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昌之戰,燕軍精銳損失殆盡,朱棣險些被俘,局勢幾近危殆

公元1400年,明朝建文二年,也是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第二年,爆發了東昌之戰,明軍主将盛庸大敗朱棣所率的燕軍,燕軍主将張玉戰死,此次朱棣所率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自己也差點被盛庸活捉,堪稱是朱棣起兵以來,最危險的一次。

就當時的戰局而言,東昌之戰意義非凡啊。

東昌之戰,燕軍精銳損失殆盡,朱棣險些被俘,局勢幾近危殆

因為朱棣起兵之初,建文帝先後派遣的兩位大将,耿炳文和李景隆在兵力占優的前提下,都被朱棣擊敗,折損了大量兵力,加之朱棣在北方諸将中具備很強的影響力,是以他起兵之初,可以說是聲勢大振,大明的北疆猶如直接成了朱棣的實力範圍。

在初期取得對明軍的優勢後,朱棣率軍南下,也是一路勢如破竹,此時盛庸取代了李景隆,開始成為抵擋燕軍南下的主将。

建文二年,朱棣不想給明軍整合兵力的機會,畢竟拼勢力,他朱棣最多隻是掌控北疆部分區域,打消耗戰,根本就不是明軍主力的對手,是以他要做的就是出奇制勝,不能和明軍主力打正規戰,消耗戰。

東昌之戰,燕軍精銳損失殆盡,朱棣險些被俘,局勢幾近危殆

是以當年燕軍南下,圍攻濟南,但是濟南有鐵铉駐守,燕軍久攻不下,之前就圍攻過一次濟南城,也是鐵铉固守,面對城防堅固的濟南城,燕軍也是毫無辦法,利用人命去堆,去拿下濟南城的意義也不大。

朱棣向轉而攻略他出,在東昌,也就是今山東聊城市,燕軍主力和盛庸所部遭遇,此戰,朱棣遭遇了起兵後第一次重挫,局勢幾近危殆啊。

東昌之戰,燕軍精銳損失殆盡,朱棣險些被俘,局勢幾近危殆

首先面對朱棣的精銳騎兵部隊,盛庸選擇的不是固守城池,而是主動出擊,出城應戰,這把朱棣所部牢牢吸引在了東昌城下,畢竟燕軍攻城能力不強,可是在平原打野戰,騎兵部隊的優勢太大。

正是如此,盛庸才要出城列陣,不然的話,燕軍就去四處劫掠他處了。

《明史.盛庸傳》庸引兵屯東昌以邀之,背城而陣。

同時盛庸出城作戰,也是抓住了燕軍的一個作戰特點,那就是習慣于從側翼或者後方突破明軍主陣,一旦明軍發生潰敗,那麼燕軍騎兵的優勢就展現出來了。

《明史.朱能傳》進攻濟南,次铧山。南軍乘高而陣,能以奇兵繞其後,襲破之,降萬餘人。

在之前的濟南戰争中,燕軍猛将朱能就是依托騎兵的機動力量,繞道,奔襲明軍後方,才擊潰其主力部隊的。

東昌之戰,燕軍精銳損失殆盡,朱棣險些被俘,局勢幾近危殆

是以說盛庸背城列陣,就是最大程度上,保證自己的後方不會被燕軍騎兵突襲,虛弱燕軍騎兵的作戰力量。

加之,盛庸抓住了燕軍的作戰特點,他在兩翼部署的并非主力部隊,而是把精銳部隊放在了中軍。

但是盛庸軍兩翼的部隊,依靠火器勁弩,憑借裝備的優勢,還是抗住了燕軍的前幾輪沖擊。

《明史.盛庸傳》燕王帥兵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複沖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

可以看到,朱棣戰術選擇,之初還是突擊明軍的側翼,隻要能夠沖破明軍的一側軍陣,勢必會影響到盛庸軍全軍的布局,進而找到漏洞,騎兵一旦找到可以切入的突破口,就很容易撕裂步兵組成的防禦軍陣。

東昌之戰,燕軍精銳損失殆盡,朱棣險些被俘,局勢幾近危殆

失去了軍陣的協同作戰能力,就等于失去了關鍵的防護,再多的兵力,也會被騎兵分割為無數個由少數步兵組成的小團體,沒有了和騎兵一戰之力,除非人人拿着沖鋒槍。

盛庸軍的兩翼部隊,依托兵器優勢,擊退了燕軍的前幾輪進攻,這樣朱棣發生了誤判,他認為盛庸把精銳部隊放在了兩翼,那麼看似兵力強盛的中軍,必然是有戰力偏弱的士卒所組成,是以說朱棣認為要抓住這個時機,便率軍直沖盛庸中軍了。

《明史.張玉傳》進攻東昌,與盛庸軍遇。成祖以數十騎繞出其後。

張玉傳裡說朱棣是帶着數十騎兵繞道盛庸軍背後了,這應該不可能吧,就算有所謂的建文帝不準殺朱棣的诏令,但是戰場之上,火器流矢多了去了,人長眼了,兵器也長眼了?

