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東晉成帝鹹和七年(332年)正元,後趙皇帝石勒舉行盛大宴會。

他問大臣徐光:“朕比得上什麼樣的君主?”

徐光說:“陛下神武聰明,比漢高祖劉邦還厲害。其他人沒得比。”

石勒笑道:“你誇得過頭了。人貴有自知之明。朕如果碰上漢高祖,就和韓信、彭越這些人一樣,北面事之;如果碰上光武帝劉秀,還可以角逐一番,鹿死誰手還說不清。男子漢大丈夫做事情,要光明磊落。絕不能學曹孟德、司馬仲達那樣,欺負孤兒寡婦,用詭計謀取天下。”

一通言論,群臣無不心服,全趴地下叩首,齊呼萬歲。

這節論斷,寫入史冊,成為後世品評帝王的标準。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石勒

自古以來,出身最低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就是石勒。石勒從一個奴隸,經過奮鬥,成為一代開國皇帝,自然是很自傲的。他對自己的評價牽扯到曹操。

從石勒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看不起曹操的。那麼,石勒和曹操,到底誰更牛呢?喜歡三國的自然對石勒不屑一顧,但凡事都怕尋根問底,如果我們多問一句,你說曹操牛,那麼他比石勒強在哪裡?大多數人也說不出個是以然。

本文就告訴你為什麼曹操比石勒牛,牛在哪裡。看完本文,你就知道,

石勒在曹操面前,就是個弟弟。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一、如何在群狼環伺下消滅強敵?

大家都知道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口訣,叫做“事上磨”。要比較曹操石勒兩人優劣,舉幾個小例子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曹操和石勒都曾經和幽州乃至北方的少數民族征戰過。我們就以此為例。

1、石勒偷襲幽州滅王浚

當時占據幽州的

王浚十分驕傲,奢縱淫虐。石勒接受了張賓的計謀,

先采用了麻痹的手法,

向王浚獻厚禮,表示擁戴其稱帝。王浚很開心,放松了對石勒的警惕。永嘉二年(314年),石勒打算開始行動,于是先隐藏自己的精銳兵力,然後假稱自己将于三月中旬親自去幽州勸王浚稱帝。于是,王浚更加驕傲,不再戒備石勒。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王浚

二月,石勒開始偷襲幽州的計劃。軍隊到柏人縣時,怕劉琨及鮮卑、烏桓舉兵相攻,駐兵不進。

這裡石勒暴露了一個他一生的弱點:做事猶豫,不夠果斷。大家看,他的計劃早就做好了。已經開始執行一半了。偷襲的軍隊都開拔了,突然想起劉琨、

鮮卑、烏桓來了。早幹嘛了?行動過程中又開始猶豫,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停止前進,就地駐紮。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無不符合兩條定律:

一曰謀定而後動,二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決策前想清楚,做好預案。決策過程要慢,但決定之後,執行要快。最忌過程猶猶豫豫。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而石勒在謀劃時沒想到其他勢力的可能的幹擾,在行動一半時想起來了。兩個大忌都犯了。

那石勒為什麼最終還是能成功呢?他有自己的殺手锏——智囊張賓。

張賓很厲害,在石勒起家過程中,不聽他的事情都失敗了,是以張賓在石勒這頭有一錘定音的作用。而張賓,最擅長的就是做決斷。他看出了石勒的心思,主動獻策,他的話就非常經典了:

“王浚占據幽州,隻是仰仗段氏三部。現在三部都背叛他成了仇敵,他沒有外援來抵抗我們。

幽州饑荒,人隻能吃素,衆叛親離,部隊非常弱小,幽州沒有強兵來防禦我們。如果我們大軍在城外,敵軍必然土崩瓦解。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張賓這裡分析了幽州的外援和自身的情況。接下來,給出了解決方案:

1)速度要快,掌握主動:現在雖然三方有威脅,将軍還是可以懸軍千裡征讨幽州。用輕騎兵往返,不會超過兩旬的時間。就算三方有動作,我們也很快可以回來。現在應該立即出擊不必遲延。

2)安撫住劉琨:劉琨、王浚雖然都是晉朝将領,實際上是仇敵。如果寫信給于劉琨,送人質請和。劉琨必然很高興得到我們的支援,樂于看到王浚的滅亡,肯定不會救援王浚來偷襲我們的。”

