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用咱老話說得好,一跤跌倒米缸裡,上上下下都是謎啊!
至于媾和不媾和的咱抛一邊,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百團大戰的結果,給蔣介石帶來的是震驚,極度的震驚。
他的震驚不是說别的,而是震驚地發現,八路軍初始建軍攏共才八個團,短短的時間裡居然可以聚集起一百零五個團,去胖揍日本人。
這速度。
于是咱在曆史上就看到了,蔣介石開始琢磨對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全面壓制,這就成了他擱在心上的一件事。
别的不說,發生在新四軍身上的皖南事變就是一個例證。
您要知道,百團大戰是在1940年的八月二十号開始的,結束是在1940年的十二月十五号。
而皖南事變,發生在1941年的一月六号,新四軍九千多人,被國民黨八萬多人圍攻,最後成功突圍出來的隻有兩千多人。跟着蔣介石,就宣布取消新四軍的番号。
說到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和題目有什麼關系嗎?”
咋沒有關系,至少可以說明題主這個問題的由來。你看這還外敵入侵呢?小日本就在眼跟前和咱打生打死呢?蔣介石就開始琢磨起針對共産黨的事了。
是以很多人免不了會産生一個想法,如果沒有百團大戰的勝利,蔣介石會不會和日本人媾和的想法。
那麼咱來分析一下這個事情。
首先咱來看看,當時國内國外的一個局勢。
首先國内。
武漢戰役結束了,第一次長沙會戰也打完了。這兩件事分别發生在1938年的六月份和1939年的九月份。
大家夥都知道,武漢會戰之前,在抗日的正面戰場上,國民黨的部隊基本上處于節節敗退的一個過程。就算是有勝利,但是亮點也不是很多,比方說台兒莊戰役,雖然赢了,殺了不少日本人,但打得很苦。
那麼到了武漢會戰的時候,日本人的傷亡就達到了二十五萬七千人。
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雖然結果是日本人獲勝,但那也是在咱主動退出武漢,造成的一個結果。
這場戰役的意義在于,把日本人的鋒芒給撅折了。畢竟進攻是需要部隊的,日本人面對這麼大的傷亡,進攻部隊的缺口就出現了,勢必造成進攻的勢頭下挫。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進攻方有矛有盾猛烈進攻,結果戰鬥的過程中,被對手把矛給撅折了,剩下一根棍,這戰鬥力肯定下降,你要是把他那根棍在給撅沒了,他就剩下防禦的份了。
當年蘇德戰場上,一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下來之後,為嘛說德國人失去了戰略主動權?那就是因為德國他的進攻性部隊全給砸沒了,就剩下一些個防禦性的部隊,和機動性的預備隊了。
是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的轉折點,一點毛病都沒有。
那麼日本人在武漢會戰之後,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但他們沒有德國人那麼慘,手裡還有根棍,還是能主動發起挑戰的,但這種挑戰已經不如抗戰初期那麼鋒利了。
這就導緻第一次長沙會戰,日本人隻能拉出十萬人的部隊進攻長沙,結果薛嶽給這些個家夥來了一個天爐戰法,這頓燒的,好家夥又傷亡了三萬多人。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人家問你百團大戰的事,你咋就扯到了之前發生的武漢會戰和第一次長沙會戰了呢?”
其實這就是告訴大家夥,日本人打不動了,他也開始琢磨起來,正面戰場拿不下來,這就開始走一些歪門邪道。
您比方說派出各種特務間諜,到處挖牆腳,培養漢奸賣國賊,最後還拉走一個最大個的漢奸——汪精衛。
還有各種地方雜牌,大小軍閥石友三之類的投降日本人,更有甚者還給自己戴起了高帽,搞什麼曲線救國,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那個張萌悟。
再或者,開着飛機對着重慶進行轟炸,這一轟炸就是五年的時間,前前後後轟炸了二百多次,為此日本人出動了近一萬架次的飛機。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和國民政府的談判,肯定也是日本人要走的一條路。
畢竟正面硬杠,他真的杠不動了。這也是為什麼?他要進行轟炸,制造南京大屠殺,他就是想要用血腥的屠殺,和武力威懾,迫使國民政府走上這一步。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你這例子,舉得也太遠了,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時間更加的早!”
是早!可您要知道,日本人的政策也是在慢慢地發生變化,您翻翻全面抗戰和最初作戰日本人作戰,日本人的傷亡數字就明白了。
一開始日本人每一場戰役,他的傷亡,也就是幾千人,可等到國共第二次合作,進入全面抗戰之後,日本人的傷亡那都是過萬的。
日本人被打急眼了,是以他的态度也在慢慢地轉變,您别忘了一開始他們還咋咋呼呼的要三個月滅亡大華夏,結果呢?後來還不是閉嘴了。
到了武漢會戰之後,他們徹底地清醒了,哦,打不動了。
那麼咱中國人這頭又是一個啥情況呢?
您可以說是迷茫!
