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劫盟,中國曆史上的著名事件,指唐朝與吐蕃在平涼會盟時,發生的吐蕃武力劫盟事件。
背景:
唐朝,吐蕃強盛起來,屢次與唐朝發生戰争,為求和平,781年雙方在清水會盟,确定了邊界,此時的唐朝已經進入藩鎮割據時期,諸藩擁兵自保,不聽朝廷調動,使吐蕃在軍事上占了優勢。
783年,唐朝發生了“朱泚之亂”,叛臣朱泚攻占長安,德宗出走奉天。吐蕃權臣尚結贊請求出兵助唐收複長安。德宗派崔漢衡出使吐蕃,“許成功以北庭、伊西(今新疆北部)與之。”784年,唐、蕃聯軍擊破了叛軍于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此時吐蕃軍因氣候炎熱,加以疾疫流行,撤兵西去。唐軍收複長安。吐蕃軍并未參與徹底平定朱泚之亂。唐朝遂以此為借口,不答應給吐蕃以北庭、伊西等地,隻許厚給缯帛。尚結贊對唐朝食言毀約深表不滿,決計報複,并準備乘機除掉唐朝鎮守西北地區的三大将領。
尚結贊認為“唐之名将,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787年5月的平涼劫盟事件,就是尚結贊報複唐朝和企圖除掉唐朝三将的具體行動。
過程:
786年9月,吐蕃軍隊越泾、隴(今陝西省隴縣)、邠、甯(今甘肅省甯縣)等州,進兵至鳳翔。李晟将共擊退軍,10月,再挫吐蕃軍于摧沙堡(今甯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北)。尚結贊既不斷遣使向唐求和,又派兵攻取鹽(今甯夏鹽池縣北)、夏(今陝西省橫山縣西)二州。唐德宗擔心将帥生事邀功,力主罷兵而與吐蕃和盟。12月,罷李晟兵權。787年3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将韓遊瓌覺察到吐蕃求和的反常:“吐蕃弱則求盟,強則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詐也”,但是德宗仍然主和,甚至還想聯合吐蕃,共擊回纥,答應與吐蕃和盟。德宗命崔澣見尚結贊,尚結贊以歸還鹽、夏二州,表示“誠意”,還提出請唐朝派渾瑊主盟。唐朝答應派渾瑊為會盟使,崔漢衡為副使。會盟地點幾經磋商,最後決定在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
事件:
787年5月15日,唐蕃會盟于平涼。尚結贊預先埋伏騎兵于盟壇西部,做好劫盟的準備。渾瑊在出發前,李晟警告他,此次會盟非比尋常,必須嚴加防備;但是唐德宗卻指令渾瑊,不要猜疑對方,要表示會盟的誠意。緻使渾瑊首鼠兩端,莫衷一是。
會盟開始前,渾瑊等人應尚結贊之請,退去甲胄,入幕更着禮服。此時,吐蕃軍伏兵在擊鼓的号令下,從四面蜂擁而至,渾瑊覺察後果斷從幕後逃出,乘馬突圍,唐朝會盟官員自崔漢衡以下60餘人,皆被扣押,其餘随從将士全部被殺。此次劫盟突襲事件,唐軍死500餘人,被俘1000餘人。尚結贊又大掠鄰近諸州縣,然後退至清水縣境内。
影響:
平涼劫盟事件後,唐德宗深悔堅持與吐蕃會盟的失誤,為尚結贊求和說項的唐将馬燧,也被唐德宗罷免了軍權。尚結贊除掉唐朝西北三将的企圖終于得逞。然而,此後30餘年唐蕃之間未能和盟,直至公元821年(唐長慶元年、吐蕃彜泰七年),雙方才再度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