一番話,說明了敵人的内部和外援情況,并針對性給出了解決方案。你說張賓厲不厲害?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右侯張賓

石勒說:“我不能了斷的,右侯已經替我了斷了,還有什麼可疑惑的呢?”于是石勒按計操作,派使者送信與劉琨,劉琨果然不但不幫助王浚,且給予石勒以進軍的便利。随後石勒快速進軍,攻擊了王浚一個措手不及,用很少的代價擊潰了王浚。

在這場戰鬥中,石勒的優點是能用好張賓,缺點是猶豫不決,決策前考慮問題不夠全面。

這當一個像彭越這樣的大将還可以,當一個開國皇帝,則有所欠缺。試問,哪個開國皇帝不能做到知人善任呢?這是開國皇帝的基本操作。

但如果一個開國皇帝考慮問題不周全,則有人替他考慮,這還不算緻命。但做事猶豫不決,則是一個緻命的弱點。為啥?因為上司者就是要做決策的。下屬可以提建議,但不能替你做決策。

石勒這個弱點在張賓死後,就暴露無疑。

2、曹操北攻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甯錦州一帶。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一直很好,并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财物。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考慮是否遠征烏桓。

曹操在決定出征之前,召集衆人議事,将可能遇到的其他勢力幹涉情況提前考慮得清清楚楚:

1)劉備劉表可能的幹涉。

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了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曹軍諸将也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劉備劉表

2)對應的解決措施:

就像石勒有張賓相助一樣,曹操也有自己的謀臣——郭嘉。他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見解:“明公你盡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這人就是劉表。”

在衆人一片嘩然聲中,郭嘉進行了詳細地分析:

劉表是個隻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是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二人互相牽制,短期内形不成合力進攻中原。趁此時機,正可以虛國遠征。

平烏桓為什麼是必須的?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郭嘉認為: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着,他們一定幫忙。如果袁尚和胡人結合起來,我們後方不穩,無法進一步攻伐南方。

平烏桓為什麼要馬上進行?

“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将他們消滅。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曹操在行動前,已經将問題考慮分析清楚,然後果斷行動。

然而,曹操的北伐,比起石勒,要艱辛得多,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薊縣時,正值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遠征烏桓

曹操果斷聽從當地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塹山堙谷五百餘裡”,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甯朝陽南)。

八月,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裡時,烏桓才發現,于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二軍相遇,時烏桓軍軍勢甚盛,而曹軍則是“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唯獨張遼力勸曹操迎戰。曹操登高瞭望,見烏桓軍雖多,但陣勢尚未擺好,遂命将自己的持麾授予張遼暫用。張遼指揮先鋒部隊,乘烏桓軍陣稍動之機,向烏桓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敗,死者被野。烏桓單于蹋頓也被臨陣斬殺。曹軍在白狼山之戰中,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

曹操一舉掃平烏桓。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大家看到,在整個行動過程中,曹操遇到的困難比石勒多得多,但是曹操沒有任何猶豫,也沒有質疑出征前做好的戰略決策。因為他知道作為上司,你要是遲疑了,下面人就心亂了。他不但不能遲疑,反而更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

而曹操從烏桓回來後,開始追問統計當初勸谏不能出征烏桓的人,大家以為曹老闆要秋後算賬,都惴惴不安。結果曹操說:我這次出行,遇到很多意外因素,雖然成功,但很大一部分歸功于運氣好。大家說的才是萬全之計。是以要封賞大家,後面希望大家繼續勸谏我。

既還,科問前谏者,衆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谏,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事前有預案,過程果斷處理異常,事後有分析總結。這就是曹操,一個優秀老大的一貫做事方式。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為啥這麼說?因為在之前的官渡之戰,曹操一面要穩定朝中局勢,與那些保皇派(例如董承、吉平)作鬥争,一面還要防範南方的孫策、劉表等人,尤其是暗中蠢蠢欲動,“猘兒難與争鋒”的孫策。正面戰場還要面對袁紹的各方面巨大優勢。整體來說,曹操處于一個内憂外患的尴尬局面,這比平烏桓難度大多了。這種困境,居然讓曹操徹底翻盤,他的能力毋庸置疑。

