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院落、亭台樓閣、木柱鑲闆、黃琉璃瓦、園林園林、城市規劃和空間利用的精心運用,都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顯着特征,其中許多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在東亞的現代建築中。建築師受到來自印度的思想和起源于那裡的佛教的影響,但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外觀保持了顯着不變,啟發了其他鄰近東亞國家的大部分建築,尤其是古代日本和南韓的建築. 不幸的是,很少有中國古代建築今天生存,但重建可以根據粘土模型,在當代文字說明,并在藝術描繪,如進行牆畫和刻青銅器皿。
主要特點
中國建築在整個國家的曆史上都保持着驚人的穩定。從黃土地區開始,幾個世紀以來一直采用相同類型的材料和結構。木材總是比石頭更受歡迎,選擇的屋頂材料是釉面瓷磚。最典型的建築,至少對于精英或公共使用的較大結構,如寺廟、大廳和門樓,建在由壓實的泥土制成的凸起平台上,并以磚塊或石頭為面。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商朝(約公元前 1600 - 1046 年)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們變得更大,增加了更多的層次,以創造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階梯式露台。二裡頭遺址地基的例子,可以追溯到c。1900 年和 c。公元前 1550 年,面積從 300 平方米到 9,600 平方米不等,通常包括地下陶瓷污水管道。
中國建築使用鮮豔的顔色:朱紅色的柱子,黃色的琉璃瓦和綠色的裝飾部分,如屋檐下的支架。
最常見的建築類型有規則間隔的木柱,由水準橫梁加強。為了更好地保護建築物免受地震破壞,很少使用釘子,木制部件之間的連接配接使用榫眼和榫頭進行互鎖,進而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在早期的建築中,木柱支撐着茅草屋頂,然後是山牆和瓷磚屋頂,拐角在拐角處向外和向上輕輕彎曲。到公元 3 世紀,四坡屋頂和山牆屋頂很常見。在中國建築中沒有圓頂的證據,在任何情況下木結構都是不必要的,盡管不同時期的石頭和磚墓都有拱形門廊和拱形或帶牛腿的屋頂。
為了将屋頂的重量分散在支撐木柱上,并使屋頂擴充到建築物本身的區域之外,鬥拱建立了一個支架,連接配接柱子和水準屋頂梁的頂部。屋頂的設計很可能超出了建築物的牆壁——這是亞洲建築的典型特征——最初是為了保護木柱及其底座免受雨淋而損壞。為了在建築物内部創造更清晰的空間,使用了更少的柱子,并且屋頂結構變得更加複雜以進一步分散重量,這是通過将支架與屋頂椽子下的懸臂梁和橫梁相結合來實作的。同時,在外部,中國建築使用鮮豔的色彩,柱子和欄杆塗上朱紅色,琉璃瓦塗上黃色,屋檐下的支架等裝飾部分塗上綠色。
佛教寺廟遵循與上述相同的基本公式。雖然今天都沒有幸存下來,但在日本奈良附近的公元 7 世紀法隆 寺建築群和興福寺建築群中可以看到例子,它們忠實地複制了唐都長安的寺廟建築。大多數寺廟都建立在精确的指南針方向上,建築物設定在高度不低于一米的凸起平台上。附屬建築圍繞主殿對稱布置,可以超過一層,這在中國建築中是罕見的。
印度對中國建築影響最明顯的證據是寶塔建築。源自佛塔建築,中國建築師使寶塔結構更加宏偉,并增加了更多的故事,通常高達十二層。然而,大廈僅用于展示,不同的樓層并非用于實際使用,是以每個連續樓層的規模都縮小了,并且無法進入。每層樓經常增加的欄杆隻是每層樓都可以進入的錯覺的一部分。
寶塔是由木頭制成圍繞中央木列,隻是後來被石頭和磚塊使用,但是當它被實作更大的高度有可能使用該材料木卷土重來。寶塔很可能被石灰膏覆寫,以模仿他們從印度複制的石頭結構。寶塔還提供了建造紀念塔來标記墳墓的想法。這些通常是方形的多層結構,通常每層都有窗戶,再次提供無障礙的錯覺,除了給遠處的觀衆留下深刻印象外,沒有任何特殊功能。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在8世紀CE墓在河南省玄奘的寶塔。
中國建築大體上是非常穩定的。為數不多的發展之一是簡化屋頂梁,使結構更輕,并增加支柱的高度,以提供更優雅的高度與寬度的比例。屋頂的拐角處也變得更加彎曲。另一個變化是最終在屋頂的末端和脊部添加了裝飾性瓷磚和人物,例如龍。這些屋頂增加的額外重量是通過更好的屋頂支架設計和在一根柱子上聚集四個,采用更多的懸臂梁和使用更寬的柱頭來承載的。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中國人特别關心的問題,在洛陽和長安這兩個曆史最悠久的都城中最為明顯。在那裡,城市被布置成寬闊的街道和較小的二級街道,它們以直角互相交叉,形成了一塊精确的矩形地毯。整個地區,在大城市的情況下約為 8,000 公頃,周圍環繞着一堵高達 10 米的傾斜牆。塔門可以進入這座城市,例如洛陽就有12個。
個别建築物的位置通常是根據周圍的地理環境決定的。許多重要的建築和王宮呈南北軸線排列,正門朝南。如果一座建築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中間有庭院,這些部分都在同一軸線上一個接一個地對齊。主要建築物的東側和西側建造了不太重要的結構。
