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一十九年(647年),唐朝派王玄策率領約30人的使團出使到中天竺。在途中時,中天竺的國王屍羅逸多去世,大臣阿羅那順謀反篡位。阿羅那順派軍隊于途中截殺大唐的使團。王玄策在中天竺公主拉迦室利的幫助下得以逃脫,王玄策北上到達吐蕃時,竟發出檄文征召軍隊,結果召到了吐蕃軍隊1200人和泥婆羅軍隊7000人。王玄策帶領這8200人進攻中天竺,在茶镈和羅城作戰三天,擊敗阿羅那順。阿羅那順逃走後收攏散兵與王玄策再次交戰,結果王玄策再次擊敗阿羅那順,并将阿羅那順俘虜。之後,王玄策率軍攻破中天竺的都城并俘獲阿羅那順的妃子、王子等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這一仗,唐朝可謂是大獲全勝。中天竺雖然隻是當時北印度地區的其中一個國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印度。以當時交戰的情況來看,中天竺有數萬兵力,也絕非隻是一個小國。這一仗中,唐朝的外交官王玄策創造了一個傳奇,他以一己之力向當時的吐蕃和泥婆羅借了8200兵,攻入中天竺。由于王玄策不用大唐一兵一卒,現代人誇他“一人滅一國”。
古代軍隊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會屍羅逸多卒,國中大亂,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胡兵攻玄策;玄策帥從者三十人與戰,力不敵,悉為所擒,阿羅那順盡掠諸國貢物。玄策脫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書征鄰國兵,吐蕃遣精銳千二百人、泥婆國遣七千馀騎赴之。玄策與其副蔣師仁帥二國之兵,進至中天竺所居茶馎和羅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馀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走,更收馀衆,還與師仁戰;又破之,擒阿羅那順。馀衆奉其妃及王子,阻乾陀衛江,師仁進擊之,衆潰,獲其妃及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于是天竺響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馀所,俘阿羅那順以歸。以玄策為朝散大夫。
古代戰争
王玄策回到長安獻俘,本來這麼大的功勞擺在那裡,李世民竟隻将王玄策升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僅隻是從五品下小官,這隻能算是正常的升職而已,也就是說在李世民看來,王玄策并沒有立多大的功勞。與李績、蘇定方等人的滅國的功勞所獲的封賞相比,王玄策所謂的封賞根本不值一提。例如在大唐滅東突厥的戰争中,蘇定方作為前鋒,率200軍隊突襲突厥可汗牙帳,殺死了幾十上百人。就這麼一個小功勞,蘇定方在戰後被授左武候中郎将,是個四品官下的官職。
唐朝軍隊
如果僅僅隻是從封賞的角度來看王玄策,王玄策得到的封賞确實少了,但具體情況也得具體分析:1)王玄策是個文官,他立下的卻是戰功,李世民又不能給他封武官,是以他的封賞大打折扣;2)王玄策立功不假,但矯诏在先。以王玄策的職權,他沒有權力向吐蕃和泥婆羅征集軍隊,他所發的檄文當然也是假的,這是犯了死罪。在李世民看來,王玄策的功勞不足以抵他所犯下的罪行;3)李世民并不重視唐朝和中天竺的關系。唐朝和中天竺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即便滅了中天竺,也不會給唐朝帶來多大的實際利益。
唐朝人
王玄策作為一名外交官,前後曾三次出使到印度地區。在他的努力之下印度地區的各個國家與唐朝的關系還算不錯,這足以表明王玄策是個優秀的外交家。他的“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也會繼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