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業繁重,我已經許久不曾回家了。從作業堆中擡頭,望着窗外連綿不絕的陰雨,我的心中忽地冒出了想家的念頭。這個念頭一經破土,便迅速生根、發芽,一發不可收拾。
國文課本上,曹文軒在《前方》中寫道:“人有克制不住離家的欲望。”誠然!幸好,我馬上可以回家了。
家裡什麼都好,沒有熄燈,不必晨跑,可以放着音樂,可以光明正大地洗衣服,沒有匆匆忙忙,沒有心力交瘁……人總是不由自主地撇開心中向往之地的所有缺點,仿佛那是一個沒有陰影的世界。
然而歸家之途并不順利,約好的聚餐臨時取消,又因為沒有鑰匙,我在寒風與細雨中苦苦轉悠了兩個多小時。此時,客廳中妹妹的哭鬧聲與敲打門窗的聲音闖入耳中,各種不安與煩躁蜂擁而上,讓人生不出一點興緻。我望着窗外陰暗的天空和延綿不斷的雨絲,心中不由得生出了幾分愁緒。
心中所想的家與現實中的家果然是不盡相同的。看來,心中之苦的确無可避免。由于幻想,苦反而更苦了。但既然這樣,那麼家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它既然不能給人以心靈上的歸屬感,那它能帶給歸人的又是什麼呢?
也許我們沒有非常直覺的感受,但家給歸人的溫暖總能見于微不可見之處,像螢火,光雖微弱但又确實存在。也許我們會覺得家無甚特别之處,無非多了一些生活瑣事罷了,但正是這些瑣事,給人以平和溫暖之感。學校裡,不會有人關心你吃了什麼,不會有人給你一個猝不及防的安慰的擁抱,不會有人有十足的耐心來開導你。但是,這些在家中随處可見。正是這些日常瑣事,讓家有了體溫,有了呼吸,也有了生命。盡管在許多人看來,這隻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不可否認,它的确給了我們支援和力量。
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的個體之一,每個人隻能靠自己進行各種活動,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是分明的。而在家中,界限模糊了,家就像是可以毫無保留地放飛自我的一處港灣,一切都是輕松的,随意的。
對于那些認為家可有可無的人,我想說,也許家不是實際上可以遮風擋雨的房子,但它是一個載體,承載着關懷和力量,以及來自親人的溫暖。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詩句,還是能一如既往地打動我們。
家存在于每一個人心中,必不可少,是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家也絕不僅僅是虛無的幻想,我們從它那裡得到溫暖,也會将這份溫暖銘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