有人感覺抗日戰争很快就會結束,把日本人打回島上去,那會叫速勝論;也有人感覺壓根就打不赢日本,很悲觀,這些人還不少,要不然這個點上也不會出那麼多的漢奸,被日本人給拉過去。
當時毛主席針對這個情況,寫出了著名的《論持久戰》,這就是為了消除人們的一些悲觀心理。
當時《論持久戰》一出,大家夥就明白了,這場戰争最終的結果中國是最後的赢家,但這場戰争不會短期内結束,要做長遠打算。
總體來說,國内就是這樣的一個局勢。
那麼咱再來看看國際上的局勢。
國際上奉行孤立主義,别的不說蹲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你好不好他不管,隻要他好就可以,誰給錢他就和誰做生意。
德國人和日本人之是以能發起這麼大規模的戰争,美國背後可是出了不少貨物。日本人丢在中國土地上的不少炸彈,原料就是美國人提供的。
那麼英國人呢?1940年五月二十五号一個敦刻爾克大撤退,就被德國人打到了英倫三島上,固守待援去了。
英國人隻想着從殖民地抽血,給自己補血,對其他事情,壓根就不感興趣。
咱别的不說,日本人拿着三八大蓋威脅了一下英國人,就威脅了一下他那些個殖民地,好家夥英國人立馬就把滇緬公路給關閉了,這不就縮了嗎?
至于法國人,您就别提了,他們壓根就不給德國人看到埃菲爾鐵塔的機會就投降了,就算是戴高樂組成了一個流亡政府,就隻有英國人承認,其他國家沒幾家承認的。
日本人一威脅,好家夥法國人就關閉了越南通道,當時中國對外購買物資都特别的費勁。
蘇聯呢?蘇聯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前和德國人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暫時地避開了德國人的鋒芒。
再有就是,蘇聯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前,他和日本人在諾門坎打了一架,日本人被揍得鼻青臉腫找不到北了。
日本人就那樣,您要是拳頭夠硬,他朝你跪個幾百年,上千年都沒有問題。
别的不說,唐朝的時候,一個白江口海戰,把日本人打得老實了一千年,年年跑咱地頭上進貢學習。後來不老實了,到了明朝的時候,又被揍了,老實了幾百年。
到了清朝的時候,清朝被揍了,日本人才嘚瑟起來,抛棄了中國這個老師,去學習歐洲,還折騰出什麼脫亞入歐的想法。
這話說的有點遠了,就是給大家夥舉個例子而已。
是以日本人被蘇聯人打怕了之後,就開始在邊界線上挖山頭修碉堡,整個就縮到了山體的肚子裡頭去了。
然後還出現一個《日蘇中立條約》,這個條約雖然是1941年簽的字,但草案其實早在1940年的十月份就有了。
那麼蘇聯是這個情況,是以蘇聯對中國的态度也發生了轉變,援助減少,看咱的眼神也不對了。
啥叫孤立主義,各掃自家門前雪,愛誰誰。
總結一下
百團大戰時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大體上是節節敗退,造成國人一個很迷茫的思想,不知道路在何方。
那麼在國際上呢?個頭小的國家沒有發言權,個頭大一點的國家英國人美國人,都抱着胳膊冷眼旁觀,自己的日子隻要能過得下去就成,别人好不好,他們不管。
至于蘇聯,因為各方的牽制,造成了一個短暫的平衡現象,德國和蘇聯握手言和,還一塊對波蘭動了手。
日本人又被修理慘了,蘇聯暫時保持一個安全,他就對中國的援助縮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國内的士氣勢必會下降,而百團大戰的勝利,就是告訴所有的人,日本人不可怕,在咱家的地盤,還怕他?
您要知道,當時八路軍的武器比國軍還要差,這都打赢了,是以放長遠來看,日本人早晚得完蛋。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日本和國民黨之間有沒有接觸呢?
早一點在1935年還有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當時談判的時候,日本那個酒井隆,脫了鞋,擱到了桌子上,還不斷的用刀敲擊桌子。
态度那是相當的惡劣。
以後日本和國民黨的接觸還是有的,比方說在1940年的九月十七号,也是有接觸的。
但這種接觸,在國民黨這裡已經有了底牌,畢竟日本人打不動了,這腰杆子要硬一點了。而日本人想要一口吞掉大華夏,再說日本人基本是被奉行軍國主義的那幫子日本軍人捆綁起來了,是以對待國民政府态度還是強硬的。
雙方的接觸勢必不會有好的結果。
而時間已經不在日本人那裡,轉到了咱中國人的手裡,拖得越久日本人越是虛弱。不然他們也不會着急忙慌地偷襲珍珠港挑逗美國人去了。
是以要小編來看,雙方的接觸是有,國民黨更加希望通過這種接觸,拖延時間,至于媾和,有着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
之是以有可能性,是因為國際局勢不好,國民黨的壓力比較大。而說可能性不大,是正面戰場上的底氣,國民黨隻要能在正面戰場上守住,不讓日本人有太多推進餘地,國民黨就不會對日本人太痛快的點頭。
而通過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連續三次我們看到了日本人的疲憊不堪,信心有了。
當然,第四次被日本人打敗了,但那也是,蔣介石為了給美國和英國人做個表态,從長沙抽走了太多兵力造成的。
不管怎麼說,日本人是啃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