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朱元璋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充滿争議的人物,從正面來看,開局一個碗,驅逐胡虜,建立大明王朝,重制漢人河山,可歌可泣……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說到朱元璋的一些黑料也不少,大肆屠戮功臣、殘暴。排除一些争議較大的,有一點無論如何都是無法洗白的,那就是恢複殉葬制度。

《明史·後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殉葬制度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在一些出土的遺址中,可以看到原始社會末期出現階級,一些勝利者會把奴隸坑殺,作為陪葬品。

哪怕到了封建時代,人殉依然存在。就拿千古一帝秦始皇來講,他生前就開始建造舉世聞名的秦皇陵,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可在他死後,秦二世胡亥依然依然殺了不少人給秦皇陪葬(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衆)。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那麼為何殉葬制度能夠在古代盛行呢?古人很長一段時間有“向死而生”的思想,《墨子·節喪》中記載:“天子殺殉,衆者數十,寡者數人;将軍、大夫殺殉,衆者數十,寡者數人。”

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上自天子,下到士大夫,人殉已經成為制度化的存在。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後來随着進入戰國後期,随着生産力的發展,作為重要勞動力的人開始得到重視。相較于陪死人,活着的勞動力當然更有價值。于是開始出現用陶俑、木俑代替活人。當然,我們也可以了解為生産力的發展促進人本思想的産生。

制度上殉葬制的廢除,是出現在漢朝。據《漢書》記載,漢宣帝時期,趙缪王劉元因逼迫奴婢16人殉葬,被撤掉了封國。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唐朝太宗皇帝死後,有兩個深得太宗信任的異族将領,阿史那杜爾和契何力請求殉葬,被繼位之初的唐高宗李治制止。

當然了,上面雖然有條文,可在兩千年的封建制度中,殉葬制依然陸陸續續存在。據《宋史》記載,宋高宗死後,他的兩個才人李氏和王氏被孝宗逼迫自殺殉葬。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波斯史學家在《世界征服者史》中提到元朝也存在人殉現象,原文:“挑選四十名出身于異密和那顔家族的女兒,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穿上貴重衣服,與良馬一道,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

換句話來講,人殉制度,可能在封建王朝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從來都不曾斷絕,故而标題中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這麼說也不對,至少漢代以後,人殉雖然存在,但都是零星的,沒有制度化,而明朝則不同。朱元璋生前,他的次子秦王死後,有兩名王妃殉葬。等到朱元璋駕崩,

《明朝小史》卷三記載:“伺寝宮人盡數殉葬”嫔妃、宮女多達46人,其中38人在治喪期間被活活勒死……

永樂皇帝駕崩,北韓《李朝世宗實錄》中提到“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繩圍于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後來的明仁宗朱高熾當了不到一年皇帝,身前留有遺诏希望“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如此依然有五個嫔妃為他殉葬。

明宣宗朱瞻基則有10名嫔妃為他殉葬,有的妃子可能剛進宮,都沒見過皇帝的樣子,被迫成了皇家的“祭品”。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明史·後妃傳》中有一位郭嫔,名愛,字善理,鳳陽人。入宮不到二十天宣德皇帝駕崩,她知道自己死期将近,于是作詞一首,詞雲:“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如此女才人,因為朱明皇朝的殉葬制度,年紀輕輕了此殘生。不過相較于那些沒有留下名字的人,她也算是一個幸運兒吧!

人性扭曲,還是道德淪喪?淺析朱元璋恢複人殉制度

明朝殉葬制度的廢除是從明英宗開始,雖說明英宗朱祁鎮當皇帝不行,在土木堡之變被俘虜,複辟後殺了功臣于謙,但相較于以往氣吞山河的帝王,多少有了一絲人性。

《明史》記載,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英宗崩,“遺诏罷宮妃殉葬”。憲宗繼位後,遵從父親遺诏,不再安排活人殉葬。從此以後,明朝制度上的人殉消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