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陣地在!”“上刺刀,殺小鬼子”“快!把我大刀拿過來!”
你或許以為這些話是在戰場上響起的口号聲,但其實,
這些話都出自一位93的老農之口。老人說這話時,也已經是2014年的和平年代,抗日戰争勝利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了。
喊話的老人此刻身上都濕透了,唇色發紫瑟瑟發抖,嘴裡不停念叨着這幾句話。就在幾分鐘之前,這位老人剛被路過的好心人從河裡撈上來。12月的河水冰冷刺骨,再晚一些,後果難以想象。
這位身穿更新檔衣服的老人到底為什麼要主動跳河呢?救他上來的人不解,路過的人也都不太清楚。盡管在一個村裡住,但他們也隻知道他是村裡的“老孫頭”。
村民們對這樣的事情并沒有太意外,畢竟“老孫頭”總是這樣“瘋瘋癫癫的”。他家境十厘清貧,沒有退休工資,平時也沒多少補助可領。除此之外,再沒有人知道其它有用的資訊了。
“老孫頭”孫建勳
這就奇怪了,如果是參加抗戰的軍人,為什麼會無人知曉他的事情呢?在這位老人的身上到底又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看一看,這個不同尋常的故事。
老人被好心人救起後,他的家人也火速趕來,将老人送到了醫院。雖然這一家人日子過得辛苦,但看得出來感情卻很好。
老人患有“
老年癡呆
”多年,疾病的痛苦加重了這個家庭的負擔。老人的孩子很孝順,家裡人都小心地照料着老人的生活,沒有絲毫怨言。
如果不是因為中午做飯太忙疏忽了,也不會被老人“鑽了空子”,“偷”跑出了家。老人的兒子告訴大家,他的父親名叫“孫建勳”,至于其他的事情,他也不太清楚,父親并沒有提過。
孫建勳的事情傳開後,有記者帶着曆史學者都來看望這位老人,才終于揭開了他背後的那段往事。
孫建勳生于1921年,曾經也是個軍人。
原本他隻是一個普通家庭長大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有見識的人,從小送他去讀書。而老人的原名也不叫孫建勳,而是叫“
孫秀清
”。
可以看出來,孫建勳的父母對他也是報以厚望的。或許他父母原本的想法,是希望兒子做一個“
兩袖清風的秀才
”,步入仕途。為這個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做一個好官吧。
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個願望最終還是落空了。孫秀清原本也是個聰明好學的,可惜的是生在了國家動蕩的年代裡。
覆巢之下無完卵,在那個飄搖不定的局勢之下,似乎隻有偷生與革命兩條路可以走,而孫秀清,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後者。
抗戰爆發之時,他正在南京讀書。南京淪陷後他便回到了家鄉,不久後毅然棄文從武,和同鄉的人一起加入了國民革命軍。
他當時參加的是第37軍,這支軍隊參加過多次抗日會戰,他們的隊伍在國共合作時期,在抗日正面戰場上立下過不少戰功。
參軍後,他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
孫建勳
”,并一直沿用至今。如同父母對他的未來寄予了美好的願望一樣,他對自己的期許也包含在了自己後來取的名字裡。
建勳,建勳,為國家建立功勳,正是他對自己的祝願。
對于往事,老人已經不太記得了。加上神智時常不清,很難說清楚自己的事情。在學者們的引導下,他才終于一點點說出了自己所經曆過的事情。
參軍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這批士兵便被投入了戰場。
而孫建勳當時所參加的,正是國共第二次合作後,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抵抗日軍侵略,第一次取得重大勝利的那一戰——
長沙會戰
。
因為老人已經不記得自己所參加的戰役了,在學者詢問的時候,老人隻是一個勁兒地重複“
長沙,長沙
”這兩個字。
當時的日軍目标盯住了長沙這個地方,比起其它多山地區易守難攻的特點,長沙無論是交通還是物産都相當的豐富,對日軍的補給十分有利。
反之對于中國來說,如果丢掉了長沙這一塊老地方,無論是對我軍的糧食供給,還是對總的戰略部署來說,都是一個重創。
是以為了阻止日軍侵略擴張的腳步,為了保衛戰區安全,第九戰區開始調動兵力對日軍進行遊擊戰和進攻。長沙會戰就這樣開始了。
孫建勳就這麼跟随着隊伍加入了戰場。此前他就跟随着部隊打了不少仗,因為膽子大,人又聰明,他總會在戰場上勇敢沖鋒,奮起殺敵。不管敵人的氣焰有多嚣張,他從來不怕,就算對面是刀山火海,隻要将領一聲令下,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向前進軍!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孫建勳在戰場上得了個“
孫大膽
”的外号。他似乎很喜歡這個外号,後來盡管因為老年癡呆神智不清,也時常将這個名字挂在嘴邊。
薛嶽
當時,孫建勳他們的任務是保障新牆河的戰略安全。而他們的上級上司,正是國民黨名将
上頭下了指令,一定要他們守住長沙這塊地方,一旦此處被日軍攻下,後果不堪設想。
“
人在,陣地在!