建築物之間以及建築物内房間之間的關系對中國人來說也很重要。正如曆史學家 ME Lewis 在此解釋的那樣,建築可用于表達社會和政治等級制度:
自古以來,中國的公權力就是用内在權威高于外在的權威來表達的。中國早期和整個曆史上的寺廟、宮殿和房屋都是在外面圍牆的,進入大門後首先遇到的建築是人們開展業務的公共建築。這裡的“内人”,即家庭成員或統治者及其家人,會接待來自外部的人。當遊客向後移動時,建築物變得更加“内在”和私密,進入它們變得更加受限。在住宅大院,這些建築将是男人和私營商會婦女的房子。在皇宮中,這些建築将是皇帝的住所,在漢朝成為内廷所在地。(163)
對于曆代的皇宮建築群,從外到内的運動需要穿過許多相間的院落,在每一個新的外圍官員都會迎接和審查訪客,進入的權利變得越來越有限。是以,皇帝的宮殿最終獲得“紫禁城”這個名字并非毫無道理,其結果是,“權力和威望的标志是能夠不斷向内進入作為帝國存在的至聖所”(劉易斯, 164)。巨大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皇家宮殿,然後,主宰了首都,成為中國皇帝存在而隐身的象征。
國内建築
中國古代的小型私人住宅通常用幹泥、粗糙的石頭和木頭建造。最古老的房屋呈方形、長方形或橢圓形。他們有由木杆支撐的茅草屋頂(例如稻草或蘆葦束),其地基孔通常仍然可見。新石器時代出土的房屋遺骸仰韶時期遺址(公元前 5000-3000 年)表明房屋建于地下。陝西半坡的房屋下沉到地表以下約 60 或 70 厘米,但其他地方(如安陽)的房屋下沉至地表以下 3 米。村莊通常由圍繞共享庭院建造的五個住宅組成。有些房子很大,有 16 x 15 米。内部有一個壁爐和床的凸起表面,有時地闆上覆寫着白色或黃色的粘土,許多都有儲物坑。長江下遊等洪澇災害頻發地區的房屋建在高跷上。雕刻的青銅器皿上描繪了這種類型的高架房屋。
後來的建築物有柱子放在石頭或青銅底座上,這些底座略低于地面,通常位于充滿礫石的坑上方。他們有簡單的赤土瓦,傾斜的屋頂,瓦上有穿孔或旋鈕,以幫助它們互鎖。他們的設計可以從漢代(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墓葬中常見的建築粘土模型中重建。這些模型通常是圍繞一個小的内部庭院建造的樸素的農場建築,有時還有相鄰的動物大院。
皇城裡的中國私宅有好幾間連通房,建築用高牆與街道隔開。
有證據表明可以替代普通木材和幹泥磚建築。在某些情況下,木柱之間的牆壁空間可能會填充漆木闆而不是泥土。這些面闆是雕刻和鑲嵌的;在小屯發現了幸存的例子。或者,公元前 2 世紀和公元前 1 世紀的河南墓葬是用空心粘土磚建造的,當時的防禦工事和瞭望塔也是如此,并且假設在一些國内建築中使用相同的材料似乎是合理的,即使木材更受歡迎.
皇城中的民宅,有幾間房間互相連通,整座建築用高牆與街道隔開。暖氣由地闆下的管道提供。更多農村地區和溫暖地區的房屋有直接通向街道或田野的房間。
洞穴建築
中國的洞穴神龛通常由一個切入岩面深處的矩形房間和許多切入牆壁的壁龛組成。立面是通過鑿入岩石或由木頭制成的樓梯接近的,許多洞穴通過人行道和陽台互相連接配接。
在龍門石窟(又名龍門石窟)也許是最有名的組和由數百名從公元5世紀起,CE建立大多佛教聖地和雕塑的。這些石窟位于舊都洛陽附近,被中國幾個朝代,特别是北魏和唐代雕刻、使用和擴建。該遺址由與洛河接壤的石灰岩懸崖雕刻而成,擁有洞穴神龛、比真人大的人物雕塑和無數的悼詞和祈禱銘文。龍門岩壁雕刻的人物高達17多米,描繪了佛、菩薩、魔衛等人物。
在現代城市大同附近的雲岡石窟中可以看到另一組令人印象深刻的神殿和佛教雕塑。同樣由北魏建立,該遺址的 53 個洞穴中的第一組是從砂岩懸崖上雕刻而成的,比龍門洞還要早,大約在公元 460 年至 494 年之間。該網站擁有超過 50,000 幅佛像。
長城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建築成就無疑是中國的長城,秦始皇統治時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施Huangti在最後幾十年公元前3世紀的。城牆合并了許多古老的防禦城牆,并在漢朝使用石頭和磚塊再次擴建。它從東部的甘肅省一直延伸到遼東半島約 5,000 公裡(盡管并非沒有中斷),其目的是幫助保護中國北部邊境免受草原遊牧部落的入侵。方形瞭望塔每隔一段時間就建在城牆上,戰車騎手有足夠的空間沿着城牆騎行,它們之間的快速通信成為可能。
參考書目
Dawson, R.中國經驗。鳳凰出版社 - 獵戶座,2017 年。
狄龍,中國。勞特利奇,1998 年。
Feng, L.中國早期。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 年。
劉易斯,我早期的中國帝國。Belknap 出版社:哈佛大學出版社的印記,2010 年。
Shelach-Lavi, G.早期中國的考古學。劍橋大學出版社,2015 年。
Tregear, M.中國藝術。泰晤士和哈德遜,1997 年。
Watson, W.公元 900 年的中國藝術。耶魯大學出版社,20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