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專刊
再醒驚天下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考古新發現
雷 雨
1929年,廣漢農民燕道誠、燕青保父子在三星堆月亮灣台地燕家院子門前掏溝時發現一坑約400件精美的玉石器 ,一時間,“廣漢玉器”聲名鵲起。1934年,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在館長葛維漢(David Crockett Graham)和副館長林名均帶領下,在1929年燕家院子玉石器坑地點附近進行三星堆曆史上的首次考古發掘,出土、采集600餘件玉石器和陶器标本,進而拉開持續90餘年的三星堆考古的序幕。
90多年來,經過數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三星堆考古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遺址的範圍、年代、分期和文化内涵基本摸清,城址的規模、布局和演變過程逐漸明晰,1、2号祭祀坑和青關山超大型建築基址群的發現和發掘,更使三星堆無可争議地成為長江上遊的文明高地和世人矚目的焦點。
無可諱言,鑒于三星堆遺址是一個上下延續2000多年且規模巨大的都邑性遺址,現有的考古發現和發掘還遠遠沒有揭示出遺址的本來面目。到目前為止,三星堆遺址的總發掘面積不足2萬平方米,這相對于一個分布範圍達1200萬平方米的遺址來說顯然十分有限,是以有關三星堆的很多問題、謎題乃至基礎性問題目前都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或比較明确的說法。
比如說,三星堆有一座宏偉的古城矗立在遺址的中央,那麼古城的城門在哪兒?路網結構如何?有無中軸線?有人戲稱三星堆是兩河文明(因為三星堆遺址北臨沱江支流鴨子河,遺址中部還有另外一條河流馬牧坷,由西向東穿城而過),水網密布,那麼三星堆古城有沒有水道(水路),有沒有碼頭?有沒有堤壩等治水設施?
還有,三星堆文化擁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那些青銅器是否在本地鑄造?如果是,那麼青銅作坊區在哪兒?
再有,三星堆既然是夏商時期古蜀國的都城,那麼王陵區或權貴階層的墓葬區在哪兒?王家祭祀區就在1、2号祭祀坑所在區域嗎?像1、2号這種王家級别的祭祀坑隻有這兩個嗎?1、2号坑的性質到底是什麼?
進入21世紀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帶着這些疑問在三星堆遺址不間斷地開展考古工作。“十二五”期間,借着三星堆考古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契機,我們重點開展區域聚落形态的考古調查以及三星堆遺址本體的勘探和發掘工作,發現、發掘了青關山大型建築基址群,并在三星堆城址的格局(一大城數小城)和形成過程(先小城後大城)方面取得突破性認識。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和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将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納入“考古中國”與“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的重大項目,借着這股東風,我們再次加大工作力度,在包括1、2号祭祀坑區域在内的幾處關鍵地點結合物探、遙感等手段進行考古勘探和小規模試掘,力圖有所突破。
令人振奮的是,2019年12月,我們在1、2号祭祀坑所在區域發現3号祭祀坑的露頭,後來的情形便一發不可收拾,又連續發現了其他5座新坑,正所謂“三号坑一開,好事自然來”!
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按規模可分為3大1中2小,它們與1986年發掘的1、2号祭祀坑均為長方形或近方形土坑,基本形制和朝向大體一緻,均分布于馬牧河南岸、“三星堆城牆”與外郭城南城牆之間的三星堆台地東部,開口層位不盡相同,其中6号祭祀坑還打破了7号祭祀坑,看來它們的相對年代應是有所不同。該區域除8座祭祀坑外,還有大型溝槽式建築和圓形坑等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共同構成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東部。
考古是文理交叉、技術驅動的學科,将成熟技術盡可能多地應用于考古來研究古代社會,已成為考古學學科發展的大趨勢。