”這是上級薛嶽對他們下達的死指令。懷着拼死也要守住陣地的心情,孫建勳和戰友們端起手裡的槍,朝着敵軍瘋狂射擊。
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了,他們手裡的槍也已經沒有了子彈。敵人沖了上來,孫建勳也沒有後退,高喊道:
“上刺刀!殺小鬼子!
”便一馬當先沖了上去。
日本人擅長白刃刺刀戰,加上在裝備上的優勢,日軍的刺刀威力在當時曾風頭無兩。國軍為了彌補戰備上的差距,也給戰士們配上了大刀。子彈手槍用光了,就拿着大刀往上砍。也正如後來的歌中所唱: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
快,把我的大刀拿來!
”孫建勳顧不了那麼多了,接過戰友送來的武器,提刀上前,兇一個砍一刀,一刀砍不死就再砍一刀。
不知道砍了多少刀,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身上已經是道道傷口的孫建勳已經被疼痛麻木了知覺。敵人的炮火在他們身邊炸開,他的身體也已經撐到了極限。
隻聽“噗通”一聲,孫建勳倒了下去。
幸運的是,他被及時越來的救援部隊帶到了後方進行治療,然而他曾經的戰友,幾乎已經全部倒在了那片戰場上。
為了長沙會戰這一戰,國民黨也是損失慘重。“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孫建勳因為這一戰,休養了很久。但養好傷之後,他還是第一時間向上級報告,要求回到前線殺敵。
與
死亡近距離的接觸并沒有讓他畏懼死亡所帶來的陰影,反而讓他有了更多直面死亡的勇氣。他的一系清單現也得到了上級的認可,日本投降之後,他被推薦進了
黃埔軍校
學習。
然而這樣的平靜并沒有持續太久,很快,解放戰争開始了。
孫建勳看着這一系列的變化,心裡忽然多出了一絲感傷。
合作抗日的時候,他可以為了國家的勝利舉起槍對準日本人,毫不猶豫地扣下扳機。可是面對同胞,他不明白為什麼這仗還要再打下去。出于對國民黨的失望,以及對同胞相殘的不忍,他沒有繼續留在學校或者參加戰鬥,而是選擇了
退役回鄉
面對他的這份堅持,上級也沒有再挽留,準許他離開。
再次回到了家鄉,老人并沒有對别人宣揚自己的參戰經曆,而是低調生活,過上了普通而平凡的日子,生兒育女。
後來解放戰争勝利,新中國終于成立之時,孫建勳也是感動不已。
一想到如今的國家有自己曾經出的一份力在,一想到自己敢曾勇敢地趕走日本侵略者,他的心裡就無比地自豪。
家家戶戶都用上電視之後,
孫建勳最喜歡幹的事就是看新聞,觀注每天發生的國家大事,或者看各種戰争片。似乎他能從那些故事裡,那些電視劇裡,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
當年和他一起參軍的人,有幾個後來陸續偷偷跑回了村裡。據當時的人說:“他膽子大,不怕死,一直留在部隊裡。”
但随着解放戰争的勝利,那些過去便慢慢沒有人再提起了。大家忙碌于每日的生産和生活,更沒有别的心思去關注别人家的事。
