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哪位皇帝創造門神的由來!二位門神是誰?唐朝哪位皇帝創造門神的由來!二位門神是誰?
唐朝創造門神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以前之武門神多為『神荼與郁壘』,相傳遠古時候,神荼與郁壘為一對兄弟,兄弟倆都擅長捉鬼,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性,神荼與郁壘兩便将其擒伏,捆綁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闆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挂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闆着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門神。(收驅鬼避邪之效)。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原來,有一位司掌雲雨的泾河龍王,與長安城的一位鐵口相士打賭,某年、某月、某日、某時,降雨若幹,龍王自恃職司行雲布雨,當然可以控制雨量,不料,是日玉帝降旨,降雨的時間與雨量,竟然與相士所說的完全相吻,但龍王為了想赢取這場賭注及顧全面子,竟加重雨量,使整個長安城泛濫成災,人、畜死傷不計其數,是以觸犯了天條大罪,玉帝盛怒之下,立刻下令把他斬首示衆,龍王無奈,向相士求救,相士指點他向斬龍官魏征求情。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但他卻又身兼上天的職務,龍王左思右想,隻好托夢給唐太宗,請唐太宗禁止魏征執刑,唐太宗拗不過龍王苦苦的哀求,于是答應他問斬之日不讓魏征離開宮廷一步。
龍王問斬的那天,唐太宗把魏征約到内宮來下棋,天色近午時,魏征忽然昏昏欲睡,太宗想,隻要魏征不離開宮中一步,龍王便有救了,是以就讓魏征倚在棋盤邊午睡。不料,就在午睡的時間裡,魏征已完成了監斬龍王的任務,民間流傳「魏征斬龍王」的故事,便是這樣來的。
龍王被斬後,非但未自我檢讨,反而怪罪唐太宗失信,日夜在宮外呼号讨命,使唐太宗染上重病,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寶跪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為了讓唐太宗安心養病,這兩位大将軍便繼續站在宮門口把守,可是唐太宗卻覺得難以心安,便叫當時的大畫家吳道子,畫下他們的尊容,貼在宮門上,竟然收到吓阻龍鬼的效果,從此唐太宗便漸漸痊愈。到了完全病愈之後,就把他們的畫像,分别賜給文武大官,成為大官府中的守護神。
其實一般廟宇的兩側門也繪之侍神,其為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這些門神手上捧的東西都有其吉祥寓意,如牡丹和酒杯,表「富貴進爵」;官帽和鹿,為「加官晉祿」;仙桃和石榴,謂「長壽多子」;香爐、茶壺、杯子,意為「獻香晉福」;花和花瓶,即為「平安富貴」。另也有捧印和持劍者,為主神之劍童和印童。若在城隍廟,還可能請文武差,牛頭馬面來當門神,一則顯廟之特色,二則可添威嚴氣氛。除了吉祥和護衛的寓意,也有寺廟繪制寓有含意的二十四節氣門神及三十六神将門神。二十四節氣門神是由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等二十四節氣的象征之神組成,其都繪于兩側,四扇門有四季流轉之意。三十六神将是保生大帝的部将,是以僅有保生大帝廟可見到,兩側四扇門上,神将有男有女、有文有武,每人都騎一靈獸,表情動作各異,甚為熱鬧豐富。
中國台灣有些具有帝後神格的大廟或官建的廟宇,如孔廟、武廟以及台南的大天後宮、玉皇宮…等,其廟門并無繪制門神,而用一顆顆圓形凸起的木塊代替,謂之門釘。門釘象征尖銳之物,妖魔鬼怪都不得接近、後漸轉為現今渾圓的造型。門釘數目,古制唯一百零八個或八十一個(兩扇門之總數),前者為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之總和,為禮制之大者;後者因九九而生(久久)意為隆厚。常見佛寺的門神,以韋駝、伽藍護法、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将最為常見。哼将是紫臉的那羅延天界力士,哈将為褚臉的密遮金剛力士。四大天王分别為持劍的南方增長天王,劍鋒寓意為「風」;西方廣目天王手抱琵琶,樂器調弦代表「調」;北方多聞天王所持的雨傘遮擋雨水,表「雨」意;東方持國天王手持拘蜃(蛟似蛇有角,音似順),喻含「風調雨順」的祈求夙願。近年來,似乎漸漸地以祈項人物造型藝術。求納福替代辟邪驅鬼,多以充滿喜氣的「天官賜福」、「五路财神」所取代,每年歲末新春,家家戶戶門上貼的門神,也增添了許多吉祥的裝飾品,而成為中國非常特殊的一項人物造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