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品文史
人們常說“弱國無外交”,而弱國的表現不僅僅是經濟,最為重要的在于軍事力量的強大與否。現如今,軍事力量的參考标準主要表現在高端武器的優劣,而傳統的軍隊已經逐漸地淘汰,但不可否認,傳統軍隊在古代和近代,都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但行軍打仗是一項艱苦且危險的工作,士兵們在沖鋒陷陣的那一刻,都是抱着必死的決心,也正因如此,曆史上形容戰争慘烈的詞語比比皆是,比如屍橫遍野、倒戈卸甲、血流成河等等,别說親眼所見,就是聽上去都覺得渾身發涼。
那麼,有沒有一場戰争,在經過數個月的“慘烈”戰鬥後,士兵不但沒有犧牲,反而還增多的情況呢?
你别說,還真的有,這場戰鬥發生在18世紀的德意志戰争。
德意志戰争
衆所周知,17、18兩個世紀,由于歐洲王權之間的鬥争,戰争也是頻頻發動,但其中意大利和列支敦士登這兩個國家卻表現的“和顔悅色”,不論别的國家打的如何火熱,隻要不侵占他們的利益,他們都不會插手。
但這種局面沒多久就被打破,因為奧地利和普魯士這兩個國家為了争奪德國而大打出手,這也就導緻周邊的國家紛紛加入其中。
而選擇陣營也沒什麼大的講究,往往都是相鄰國家進行結盟,畢竟唇齒相依的道理大家都懂。
其中列支敦士登靠近奧地利,雖然他不想打仗,但聯盟形勢逼人,也就隻好加入了奧地利的陣營。而意大利雖然和奧地利相鄰,但他卻看好普魯士,于是加入了普魯士的陣營。
因為列支敦士登的國家很小,隻有160平方公裡,也就相當于大陸一個城鎮的大小,是以也隻能象征性的派遣80名士兵趕赴前線,而他們的敵人不是那些能征善戰的國家,而是同樣和氣的意大利。
當兩個國家的軍隊相遇之後,沒有硝煙,沒有流血,更沒有傷亡,因為他們每天都在戰壕裡打牌、喝酒或者聊天,但這畢竟是戰場,是以兩個國家的士兵時不時的放幾聲空槍,以表示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
多一個人?
就這樣,他們打滿了整個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德國争奪戰,而最終的結局是普魯士獲得了勝利。
戰争結束後,兩個佛系國的士兵興高采烈地傳回祖國,而列支敦士登的國王也早早的準備好了嘉獎典禮,當軍隊回到都城參加典禮時,國王卻發現多出一位士兵。
原來這位士兵是一位害怕打仗的奧地利逃兵,途中恰巧碰到了列支敦士登的軍隊,于是跟着回來了,現在奧地利戰敗,他更沒有臉回國,索性就加入了這個軍隊。
參考資料:《歐洲通史》、《德意志戰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