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影響: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産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裡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對外國影響:給歐洲帶去了東方的文明,也被稱作“東學西漸”。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
其中,火藥打擊的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印刷術、造紙術加速了新興的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指南針把歐洲帶進了大航海時代。
中國儒家思想傳播到了歐洲,通過對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的影響,而作用于啟蒙運動。
擴充資料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配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産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衆所接受,并正式運用。
以南海為中心,是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草原絲綢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當時遊牧文化交流的動脈,其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古陰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帶的長城沿線,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