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軟體評測

作業所屬課程 2021春/S班
作業要求 軟體評測
作業目标 對三個IT社群的問答子產品進行對比評測,并總結
其他參考文獻 《建構之法》

目錄

  • 第一部分 調研,評測
    • CSDN開發者互助問答社群_程式員有問必答-CSDN問答
      • 體驗
      • BUG
      • 結論
    • SegmentFault 思否
    • Stack Overflow - Where Developers Learn, Share, & Build Careers
  • 第二部分 分析
    • 開發時間估計
    • 同類産品對比排名
    • [軟體工程方面的建議]
    • [BUG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三部分 建議和規劃
    • 市場概況
    • 市場現狀
    • 市場與産品生态
    • 産品規劃

入口

首先來看CSDN問答子產品的頁面,它的入口位于導航頂欄的第六個按鈕“問答”,

從位次可知它在本站的大概地位,而且從界面上看,它是讓我覺得最簡陋的一個子產品。

軟體評測

色調

在色調上它是一片“凄涼冷色”,标簽顔色色差不足,每條問答之間分割不清晰,浏覽多了容易視覺疲勞。
軟體評測

問題标注

在這個部分,回答被采納後會被打上淺藍框,但并沒有其他的說明,比如已解決或者之類的字眼。

其次,隻有顯示回答數和浏覽量,無法展現該問題的品質和回答的品質。

軟體評測

問題品質

缺乏對問題品質的使用者評定,隻能依賴管理者一個個篩選,就例如下面這個問答,也不知道是怎麼混進來的。

如果有對此問題的贊或者踩,可以幫助管理者減少篩選量或者幫助系統自主地、更有效地篩選問題。

軟體評測

下拉條

下面這個是讓我很想吐槽的地方,沒有下拉條,也沒有分頁,

那也就是等價于隻有最頂部的問答才能被定位,其餘的就一條一條慢慢看慢慢找吧!

軟體評測

檢索

問答子產品沒有檢索框,無法進行自主的關鍵詞搜尋,隻能靠側邊欄的頻道來作初步篩選。

就比如我最近在使用golang語言,我想要關心這部分的相關問題,

但頻道中并無此部分,又沒有搜尋框讓我輸入,這就讓我無從下手。

軟體評測

推薦

在提問題的子產品,當輸入問題後,會根據關鍵詞檢索已存在的部落格,這是個我比較喜歡的設計點。
軟體評測

文本編輯

CSDN的問答子產品不支援Markdown文法,隻有下面這些簡單的文本處理。

從軟工實踐課程開始,已經習慣了用MD來寫文本,突然沒了還挺不适應。

軟體評測

解答效率

我提了一個大一程式設計課程裡的經典問題,在不加賞金的情況下最快的回答差不多是26個小時之後,也就是隔了一整天,可以反映社群使用人數和活躍度并沒有非常好。
軟體評測

回答問題

回答問題的部分,體驗上和提問題的部分類似,沒有感受到太大差别
軟體評測
  • 采訪使用者對CSDN的使用體驗
    軟體評測

  • Win10系統
  • QQ浏覽器
  • 時間段任意

在輸入框中輸入較長字元串,3000、6000個數字6的時候均可以正常搜尋,輸入12000個時網頁崩潰。

字元串過長時就必然發生崩潰,為必然事件。

它的傳參方式是URL傳參,傳參長度有限。再者搜尋輸入框沒有對字元串長度作基礎限制。

軟體評測
軟體評測
軟體評測

c) 一般

類别 描述 評分 (滿分 10 分, 良好 6 分, 及格 4 分,聊勝于無 1 分, 很差 -3 分)
核心功能 分析三個核心功能,功能、設計和品質。 7
細節 有什麼為使用者考慮的細節? 6
使用者體驗 當使用者完成功能時,不幹擾使用者 (例如: 是否不斷彈出不相關廣告)。 8
輔助功能 一些輔助功能如皮膚等 5
差異化功能 這個軟體獨特的功能. 它對使用者的吸引力有多大?
軟體的效能 占用記憶體, 啟動速度, 記憶體洩漏情況 9
軟體的适應性 在聯網/斷網, 大小螢幕, 沒有滑鼠的情況下都可以順暢操作. 和不同平台的軟體能流暢協作
成長性 記住使用者的選擇, 适應使用者的特點,使用者越用越友善
使用者有控制權 系統狀态有回報,等待時間要合适。關鍵操作有确認提示,有明确的錯誤資訊。 讓使用者友善地從錯誤中恢複工作, 快捷操作鍵可調整。
自選評分項目 10
總分 76

可以看到問答子產品相較于CSDN的位次顯然較前,問答子產品在這個網站的地位顯然不會太低。

整體界面較為單調,子子產品較少。色調對比相較CSDN的風格而言更加讓我沒那麼視覺疲勞。

軟體評測

辨別

未被回答、有回答但未被提問者辨別已解決、被辨別已解決,三者區分開來,

而且已解決的問題被填充深對比色,讓人一目了然,畢竟大部分使用者不是以解決者的身份來的,

想過來找問題的答案的使用者還是較多數,已解決的問題一眼就能找到。

軟體評測

榜單

對比于CSDN,Segment Fault用的是周榜和月榜,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像CSDN隻用最熱榜,最熱的問題不容易更新,但經典的問題可以容易被找到。

