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君,一個陪您讀曆史的工科小夥兒
1940年8月,百團大戰打響,聶榮臻元帥指揮所部投入到了對正太路日寇的破襲戰中。在進攻日軍控制的井輕煤礦的戰鬥中,八路軍救起了兩個日本孩子,大的五六歲,小的還在襁褓之中。
1940年8月21日,正在前線指揮戰鬥的聶帥得知部隊在戰場上救了兩個父母雙亡的日本小姑娘,便下指令将她們接到了指揮所。聶帥說:“雖然日寇殘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孩子是無辜的,她們也是戰争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照顧。”
大約過了多半天,兩個孩子被送到了指揮所。聶帥先抱起了襁褓中的嬰兒,看她的傷口被包紮得很好,正安詳地睡着,便囑咐護士要好好護理這個孩子。聶帥知道部隊缺醫少藥,嬰兒受傷更是危險,便囑咐一定要好好醫治。
而後聶帥拉過稍大的孩子,親切地詢問她的名字,知道了小女孩叫“興子”,這個女孩就是美穗子。聶帥見美穗子有些驚恐的表情,便拿出來一個甜梨,洗幹淨後遞給美穗子吃。
随後聶帥囑咐炊事班煮些粥給美穗子,還讓警衛員上村子裡找哺乳期的婦女,給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吃飯時聶帥親自給美穗子喂粥,美穗子也漸漸放下了警惕,開始拽着聶帥的褲子,跑前跑後的跟着他。
但當時戰事越來越激烈,日寇掃蕩頻繁,部隊經常轉移,帶着兩個小孩子參加戰鬥肯定不妥。為了兩個孩子的安全,于是聶帥便安排一個老鄉,用挑子将兩個孩子帶到石家莊,交給日軍收養。
怕兩個孩子在路上哭,聶帥便親自在美穗子的框中放上了許多梨子。聶帥還給日軍寫了一封信,向其說明兩個孩子的情況,并在信中呼籲日軍反思所作所為,起來反對日本軍閥發動的這場不義之戰。
兩個小女孩兒被送走後,就再也沒有了消息,聶帥卻時常想起來這件事,還不時地為她們擔心。但是戰事緊張,聶帥也就失去兩個孩子的消息,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聶帥才有燃起了尋找這兩個“日本女兒”的希望。
1980年,《人民日報》發表了姚遠方的《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的報道,随後日本的《讀賣新聞》予以轉載,這篇報道在中日兩國迅速引起重大反響,日本《讀賣新聞》社的記者通過認真尋找,終于找到了居住在九州的美穗子。
此時的美穗子已經結婚生子,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同丈夫一起經營着一家雜貨鋪,生活幸福美滿。她的小妹妹,就是同她一起被救出的尚在襁褓裡的孩子,在被送到石家莊後,因傷不幸夭折。
1980年7月14日,美穗子一家特意從日本趕來中國,為的是當面向聶帥緻謝,并一同帶來了日本人民的慰問與敬意,當然帶來的還有當年一部分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的歉意。
聶帥接見美穗子時,美穗子激動地熱淚盈眶,一再感謝這位救命恩人。在與聶帥交談時,美穗子送給了聶帥一盒幹貝,說這是北海道漁民托她帶給聶帥的,借此表達對中國人民的美好祝願。
而後美穗子向聶帥表達了當年在正太路作戰的舊日本軍人的歉意,說這些舊軍人再三要美穗子向中國人民轉告:他們對不起中國人民,非常抱歉。聶帥聽後說:兩國人民要銘記曆史,以史為鑒向前看,願中日兩國化幹戈為玉帛,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見。
這次見面,聶帥與美穗子便以父女相稱,臨别時聶帥送給了美穗子一幅松竹梅 “歲寒三友圖”。寓意未來中日的友誼要像這寒冬裡永不凋謝的松竹梅一樣,保持勃勃生機。回國後美穗子特意将房屋加高,就是為了懸挂這幅畫。
1986年5月5日,美穗子夫婦再次來華探望聶帥。美穗子說:“父親(聶帥)要為我促進中日友好出力,希望促成我的家鄉都城市和父親的故鄉江津市結為友好城市。”
1999年,聶帥誕辰100周年,在美穗子地四處奔走之下,以及中日兩國的積極推動下,終于促成了兩座城市結為友好城市。事後美穗子激動地說:“我終于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以德報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有時候看來是好的,在聶帥尋找“日本女兒”那時看也是好的。但放到現在來看,好像就未必了,對于現在的日本,則更适合原話了:“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出錯,也想讓更多人知道老一輩人的故事,請把它推薦給更多人吧。
本文章為狼君曆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轉載請标明出處。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