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為何熱衷于争霸,而不是吞并和滅國?

在中國曆史上,春秋時期這段時期,可以算作曆史上特殊的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于戰争,争取自己的霸主地位。但同時,大多數又隻是争霸,而很少有滅國的。

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為何熱衷于争霸,而不是吞并和滅國?

簡單來說,就是我隻要打服你就行,而不是直接吞并你。

那麼,曆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根據記載,春秋初期分封的諸侯國有一百四十多個,中期活躍的還剩四十多個。

由此可見,雖然春秋時期隻是大國之間沒有進行吞并和滅國,但是對小國的兼并可是毫不手軟。

在春秋時期,是有滅國戰争的。不過,跟戰國時期的滅國戰争的規模相比,春秋時期的滅國戰争規模較小。是以,前者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後者基本不會給人留下印象。

例如齊桓公滅掉譚國,楚國滅申國,息國等;秦國滅滑國,晉國滅虢國,虞國,最為密集的當屬鄭武公,連續滅掉十來個小國後建立鄭國。

由于規模較小,大多數被滅的小國,在史書上都沒有記載史官們隻會記錄一些大國之間的事情,對于太小的國家,一般是選擇性的無視。

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為何熱衷于争霸,而不是吞并和滅國?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勢力均衡,沒有哪個國家打破這種平衡;雖然在春秋時期有春秋五霸,但是春秋各國彼此之前的實力此消彼長。雖然有十分強大的晉國,但也是有實力稍遜的齊國,再加上占據三關的秦國,是以各國的沒有誰有絕對的實力去消滅别國。

在春秋時期的早期,周天子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諸侯都是周天子的分封的,敢滅别國就是對周天子的不敬,周天子可以下令其他諸侯各國進行讨伐,誰還敢有非分之想?

由于人口稀少,生産力較弱,尤其是使用在武器上的材料青銅,在其産量上比較稀缺,各個國可以投入軍隊的人較少,戰争成本較大,大部分人都在從事農業生産上。這個時期雖然頻發戰争,但隻是以消滅軍隊,奪取資源和削弱對方的實力為主要目的。因為這樣一來,對方軍隊在很長時間都無法再次發動戰争了。

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為何熱衷于争霸,而不是吞并和滅國?

戰勝的那一方,也就沒必要再去強行占領或是消滅。因為強行占領或是消滅,是在加重戰勝那一方的負擔,不光增加了反叛的風險,還意味着人口的增加。

要是反叛的話,還要進行鎮壓,這對軍隊和國力都是一種消耗,那樣得不償失。

要是不反叛的話,雖然有更多土地能讓多餘的人口進行耕種,但是多出的人口和土地在當時也是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的管轄,促使滅國對他們來說也沒什麼好處。

春秋時期,各國熱衷于争霸,但是争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争取更多的資源得以發展壯大自己,一旦争取到霸主地位,就能獲得比其他的諸侯國有更為豐富的資源,能夠在競争中處在更有利的位置。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思想問題,春秋時期早期,大多數的統治者思想還停留在分封時期,大一統的思想還是在百家争鳴之後才有。是以在進入戰國時期以後,随着百家思想的争鳴,大家才意識到原來彼此之間是可以統一的。

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為何熱衷于争霸,而不是吞并和滅國?

總體來說,春秋時期是因為當時的情況,沒有能力進行大範圍的滅國。但也不代表沒有滅國,隻是戰國離秦漢時期較近,大部分的曆史得以在正史記載。加上戰國時期,不斷的戰争,導緻戰争持久,又有多數著名的戰役,容易引起注意。而春秋時期,相對較少,這就導緻所謂春秋隻有争霸沒有滅國的現象出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