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陽故宮

  在中國這個“宮阙萬間都做了土”的曆史上,有兩個幸存者,一個是赫赫有名的北京故宮,另一個是默默無聞的沈陽故宮(常聽說的“台北故宮”即台北故宮博物院,建成于1965年,是一座外形仿古的現代博物院建築,并非古代宮殿)。北京故宮無疑是曆代宮殿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而坐落于關外,興建于清初的沈陽故宮,則以濃郁的民族融合色彩、鮮明的北國特點,在中國古建築中獨樹一幟。

  沈陽故宮是由三個修建年代不同的建築群所組成,分别是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是由清太祖努爾哈赤于1625年建造的,用于上朝、辦公和舉行典禮,裡面是十王亭和大政殿,以及住宿用的“汗王宮”。中路是1626年努爾哈赤死後由皇太極執建的,裡面設有崇政殿、鳳凰樓、甯清宮等。而西路是乾隆祭祖“南巡”是修建的行宮,供自己與母後居住,内有文溯閣、嘉蔭堂和戲台,用來娛樂。整個建築群修建跨度将近160年,功能、布局和藝術風格各有不同,卻又彼此呼應,和諧一體。

  沈陽故宮雖不敵北京故宮的規模,但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它的保暖性絕對一流。上朝用的十王亭和崇政殿都是嚴實的磚房,采用最低等級保暖卻最好的硬山頂;而皇太極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寝宮——清甯宮,正堂布局則采用東北常見的“口袋房”、“萬字坑”;整個沈陽故宮的建築都設有火坑。設定了這麼多保暖裝置,氣質難免會有影響。但古代工匠“妙手回春”,木雕貼金、精美的五彩琉璃、極具立體感的琉璃浮雕、無處不在的龍形紋飾,用最高規格“三交六椀”的格栅窗、裝飾屋頂和牆檐等一系列工程都讓它整體提升了層次。比如大政殿的琉璃寶頂,共有13層構件,融合了相輪、寶瓶、蓮花等佛教經典形象 ,以及二龍戲珠等圖案,寶頂周圍沿八角脊伸出八條鍊鎖,旁邊個塑一個蒙古力士。

  沈陽故宮的魅力,遠不止這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