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光明,清正廉潔,這都應該是一個當官人的自覺。古代士子們讀書時都是這樣想的,但是宦海沉浮,最終沒人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很多清官清着清着也就濁了,甚至是污了。今天要分享的這位清官在革職返鄉時竟然請了六千名挑夫來搬運财産,真是令人震驚。
這位清官叫做顔伯焘,他是陝西延榆綏道台。為什麼說他是個清官呢?是因為他幹了一件大事,他曾經制作了一塊官箴石碑用來限制自己和下屬。石碑上刻着36個大字: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顔伯焘把這塊36字的石碑就立在衙門裡,内容淺顯易懂,相信他手下的人都能看懂。現在這塊碑還被儲存着,在陝西的碑林博物館。看到這塊碑的人都覺得顔伯焘是一身正氣,是絕對的清官。然而,事實卻大相徑庭。
顔伯焘出生于官宦世家,爺爺當做雲南巡撫,父親做過直隸總督。他自己也是很厲害的18歲就中了舉人,22歲中了進士。他最初步入仕途是在翰林院任職,熬了好多年後才正式出任地方官。也許是年輕,也許是天真,他剛剛當地方官的時候就想一生都秉持浩然正氣,做個為民服務的好清官。
然而,官場是個絕對的大染缸。你要是拒絕接受固有的套路,你就會變得水至清則無魚。是以顔伯焘後來就随波逐流,學會了在官場遊刃有餘的活。最終他就放棄了曾經的信念和理想。正因為他态度的轉換,他的官越做越大。
顔伯焘的官運很好,他很快當上了陝西督糧道,再之後當上了按察使。再之後他到甘肅當布政使,回來就是陝西巡撫。他還當過雲南巡撫,雲貴總督,閩浙總督等。後來,深得皇帝信任的顔伯焘還當上了掌管多省軍政民大權的封疆大吏。簡直是人生巅峰。
顔伯焘自進入官場都是這麼平順,坐享着榮華富貴。然而,清末爆發了鴉片戰争,列強打碎了貴族的享福夢。顔伯焘參與了第一次鴉片戰争,但是因為戰事失利,被朝廷處罰。這次處罰特别嚴重,直接是革職并打回原籍。
被革職後,顔伯焘隻能默默地從命回老家廣東連平了。不過他的這次返鄉一點也不顯得落魄,反而是榮歸故裡一般,派頭和架勢依然很大。這件事情被當時福建漳州的一個官員記錄了下來。
記載稱顔伯焘攜帶的随從有幾千名,金銀細軟更是數不勝數。因為東西太多,他光是雇挑夫都雇了六千名。他和他的家眷們也是排場很大,都坐着四擡大轎,都有護衛保護。因為他當做大官,是以經過福建漳州時,漳州地方官必須出來迎接。
就是為了接待顔伯焘,漳州地方政府花掉了一萬多兩銀子。他帶的人太多了,把漳州驿站都占滿了,吃飯也得安排超多四五百桌的酒席。是以漳州地方官感覺負擔很重,最後就記錄下了這一段真實的史實。
顔伯焘作為一個标榜廉潔的清官,最後成了這樣一個為一己私利而活的貪官。可笑的是,鹹豐皇帝即位後,清政府又把他召了回去,繼續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