對比之下,周榜和月榜更新的周期較短,而且相對而言能展現出這段時間内較熱的問題,但經典問題的查找自然就沒那麼容易。

軟體評測

标簽

右側側邊欄的标簽可以快速定位相關問題。除了展示最熱标簽,繼續點選“全部”,可見到完整的标簽頁,

标簽的類型較多,對使用者來說,查找起來更為友善,使用者體驗更加友好。

但Segment Fault沒有展現提問者加急的子產品,這點我認為CSDN做得還是很不錯的,

加懸賞加急處理,當真的有急需解決的問題時可以得到更好更快速的響應和解決。

軟體評測
軟體評測

問題展示

點選一個問題,進入問題的詳細頁面,左側有對問題的,點贊或者踩,可以更有效篩選出品質較高的提問,過濾低品質提問。

評論也有相應的點贊或者踩。但我認為,它這種計數顯示方式并不算好。

它顯示的是贊和踩的差,正數表示贊多,負數表示踩多,絕對值是內插補點。

這樣的表示無法真正展現一個問題的或者回答的品質。

一個沒什麼人關注的問題或者回答,它的數值是9-6=+3,

另一個争議較大,比較具有探讨價值的的回答,它的數值是100-97=+3

這樣一來,這兩者之間展現不出差别,使用者容易被這種“斷章取義”的計數表示所誤導。

軟體評測
軟體評測
軟體評測

提問

在提問子產品,文本編輯欄的功能對比于CSDN而言較為豐富,文本主體也支援Markdown文法及其預覽。

但CSDN有标題輸入檢索的功能,Segment Fault沒有,這部分隻能說是各有千秋吧。

軟體評測
  • 軟體評測

每次重新整理浏覽量都會加1,這樣一來,榜單的資料就失去了意義,可以短時間内不斷自刷浏覽量。

CSDN在這部分是在一定時間間隔内,浏覽量是同一次,重新整理無法直接增加浏覽量,較為合理。

軟體評測
與CSDN一樣,輸入字元串過長,網頁會直接崩潰。
軟體評測
軟體評測

79

界面

Stack Overflow大概是這類問答網站的“先驅者”,CSDN和Segment Fault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鑒模仿了它。

它的界面就很“學術”,很IT,簡潔,直接。但它的簡潔與上文提到的CSDN那種簡潔有所不同,

在核心的問答顯示子產品,它的對比度做得很好,結合了CSDN和Segment Fault的優點。

或者換句話更準确說是它們兩都借鑒了它的部分優點。

軟體評測
Hot、Week、Month三種榜單,不就是以上兩個的結合版嗎?
軟體評測
添加自己感興趣的标簽,以及自己想要忽略的标簽,可以更有效篩選出自己關心的問題,提高浏覽效率。
軟體評測
Stack Overflow是帶有檢索功能的,這個功能可以說是我最想要的功能,這點CSDN和Segment Fault都不具備。
軟體評測

标簽庫

Stack Overflow的标簽庫數量驚人,Segment Fault跟它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
軟體評測

問答詳情

問題的詳情頁面是Stack Overflow為數不多的讓我覺得不是很舒服的地方。

層次感稍微差了點,浏覽多了視覺疲勞感比較強,分割的辨別太少,或者說太不顯眼。

軟體評測

提問子產品的UI設計讓我感覺很是舒适,簡潔明了而不失區分度。

文本編輯框的功能較為齊全,支援MD文本輸入和預覽,

使用者體驗不足的就是文本預覽是在輸入框之下,當輸入行數較多時,下面的行内容預覽無法看見。

由于Stack Overflow的使用群體龐大,而且平均水準較高,是以問題的品質一般都比較高,并且可以較快得到答複

軟體評測

暫時沒找到BUG

e) 非常推薦

90

  • 團隊人員配置
    • PM 1人
    • UI設計 1人
    • 前端 1人
    • 後端 2人
    • 測試 2人

CSDN

任務 時間
需求分析 7天
原型設計
系統設計 6天
前後端編碼并對接 12天
測試并釋出
總計 39天

Segment Fault

11天
8天
38天

Stack Overflow

9天
26天
56天

  • 優點:功能較為齊全,使用者群體數量不小
  • 缺點:界面UI過于簡單,區分度不足
  • 排名:中遊
  • 優點:界面區分度好,簡潔直接
  • 缺點:部分細節設計不太合理
  • 優點:功能豐富,網站性能穩定,專業化程度高
  • 缺點:缺少點滿足使用者習慣的個性化設計
  • 排名:上遊(目前是Top)