始于2020年9月的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第二次發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本着“課題預設、保護同步、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原則,在發掘現場興建考古大棚和恒溫恒濕的發掘方艙,并将實驗室前置考古現場;建立應急保護內建平台、出土文物保護與土遺址環境監測體系、資訊提取系統和發掘運載系統;與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上海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以及中國絲綢博物館等40餘家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博機關展開合作,對數字化測繪、物探、碳14測年、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紡織品考古、冶金考古、玉料來源、穩定同位素分析、微痕資訊檢測、古DNA檢測、現代儀器分析等領域的相關課題進行研究,盡最大努力将科技手段應用于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多學科、多機構聚力,成果初顯,起到良好效果,充分展現了我國新時期考古理念和考古技術的新進步,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中國考古學的前進方向。
截至2021年5月底,6座新坑考古發掘的進展如下:
3号祭祀坑的大小、方向、器物種類、器物入坑順序與埋藏現象都與2号祭祀坑極為相似,恰似一對雙胞胎。埋藏器物豐富并不同程度地被焚燒和砸毀,已暴露出來的器物以青銅器與象牙為主,此外還有玉石器、金器、海貝等。上部主要由象牙與大型青銅器組成,下部則密集分布着中小型青銅器與玉石器。3号祭祀坑目前已确認好幾件極為重要的青銅重器,包括銅頂壇人像、頂尊跪坐人像、巨型面具、大型神樹、太陽形器、圓口方尊、方尊等。銅頂壇人像目前尚未完全暴露出來,但已可辨認出是一件無辮銅人用頭承頂、雙手舉扶神壇的銅器。神壇分為好幾層,每層似有4個圓柱,最下層似另有一人的雙腿反向伸出神壇,形制甚為複雜怪異,系首次出現的新器形,期待早日目睹全貌。頂壇人像旁邊是一株大型青銅神樹,是以不排除其為神樹的構件。銅頂尊跪坐人像,剛暴露出來時,所有人都不敢确定但都非常希望上面的大尊與下面的跪坐人像是連為一體的;當壓在跪坐人頭部的象牙被取走後,終于如願以償,不負衆望,果真連在一起!這件器物非常罕見,初步測量通高約115厘米,下部為一個跪坐的銅人,雙手中空,合握于身前,頭帶冠,上頂一方闆,方闆連接配接青銅大口尊。大口尊身高略低于跪坐人像,尊口至肩部有起碼兩種形制的龍形附飾,非常精美。此外,尊口還附飾有兩個圓形小立柱,類似爵、斝的雙柱,極其獨特。1986年發掘的2号祭祀坑曾出土1件通高15.6厘米的頂尊跪坐人像,但像3号祭祀坑這件接近真實比例的頂尊跪坐人像則是首次發現。這件器物将三星堆風格的人像與大膽改制後的中原銅尊完美地融為一體,一方面彰顯出三星堆文化與中原商文化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又再現了古蜀人“頂尊膜拜”的祭祀場景,折射出古蜀人獨特的精神世界,極具視覺沖擊力,堪稱世界青銅藝術精品。頂尊跪坐人像旁邊的巨型青銅面具,體量碩大,與2号祭祀坑發現的最大青銅面具體量相當,且儲存比較完整,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此外,3号祭祀坑已發現的青銅容器大多制作上乘,紋飾的精美程度似超過1、2号祭祀坑的同類器,方尊和圓體方尊均系首次發現。
4号祭祀坑的器物之上有一層平均厚度約25厘米的炭黑色灰燼,覆寫全坑:灰燼堆積以燒過的植物為主,經鑒定,主要包含有竹、蘆蒿及楠木等。同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通過超景深顯微鏡觀察、多光譜分析以及酶聯免疫技術檢測,在灰燼層裡發現蠶絲蛋白,也就是發現絲織品水解物殘留,這是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絲綢,無疑是本次發掘最大的亮點之一。4号祭祀坑出土文物衆多,包括象牙、金器、玉石器、銅器、陶器、骨器、紡織物和漆器等,但不見大型青銅器。象牙已發現40多根,滿坑鋪設,多為整根放入,經過焚燒後表面呈黑褐色,變形較為嚴重。青銅器有扭頭跪坐人像、龜背形挂飾、有領璧、戚形方孔璧、戈等。金器有帶飾、樹葉形挂飾以及圓形箔片等,金帶數量較多,近40件,多為金沙風格。玉器有琮、凹刃鑿、鑿和有領璧等。青銅扭頭跪坐人像一共3件,造型、姿态和大小(手掌大小)幾乎完全一緻,銅人雙手呈“合十”狀,頭扭向右側,臉部特征與已發現的三星堆青銅人頭像差別較大。3件銅人頭頂上都連接配接有凹槽狀銅條,已殘斷,現存高度約29.9厘米。此外,坑内還散布着一些形制相同的凹槽狀銅條殘件。是以推測它們應是一件大型組合銅器的構件,3個銅人則可能是這件組合器的支座,他們頭上通過連接配接的銅條共同頂着某種東西。已有學者大膽推測這件組合型銅器很可能為屏風,如是,那将非常令人震撼,即便後期不能修複起來,單憑這3個小銅人前所未見的姿态和獨特的面部特征,也不失為本次發掘最大的亮點之一。
