,但是在全球份額也隻有第四名左右;

是以先看下國外雲計算廠商的邊緣計算發展:亞馬遜的IoT Greengrass 可以使第三方應用,

本地軟體連結到AWS上;支援自家特有的lamda函數計算和 docker容器,可以運作其一,也可以同時運作;

谷歌則在前兩年的cloud next大會上,推出了雲端晶片 Edge TPU(硬體)和軟體工具 Cloud IoT Edge(軟體)兩款産品來占有邊緣計算的市場;

Cloud IoT Edge包括Edge IoT Core和Edge ML兩部分,前者為IOT通訊和協定資料交換的分析和處理;而後者則主要用于機器學習,可以看成是一個輕量級的TensorFlow;

微軟則結合自家的Azure雲推出了Azure IoT Edge Runtime服務,并且聯合了大疆和高通,推出相應領域的軟體工具包。

在回過頭來,看國内阿裡雲的相應政策,18年的雲栖大會上,阿裡雲也宣布戰略投入第一個IOT邊緣計算産品Link Edge,主要發力語音識别,視訊識别以及AI領域,可以将相關計算下沉至裝置端,即使斷網也可以運作;

下面筆者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如何在阿裡雲的Link Edge邊緣計算中,建立一個執行個體,來使讀者更好地了解Link Edge這個産品:

首先,進入阿裡雲的網頁控制台,邊緣計算頁面建立一個邊緣執行個體: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點選建立邊緣執行個體按鈕後,在彈出的頁面輸入執行個體名稱: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然後,點選建立網關産品,在彈出的頁面輸入網關産品的基本資訊;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當所有資訊都輸入完成後,點選确定按鈕,成功建立執行個體的話,會在邊緣執行個體的頁面顯示我們的執行個體資訊;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然後,點選軟體安裝,在彈出的頁面輸入對應的系統資訊: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然後再點選生成安裝指令按鈕,在下一個彈出頁面點選完成按鈕: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然後,将生成的指令拷貝到本地,回車執行: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當提示啟動成功後,運作腳本指令察看,可以看到相關資訊: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最後,回到網頁控制台界面,察看邊緣執行個體詳情,可以看到我的邊緣執行個體已經運作:

雲計算的另一面-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至此,一個邊緣執行個體的建立和上線的實踐就完成了。

關于邊緣計算,也有些專業人士表示,未來會吞噬雲計算,但是筆者覺得這個觀點有點誇張,在未來,随着IOT的萬物互聯,越來越多的裝置連入雲端,最多會使雲計算的功能弱化,至于消失,可能性并不太大;另外,前些年,曾有人認為雲計算和大資料是硬币的兩面,現在看來,也許邊緣計算和雲計算才會成為一枚硬币的兩個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