這段往事,也就這麼被塵封了起來。
他的兒女們都不知道,自己的父親居然曾經參加過抗日戰争。
直到後來孫建勳不幸患上了老年癡呆,總是說一些“胡話”,做一些“傻事”,還時常被村裡人指指點點說他“老人大腦壞了,人不正常了”之類的。他所經曆過的那一切才慢慢浮出了水面。
對于患有老年癡呆的患者來說,這些舉動其實都是會有的。但孫建勳老人的“癡呆”,則顯得跟别人的不太一樣。
曾經有一次,天陰得要下雨了。悶雷在天邊炸響,卻忽然把他驚得擡起了頭。
這位老人左右望望,堅起耳朵仔細聽聽,突然自言自語道:“不好!日軍要偷襲!”便馬上拿出“沙袋”,做好“防禦工事”。
等他忙了半天好不容易完成防禦,等待敵人的來襲時,歸來的家人卻看到了這樣哭笑不得一的幕:
隻見家裡的天井邊堆着一個個裝滿糧食的蛇皮袋,裡面的糧食也是不久前才曬好的。而天上大雨傾盆,老人正端坐在門口看着這一切,似乎還在時刻防備着敵軍的來襲……
大家對于這位老人的過去都很好奇,每當問起一些部隊裡的事,老人雖然說話寫字都不利索了,但還是會一遍又一遍向人們解釋他所經曆的那些。
曾有記者問他:“您是哪個部隊的?您還記得嗎?”
長沙!我的部隊在長沙!
”老人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連眼神都變得明亮了起來。
有人笑着糾正說:“那是以前的事了,部隊早就不在了!”
孫建勳老人卻不服氣,氣呼呼地反駁道:“怎麼不在了?就在長沙,我還在長沙殺過鬼子!”
待到兒女出來打圓場之時,老人依舊在念念有詞:“怎麼不在了?隊伍就在長沙,我在等通知。通知來了,我就要出發!”還别說,老人還真就這麼幹過。
一天夜裡,睡夢中的老人再次見到了自己曾經的戰友。戰友焦急地對他說:部隊在汽車站集合,馬上就要開往長沙的前線作戰了!
正在睡夢中的老人從夢中驚醒,居然真的就飛快收拾好包裹,穿戴好衣服,連夜去了汽車站。
好不容易到了汽車站,擡眼卻不見自己的隊伍。怎麼回事?難道自己來晚了隊伍已經走了?
孫建勳老人焦急地在路上四處轉悠,恰好一輛汽車路過,老人連忙上前攔車,急切地說道:“
敵人已經打來了,我找不到部隊,你能不能送我去長沙?
”
别急,我現在就給你們部隊長官打電話,讓他們來接您
。”司機一看老人背上的電話号,瞬間就明白了,于是邊掏手機邊安慰老人。
直到老人的兒子趕來時,司機才終于放下心來。孫建勳的家人對着司機連連道謝,司機卻擺擺手,轉身向孫建勳行了一個軍禮,說:“
您是軍人,我也是軍人,我向您緻敬!
”原來這個路過的好心司機,居然也是個
轉業軍人
後來老人的癡呆越來越嚴重,這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大家老猜測,老人是因為什麼跳進河裡?旁人驚訝于孫建勳老人跳進河裡時的那份果斷,驚訝于他的怪異舉動。
但或許隻有孫建勳老人自己知道,他隻是在趕赴他的部隊。毅然跳入河裡的那一刻,他也隻是個平凡普通的,堅決服從指令的軍人罷了。
老兵孫建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