  • 在國内知名度還是很不錯的,希望能不浪費優勢,精進推薦算法,并加強稽核過濾,打造一個更加專業化的IT網站
  • 感覺推廣做得還不足,在百度、谷歌、搜狗搜尋的時候一般都遇不到這個網站,成本還是下的不夠hh
  • 作為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各方面都很出類拔萃,但對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它的問答詳情頁面看的實在是容易視覺疲勞,過于密集又沒有區分的辨別,美中不足罷了hhh

  • URL傳參的長度有限,前端輸入部分應該做過濾或者做限制,或者後端做截取處理,并傳回提醒。任由使用者随意輸入且不加處理,感覺不是很合理。
  • 浏覽量的增加不應該依賴于重新整理次數,用Cookie來計算會更合理,Cookie過期了,新的Cookie才算一個新的通路,個人感覺是開發團隊圖友善了簡單處理了。
  • 暫無

  • 目前IT問答社群的市場不算太大,但是在不斷擴張,考慮到在這個資訊時代,IT從事人員的不斷增長,IT問答社群的使用人數應該也會不斷增多。
    軟體評測
  • 畢竟這個行業裡的很多人對教科書的依賴低于對實踐的依賴,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想要求助他人。

    同時,問答社群也給程式員提供了一個家,有個共同的區域可以将專業人員集中起來讨論問題,會促進各自的學習。

  • 這次要求的三個網站,恰巧是我用過的五個IT問答網站中的三個。這也算是從某個角度反映出來這幾個社群的壟斷地位,目前的市場集中在這幾個巨頭問答社群。

  • Stack Overflow顯然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它的專業化程度,規範程度都高于其他這些網站。CSDN和Segment Fault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去效仿Stack Overflow而打造的,但暫時來說好像沒有什麼關鍵的超越,還是處于明顯的追趕地位。但就國内而言,它們兩已經是比較優秀的領先者了。
  • CSDN和Segment Fault在國内很顯然是互為較大的競争者,但CSDN在使用者群體數量上的壟斷要高于Segment Fault,國内的IT相關人員基本是可以這麼說:知道CSDN的不一定知道Segment Fault,但知道Segment Fault的一定知道CSDN
  • CSDN的商業化味道要比另外兩個網站更濃,相較之下,Segment Fault就顯得非常佛系,這個也導緻了它的使用者群體數量一直起不來。完全打開市場靠的無非是:1、強大的推廣+不錯的品質;2、超級高的品質。 但第二種畢竟不那麼現實,也是極少會存在的,畢竟不論是開發者還是運維人員都是要吃飯的。是以推廣還是很重要的,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這個物欲橫流,資訊爆炸的時代,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不下足夠的成本、沒有足夠的推廣就很容易被龐大的資訊群所淹沒。

  • 該類産品使用者群體針對性很強,
    • 學習IT相關知識的學生,
    • 計算機類自學者,
    • 計算機行業從事者
  • 核心使用者年齡層:16-45歲

大體就這些類别。而且絕大部分人是抱着學習的心态和目的來交流的(至少我要消遣放松不會來這類網站hhh)。

是以這類網站學術針對性很強,專業化程度較高。

  • 再者,它這個是典型的“時代的産物”,變化極快,而且穩定程度不高,更新疊代速度很快,需要不斷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存在。

  • 新功能
    • 增加頁面皮膚功能,不同的人習慣不同,可以根據使用者群體的調查需要,設計幾個不同皮膚。
    • 增強對問題品質的篩選,通過算法分析,初步篩選标題,然後篩選内容中的關鍵詞彙,盡量提高社群品質。
  • NABCD模型
    • N (Need 需求)
      • 皮膚功能的推出,給使用者更好的視覺體驗和個性化定制,優化使用者使用網站的體驗。
      • 篩選算法的精進,盡量讓使用者篩選到高品質的問答,減少被誤導的機率,提高搜尋查找效率。
    • A (Approach 做法)
      • 登入的使用者的皮膚使用習慣會被記憶,減少使用者操作負擔,又增加了使用者的個性化體驗。
      • 招收水準較高的算法工程師,利用内容和标簽等有效資訊的結合篩選,精化問題的過濾和查找的精确性。
    • B (Benefit 好處)
      • 增加已有使用者對本網站的依賴
      • 更個性化的設計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 節省使用者篩選問題和查找答案的時間
    • C (Competitors 競争)
      • 國外的IT社群較為成熟,做得較為完善,我們需要有創新點。
      • 國内幾個巨頭壟斷瓜分市場,需要在競争中提高自身的品質,加強核心競争力,特别是其他競争對手的弱點,是我們将其發展為強點的不錯選擇。
    • D (Delivery 傳遞, Data 資料)
      • 加強推廣,投入更多資金,着重展示自己的新功能的優勢。
  • 角色配置
    • UI設計 2人
    • 後端 2-3人
周數
1-3 需求詳細分析,使用者調查采訪
4-6 功能系統設計,資料庫設計,UI設計
7-10 後端算法實作和優化,前端頁面實作
11-14 大量測試,邀請使用者内測
15-16 做好釋出準備,釋出第一個正式版本
下一篇: 電子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