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明朝到現在,紫禁城有什麼大的變化嗎?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606年)始建,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先後曆經明朝、清朝、民國、新中國共近600年的歲月滄桑。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是中國旅遊文化的一個重要縮影。故宮平均每年差不多有上千萬人次旅遊,可能很多人心中就有疑問了曆經這麼多年,故宮還是最初完整的故宮嗎,建國後有沒有利用現代建築技術修繕擴建呢,今天宋安之來給大家說說。

故宮最初占地七十二萬平方米,合一千零八十七華畝,建築面積約十七萬平方米,曆經幾百年以後,還存有十五萬平方米的建築。

雖然曆經明清兩代不斷的修繕、重建、改建、擴建等,但故宮的基本架構依舊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修建的故宮架構。

雖然故宮大緻整體沒有變,但内在其實也改變了不少。

在明朝故宮自1420年建成後,第二年三大殿就被大火燒毀。修複以後,在明世宗嘉靖年間又被燒毀。明神宗萬曆年間第三次大火,又将三殿燒毀,直到明熹宗天啟年間才修複起來。在明朝276年中,三殿兩宮是一再燒毀一再重建。

明末清初時李自成在故宮稱帝,後匆匆忙忙退回北京時燒毀了故宮三大殿,清朝入關以後,又重新修複了。

雖然說清承明制,但清朝畢竟是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是以清朝期間對于故宮的修繕與改建都帶有一些滿族風格。

以建築材料來說,明朝起于南方,是以喜歡用楠木,是以故宮剛開始皆是使用的楠木。清朝起于東北,是以更喜歡關外的松木柏木之類的。加上明朝時的大采楠木,到了清初已經是所剩無幾了,是供不應求加上楠木産區西南都在三藩中吳三桂的實際控制之下,不在清王朝統治範圍内,是以康熙二十五年開始便以減輕百姓負擔為名,停止采運川省楠木,主張使用關外木材。原谕旨這樣說:“蜀省屢遭兵燹,百姓窮困已極,朕甚憫之,豈宜重困。塞外松木材大木,可用者甚多,若取充殿材,即數百年可支,何必楠木,着即停止川省采運”。在二十九年時又很冠冕堂皇地說:明朝宮殿俱用楠木,本朝所用木植,隻是松木而已”。當然小件的楠木當時依舊還是在采取的。

到了清高宗乾隆以後故宮完全改用了北方的松木和柏木。

清朝康熙年間時還将将太和殿、保和殿的左右斜廊改為斜牆。太和殿左右朝房後檐改為封護檐。據清朝工部黃冊記載,在康熙十一年還有修理斜廊工程。康熙十八年太和殿為火所燒,康熙三十四年修斜廊時為了防止火災将其改為斜牆。将廊庑相貌由玲珑秀麗的造型,變為呆闆的山牆。

總結來說清朝多次修繕和改建故宮之時,雖然沒有整體改變故宮的格局,但是使故宮中多了很多滿族風格。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以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晚清内憂外患之下,割地賠款無數,除了少數居住的宮殿偶有修繕外,基本上就沒有修繕打理過故宮。(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民國前期軍閥混戰,後期抗日戰争爆發,一直處于亂世狀态,是以故宮長期失修,坍塌損壞的十分嚴重,各處是荒草荊棘高與人都齊高了,甚至垃圾瓦礫成山。

建國後政府特意為故宮制定了修理計劃,立即進行了修繕。首先清除了垃圾瓦礫,在1952年到1958年運出的渣土有二十五萬立方米。如果利用這些渣土修築一條寬到二米高達一米的公路,可以由北京直達到天津。

當時修繕故宮的方針是:“着重保養,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漸實施”。由此在故宮博物院裡設立了古建築研究機關,聘請經驗豐富的老勞工,組織了專業技術隊伍,在科學研究基礎上進行維修,加以細緻地保護故宮。

同時在故宮原有的基礎上,為了預防雷火,在宮殿上安裝了避雷針。在故宮的排水系統基礎上設定了消防水道,組織了消防隊。另一方面對故宮舊藏的文物也進行了科學的整理,并且逐漸補充收藏文物。

首次修繕完成以後,溥儀在寫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時,曾回到故宮參觀,當他走到原來居住的宮殿之時,看着煥然一新的宮殿,驚訝的說道真是整潔,自己都有些認不出來了。

當然修繕故宮時受限于傳統技術的流失,有些需要修繕的地方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修繕方法,隻能以現代工藝慢慢進行修繕,盡量保持其原貌不變。

整體來說北京故宮曆經近600年的滄桑,雖然有着無數次修繕、重建、改建、修建等,但大體還是保持了明初的格局,這樣的旅遊聖地還是值得大家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