5号祭祀坑埋藏文物以各類材質的殘片和珠飾等小件器物為主,十分零碎細小,焚燒和“毀器”行為較其他坑似乎更為嚴重。坑内埋藏有不少圓形穿孔的金箔片,從其較為有序的排列方式來看,可能為附着在衣服上的裝飾,數量較多的穿孔珠飾則可能為璎珞構件。截至目前,5号祭祀坑已提取各類文物140餘件,包括象牙及象牙器、金器、玉石器和銅器等,以殘重280克左右的大型黃金面具、鳥形金飾最為重要。部分象牙器殘片上雕刻有雲雷紋、羽翅紋、弦紋等紋飾,十分規整、精細,部分紋飾線條寬度不足50微米,看來古蜀人的微雕藝術也是相當了得。
6号祭祀坑西側發現1件儲存完整的碳化“木箱”,為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估計來頭不小。“木箱”長1.7米、寬0.57米、高0.4米,四周側闆闆痕儲存完整,内側塗有朱砂,但已完全碳化。“木箱”内的南半部現已清理,除已檢測到絲織品的殘留外,未發現肉眼可見的遺物或是人骨等與墓葬有關的迹象:但在“木箱”北部西側闆與底闆交界處出土一把玉刀,色澤豔麗,制作精美,填土中還發現少量銅器、玉器、石器、陶器和木器等遺物。為窮究“木箱”内可能盛裝的物品,我們在精細發掘的同時,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對“木箱”内的土樣進行全面分析,以尋找有機質和無機質文物的線索,目前相關檢測仍在進行中。老實說,我們非常希望有絲綢、織物、皮毛或肉類等物質被檢測發現。“木箱”類的遺存為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其功用目前尚無法知曉。
7号祭祀坑西北部因被6号祭祀坑打破占壓,進度稍慢,目前剛發掘到器物層。象牙層開始密密麻麻大面積暴露出來,較為完整的象牙已發現60餘根,象牙層間隙的有些地方已開始露出銅人頭像,填土中還出土少量金器、銅器、石器、骨器和陶器等遺物。
8号祭祀坑目前正在清理灰燼層,這層灰燼堆積可能是儀式活動後将部分器物砸碎并焚燒後形成,主要由木炭、骨渣構成,其間包裹大量器物和器物殘件。目前按考古編号已提取3800餘件(片),器類主要有銅器、金器、瑪瑙器、玉器、石器、陶器等。較大型的青銅器多被有意識地打碎,碎片主要來自于青銅神樹。中小型的青銅器主要包括銅人頭像、銅面具、銅跪坐人像、銅“鼓”、銅鈴、銅貝、銅戈等。玉器主要包括璋、戈、斧、鑿、管以及大量玉珠等。石器中的一件大型石磬極為珍貴。在灰燼堆積中還散布着不少金器,部分可辨是黃金樹葉和穿孔圓形金箔片。此外,在部分銅器殘件表面還發現未完全燃燒的紡織物殘片。目前8号祭祀坑灰燼層以下的黃色沙土堆積已部分顯露出來,同時開始暴露出多根大型象牙,表明沙土堆積之下應當掩埋有較為完整的大型青銅器,這也與前期的電磁探測資料相吻合。截至目前,8号祭祀坑最大亮點為一件長100厘米、寬52厘米、厚約4厘米的石磬(殘),或為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件石磬,這也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掘出土大型石磬。此外,8号祭祀坑填土和灰燼層裡發現的大量紅燒土塊也值得關注。這些紅燒土塊不少是成形的,頗有些磚塊的模樣,根據三星堆遺址青關山土台大型紅燒土建築基址的發掘情況判斷,它們應是屬于某高等級建築的牆壁或牆基殘塊,而這種往坑内傾倒大量建築垃圾的現象不見于其他7座祭祀坑,是以對于8号祭祀坑性質的判斷至關重要。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第二次發掘,成果頗豐,亮點頻出,一方面使我們得以對三星堆祭祀區的空間格局和要素構成有了進一步了解,另一方面高等級文物尤其是新的器型不斷湧現,令人振奮。是以,本次發掘即便是初步成果,已進一步鞏固了三星堆作為古蜀文明中心都邑在長江上遊乃至西南地區文明高地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充實和拓展了三星堆文化,尤其是三星堆文化繁榮時期的内涵。新發現的青銅頂尊跪坐人像、頂壇人像、扭頭跪坐人像以及大型黃金面具等器物,無一不再現了古蜀文明的獨特性和創造性,而銅尊、銅罍、玉琮、玉璋以及銅器紋飾等則是古蜀文明與國内其他地區密切交流的見證,其中銅尊與長江流域同時期的同類器特征相似,是南方系青銅容器和長江文化的生動展現;銅罍、玉璋、玉琮以及銅器紋飾等都能在中原地區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與中原地區頻繁交流的有力物證。這些成果,更進一步确立了古蜀文明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為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起源、發展和形成過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執行個體。
銅扭頭跪坐人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圖)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雷 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