石勒和其相比,事前預案不夠完善,過程猶豫不決,事後沒有反思分析。

二者高下一目了然。如果石勒碰到曹孟德,估計隻能做個五子良将吧。

二、繼承人怎麼選

石勒和曹操做出一番事業後,都要面對自身衰老,繼承人如何選擇的問題。

1、猶豫的石勒沒能阻止石虎的崛起

石勒傾心于自己兒子,溫良恭謙的石弘

,将其立為太子。我們且不說為何天下未定要立一個文質彬彬的太子。這是石勒自己的考量。但標明太子之後。應該給他清理障礙。這是每個君主必須做的。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太子石弘

後世的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後,決定立皇太孫朱允炆後,就開始了大清洗計劃,将他認為的可能危害皇太孫的人物一一清除,哪怕是藍玉這種大将都照殺不誤。

石勒手下,對太子最大的威脅是石勒侄子石虎。

石虎此人,能征慣戰卻又殘忍好殺。他的殘忍,讓兇殘成性的羯胡老大石勒都看不下去。石勒殺人是為了震懾對手,達成消滅或降服對手的目的,而石虎殺人,純粹為了娛樂,滿足他變态的殺戮欲望。看到石虎是這樣的人,石勒很不安

,想殺了他,母親王氏說:“快牛為犢子時,多能破車,汝當小忍之。”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石虎

石勒又一次猶豫了,然後決定再看看,石虎在他手下越做越大,勝仗一個接一個,最終,石虎攀登到了太尉

尚書令的高位,成為了僅次于石勒的龐然大物。此時,張賓已死,沒人能讓石勒這麼信任,幫石勒下決心了。

石勒後期的謀臣

徐光和

程遐

都認為一旦石勒去世,石弘都不能駕馭石虎。多次向石勒進言,要求強化太子權力,讓太子親近朝政,并削弱石虎權力。石勒雖然給了太子更多的權力,但始終沒有除去石虎。

最後,石勒死前,石虎已經完全掌控了

石勒周圍近侍。石虎不許親戚大臣見石勒,令無人知道石勒的病況。後又矯诏召命石勒用以防備石虎而出為外藩的秦王石宏及彭城王

石堪

到襄國,将他們留在襄國,即使石勒知道後立刻命二人回到駐地,石虎仍然不讓他們回去,更騙石勒說二人已在歸途上。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石勒有一次又一次的機會除掉石虎,但卻始終不能下決定。這種猶豫不決最終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兒子。石勒死後,石虎很快幹掉石弘自己做了皇帝,然後,四處征伐,修建宮殿,骨肉相殘,把趙國搞得亂七八糟。

可以說,石勒的猶豫不決最終導緻了後趙的滅亡。

2、曹操也猶豫,但更有決斷

選接班人是大事,曹操也在曹丕和曹植之間猶豫。隻是曹植幾次失誤後,讓曹操看清他無法承擔大任,賈诩的話,讓他痛下決心。

曹操怎麼做的?他直接殺了曹植的智囊楊修。

奴隸皇帝石勒隻服劉邦瞧不起曹操。曹操:在哥面前,你就是個弟弟

要知道楊修是頂級門閥,楊修自己也是曹操的大秘。但楊修是曹植的謀主。不殺楊修,曹植就不會死心。或者說曹植死心,楊修也不會死心。殺掉楊修,徹底杜絕曹植複起的可能,然後資源傾斜給曹丕,進而确立曹丕世子地位。

最終,曹丕在曹操一系列安排下順利接班稱帝。

3、帝王最重要兩件事

一位帝王,最重要就兩件事:

如何當上皇帝,如何傳位給下一代。

曹操雖然沒有皇帝之名,但卻有皇帝之實。這方面不比石勒差。而傳位,石勒的猶豫讓他再一次拉開了與曹操的差距。

三、反思與啟發

石勒自視過高,卻多謀少斷。後世和他相同經曆的朱元璋評價更為客觀:

“石勒當晉室初亂,不逢勍敵,故易以成功。然勒聰察有餘而果斷不足,故馴緻石季龍之禍;俱未再世而族類夷滅,所謂匹夫之勇,婦人之仁也。”

而反觀曹操,謀定而後動,多謀更善斷。至于未能掃平天下,除了遇到劉備諸葛亮孫權周瑜這些能人外,自己理想太過宏大也有關系。(具體可見我曹操文章)

我一直認為:

無論讀史還是做事,一定要注意“事上磨”。從細節和具體事件上,才能看出不同時代人物之間真正的高低,才能給自身以借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