而且也不合理啊,朱棣帶着數十騎兵就算成功繞後能幹什麼?搞特種作戰,玩斬首嗎?機會不大啊。

東昌之戰,燕軍精銳損失殆盡,朱棣險些被俘,局勢幾近危殆

話說回來,盛庸本來的計劃就是讓朱棣誤以為他的中軍并非精銳部隊,容易被燕軍騎兵沖垮,是以當朱棣義無反顧地沖過來時,他布陣,主動讓開了一線防禦,讓燕軍順利沖入自己的主陣,之後很快完成合圍。

燕軍的騎兵部隊一旦停滞下來,失去了沖擊力,每一個騎兵就是巨大的目标啊,被合圍之時,騎兵失去了原本的優勢,包圍圈越來越小,兵力的損失也就越來越大了。

很快燕軍主将張玉和朱能發覺到危機了,在這麼打下去,朱棣必死無疑啊。

是以說兩人分兩路去救援朱棣了。

《明史.朱能傳》東昌之戰,盛庸、鐵铉圍成祖數重。張玉戰死。事急,能帥周長等殊死鬥,翼成祖潰圍出。

《明史.張玉傳》庸圍之數重,成祖奮擊得出。玉不知成祖所在,突入陣中力戰,格殺數十人,被創死。

《明史.盛庸傳》燕将硃能帥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

結果這些記載來看,應該是張玉先行發動了對盛庸軍的進攻,目的隻有一個,牽制盛庸軍的部分兵力,緩解明軍主力對朱棣所部的合圍态勢。

同時朱能率部,絕死拼殺,沖突重重包圍,救出朱棣。

東昌之戰,燕軍精銳損失殆盡,朱棣險些被俘,局勢幾近危殆

結果就是,朱能成功救出朱棣,但是張玉再度被盛庸軍合圍,因為不知道朱棣是否已經逃出包圍圈,是以張玉隻能死戰到底,而經曆拼殺,從死地逃出的燕軍,已經無力救援張玉所部了,而且大部分燕軍都陷于圍困這種,損失殆盡。

張玉絕對是朱棣不可多得的忠心将領啊,他在當時能不能突圍,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應該也不會主動突圍,因為他要給朱棣換取一線生機。

《明史.成祖本紀》及庸戰于東昌,庸以火器勁弩殲王兵。會平安軍至,合圍數重,王大敗,潰圍以免,亡數萬人,張玉戰死。

《明史·朱高煦傳》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适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當時朱棣雖然逃出來了,可是張玉戰死于陣中,此次朱棣所率的精銳燕軍,也幾乎全軍覆沒,最後還是朱棣次子朱高煦率兵及時趕到,擊退明軍,朱棣才得以保全的,不然的話,朱棣如果被生擒,那麼靖難之役也就提前結束了,建文帝可以踏實地做他的皇帝了。

《明史.盛庸傳》是役也,燕精銳喪失幾盡,庸軍聲大振,帝為享廟告捷。

《明史.張玉傳》燕兵起,轉鬥三年,鋒銳甚。至是失大将,一軍奪氣。師還北平,諸将叩頭請罪。

東昌之戰對燕軍的打擊太大,不僅僅是折損了大量精銳部隊,張玉戰死,影響不可估量啊,他可是朱棣的左膀右臂,戰功赫赫,且不說他對李景隆作戰時的功績,他之前可是元朝官員啊,曾經跟着元順帝逃到過漠北,後來歸附明朝。

東昌之戰,燕軍精銳損失殆盡,朱棣險些被俘,局勢幾近危殆

同時他參加了明朝和北元之前爆發的關鍵戰争,捕魚兒海戰役,之後駐守北疆,屢屢擊退進犯之敵,後來歸朱棣統轄,并且成為了朱棣的心腹。

在燕軍中,流傳着“張玉善謀,朱能善戰”的說法,是以說張玉戰死,對朱棣乃至燕軍打擊太大了,朱棣起事後第一面臨的巨大危機已經來臨,而對于明軍來說,隻是其第一重創燕軍,在短時間内實作了南北雙方的戰略平衡,建文帝也松了一口氣。

參考資料《明史.盛庸傳》《明史.張玉傳》《明史.朱能傳》《明史.成祖本紀》《明史·朱高煦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