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出家人超爽!不用交稅、占領好地段收租、坐在廟裡等人捐錢

說到大唐僧人,你會想到至印度拜佛求經的玄奘,又會想起東渡日本的鑒真,但這隻是曆史上享有盛名、勵志的僧人。而更多的僧人是在大唐過完自己平凡又富裕的一生。富裕指的是僧人有地産,而且不用交稅,地産出租,收入頗豐,是以,當時僧人的生活很富足。如果你是一名僧人,你可以安心地待在寺廟裡,過着悠閑而快樂的生活。

度牒可免役,超度要收錢,做僧人就是這麼酷。如何證明你是位合格的僧人呢?度牒是能夠證明僧人的專屬身分證。此外,有了度牒,佛祖也不用擔心你交不起稅了,因為大唐僧人根本不用交稅。

賦稅都不用交,是不是有點羨慕啊?想要度牒嗎?那就剃度出家吧,走大唐高僧們走過的路,做高僧們做過的事,全身心投入佛法的學習中。不過這一切完全出于自願,不能強求。但有些人,尤其是那些狡猾而富裕的商人,把度牒當成了免稅的證明。膽子小的,多花點錢,向官府買;膽子大的,直接跳過官府,自己弄個假章,做個假度牒。但得奉勸一句,踏踏實實做個老實人,乖乖交稅才是長久之道,切勿「玩火自焚」。

寺廟要養活僧人,還要給佛祖修超大号「金身」,雖然僧人不用交稅,但若沒有收入坐吃山空,照樣會變得貧窮。知名寺廟受到來自皇帝貴族們的巨額賞賜,但普通寺廟卻沒有,他們如何平衡收支呢?

其實,僧人每天除了念經,也要工作。主要工作就是給死去的人超度,為活着的人祈福,是一份有愛心的工作,也是有償的服務,具體價錢得咨詢當地寺廟。可以讨價還價嗎?還是不要了,沒人在這種事上講價打折的。

大唐百姓舉辦的佛事活動比較多,僧人們經常在寺廟内或是外面進行超度與祈福的工作。總之在大唐這個全民找高僧的年代,僧人們收入穩定,工作時間也比較自由,是一份人人羨慕的好工作。

僧人們的小金庫

除了僧人主動工作,還有坐在寺廟裡等錢來的好事情,也就是接受布施。普通善男信女們會主動布施,土豪信衆們則瘋狂布施。另外,貴族姑娘們一年集中布施一次,将家裡的絹帛和錢全貢獻給佛祖。

唐太宗時期,為拯救佛教而生的三階教就收到來自貴族姑娘們的布施,一輛輛大車滿載财物而歸,如果沒有個像樣的庫房,根本放不下。

三階教稱為拯救佛教而生,那如何拯救呢?先修佛祖金身住的地方,再修佛祖金身,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寺廟,認識佛法。為了這拯救項目,三階教的僧人們自己每天隻吃一頓飯,剩餘時間就去各處求布施。

為了存放财物,三階教還特意設立了無盡藏院。「無盡藏」指的是那些為了提高佛祖知名度而準備的财富;而無盡藏院用白話來說,就是僧人的金庫。雖說三階教的願望是美好的,但是專案資金實在過高,僧人們從最早的為佛祖造金庫,慢慢地變成為自己守金庫。

盡管佛寺造得足夠多,佛祖金身也足夠威武,但仍有些僧人犯貪戒,硬是鑽到金庫裡不肯出來。僧人的金庫裡面有數不清的财富,曆史評論者對僧人的财富總結是:如果能将大唐看作是分成十份的大圓餅,僧人們以佛祖的名義,已經占了七八份。是以,百姓日子過得很清苦,但僧人們金庫裡的财物卻越來越多。

大唐的知名寺廟得到皇室的支援,不僅有皇帝的賞賜,跟着做好事的臣子們也笑呵呵地送錢财進去。幫太宗打倒割據惡勢力的少林寺,就屬這樣一個存在。

當年,還沒做皇帝的李世民,為了表彰少林寺,将幾千畝的土地友情贈給了少林寺。登基後,更是對少林寺照顧有加,年年有賞賜。普通寺廟将超度、祈福等工作作為經營寺廟的主打品牌,而對于少林寺,太宗說了:「讓光頭小娃娃們練好武功,大人們把那幾千畝的土地管理好,就可以了。」

随後的唐高宗和武則天亦十分重視少林寺,對它進行了多次、諸多的賞賜。皇帝賞一次就足以過一輩子了,更何況少林寺次次都得賞賜,是以,當時少林寺的财力絕對不是一般的雄厚。

穿僧袍的「大地主」

據大唐對僧人的種種福利顯示,僧人不僅有錢拿,還有地種。一位僧人三十畝地,到人老的時候,土地就歸寺院所有,不用上交國家。這麼一算,若将兩三個僧人湊在一起,估計就能發展出一間寺廟。寺廟存在的時間越長,占地面積就會越大,隻要國家政策好,就能穩穩當當地進行擴建。

雖然僧人們有屬于自己的土地,但自己種地的僧人還是不多,僧人們喜歡把自己的土地出租給普通農民,也就是佃戶。僧人們不用種地耕田,隻要按時收租就行。是不是有點達官貴人的節奏?光收租還不算什麼,佃戶們除了平時要交租金給僧人,還要在寺院中做一些雜務。例如幫僧人們買菜做飯、整理僧人們的小金庫等,因為僧人的特殊身分,是以這些俗事都是由大俗人來代為辦理。

此外,如果你在寺廟中見到這樣的人,不能叫「農民伯」,要稱呼他們為「淨人」。僧人們将淨人分成了兩個等級。對待上等淨人,寺廟提供服裝和便當;下等淨人則什麼都沒有。淨人的構成比較複雜,不過大部分都是自願的,這一類人可能是想鍛煉自己,積累工作經驗,感受一下寺廟的氣氛。

寺院在繁忙的時候,還會出錢雇用一些臨時工,是以總體來說,僧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普通地主家沒什麼差別,甚至比地主過得更舒服,因為僧人不用交稅。

在規模大的寺廟中,有上百位僧人,裡面有各種雜役,還有小沙彌和童子,加起來總共有上千人,難怪當時有人咆哮着說:「長安的好地方都被寺廟給霸占了!」

由于僧人有土地,是以可發展許多産業。但這種事情同樣由紅塵之外的人看着,而且真正操作的都是一些商人。商人們經營着原本屬于僧人們的邸店和車坊等地産,僧人則負責繼續收取租賃費用。如果你在長安發現哪家店鋪其實是屬于寺院僧人的财産,也不要驚訝,因為僧人才是長安的「地産大亨」之一。

僧人們的收入來源廣,除了出租農業用地,還出租商業用地;不僅可以接受布施,知名寺廟還獲得達官貴人的豐厚賞賜。就算僧人們把一部分錢花在雇人幹活、修建寺廟上,錢還是多到花不完。可以說,大唐曾經把相當的财富都放在寺廟上。

雖說對僧人的定義是看破紅塵、弘揚佛法,一些和金錢、土地不沾邊的詞彙,但生活在紅塵裡,而且生活在對僧人那麼好的大唐,沒有錢的寺廟幾乎不存在。是以,想在唐朝過得好,考慮當個僧人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