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戰在即,開國中将忽然發現一個破綻:我們險些成了馬谡

1948年10月,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五萬大軍飛兵塔山,解放戰争中最經典的大戰之一——“塔山阻擊戰”就此拉開帷幕。

鮮為人知的是,就在這次大戰打響之前,四縱副司令員胡奇才(湖北黃安人,1955成為開國中将)卻發現了一個讓他驚出一身冷汗的破綻……

其實“塔山”既無山又無塔,隻不過是一個海拔59米的小土包罷了,然而這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土包竟是錦州的門戶。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塔山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此處一旦失守,老蔣的東進兵團半日就可打到錦州,而廖耀湘的西進兵團亦可從沈陽直撲錦州,形成兩面鉗擊、内外夾攻之勢,我軍将無比被動。

大戰在即,開國中将忽然發現一個破綻:我們險些成了馬谡

也就是說,遼沈戰役成敗的關鍵就在于四縱能否守住塔山。

四縱第12師率先進駐塔山,該師派出主力34團固守塔山、打魚山島等一線陣地,36團扼守白台山7号陣地,31、32團為預備隊,33團守塔山堡與白台山之間的接合部。

從地圖上來看,如此部署防線是合情合理的,守山、守橋、守島,都合乎兵法要則,可謂中規中矩。然而胡奇才總覺得不到實地勘察放不下心來,就帶着幾位指揮員親赴塔山前沿。

就在這個過程中,胡奇才産生了一個深深的疑惑。

大戰在即,開國中将忽然發現一個破綻:我們險些成了馬谡

當他得知守塔山堡的是12師34團一個連,而守打魚山島的則隻有該團警衛連的一個排時,不禁脫口而出:“就放這點兵力,真的夠了嗎?”

然而就在此時,他們的行蹤被塔山對面不遠處的敵人發現,喚來一批B-29轟炸機進行轟炸,險些将胡奇才等縱隊指揮員一網打盡。

12師師長江燮元(江西永新人,開國少将)急得臉紅脖子粗,說什麼也不讓他們白天來了。

可就在第二天拂曉,胡奇才又帶着縱隊參謀長李福澤(山東昌邑人,開國少将)直奔塔山,再次觀察地形。

胡奇才對着望遠鏡自言自語道:“這個地方,真的太難守了!”

大戰在即,開國中将忽然發現一個破綻:我們險些成了馬谡

他左看右看,前看後看,越看越覺着脊背發涼、頭皮發硬。

他總覺着塔山前面的塔山堡這個村子太重要了,從整個防禦體系來講,它甚至比該村後面的塔山更重要,是整個防禦戰的重中之重!

一旦戰鬥打響,老蔣便會死死盯着塔山一帶的戰事發展,屆時他手下11個裝備精良的主力師就會不顧一切湧向塔山,不殺個血流成河決不會收兵。

如果我軍隻守塔山而忽略了塔山堡,後果很可能不堪設想!

因為一旦塔山堡這個屏障失守,再消耗一個營的人馬恐怕也難以奪回來!那樣的話,敵人就能依托塔山堡,全力殺過河來與我軍争奪塔山。

大戰在即,開國中将忽然發現一個破綻:我們險些成了馬谡

更要命的是,敵人即便奪不下塔山,也完全可以沿公路繞過山頭,直撲錦州。

這樣看來,塔山堡在整個防禦戰中才是真正的門闩,毫不誇張地說——門闩若失,四圍皆破!

胡奇才陡然想起羅帥贈他的那套《三國演義》來了——守山不守村,有路不紮寨,這是誰犯過的錯誤?這可是馬谡失街亭時留下的一生最大敗筆啊!

胡奇才想到這裡,不禁驚出了一身冷汗,他急忙叫來李福澤:“防線上有個巨大的破綻,我們險些成了馬谡!”

李福澤聽完他的陳述,也大吃一驚:“那怎麼辦?”

大戰在即,開國中将忽然發現一個破綻:我們險些成了馬谡

“必須重新布置,調兵進村!”胡奇才話音未落,忽見飲馬河對面紅光一閃,一排炮彈便齊齊的飛過來了。

排山倒海般一陣巨響過後,硝煙和塵土把這裡的一切都遮住了。

12師師長江燮元、政委潘壽才(河南新縣人,開國少将)大喊着跑過來。他們帶着戰士們,一個個睜大眼睛、全身冒汗地搜尋了半個鐘頭,才從厚厚的塵土中把胡奇才和李福澤扒拉了出來。

胡奇才顧不上抖掉渾身的塵土,就急切地對江燮元說道:“你們來得正好,兵力必須重新調整,要守住塔山堡這個地方。”

江燮元說:“塔山堡不是已經安排一個連了嗎?”

大戰在即,開國中将忽然發現一個破綻:我們險些成了馬谡

“8000米防線,塔山堡就是核心!一個連不頂事,起碼要放進一個營!”胡奇才便把自己的考慮和盤托出。

江燮元和潘壽才見他決心已定,急忙對着地圖研究一番,随即下令,調34團1營紮進塔山堡,死守不退,打光為止。

大戰在即,胡奇才臨時調兵,一下便驚動了四縱司令員吳克華(開國中将)、東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和林帥,這三級司令接連詢問,胡奇才一一說明理由,終于征得他們的同意。

事實證明,幸虧胡奇才在大戰打響之前發現這個破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34團1營成為塔山阻擊戰中扼守住整個防線至關重要的力量。

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戰結束後,林帥特意打電話肯定了胡奇才這次調兵的作用:“塔山堡這個營像釘子一樣,安得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