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魚落雁
一般來說,大都認為「沉魚落雁」是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嫱、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嫱是越王的嬖妾,與西施齊名;麗姬又稱骊姬,為晉國之寵嫔。李商隐的詩作〈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曾描述麗姬之美:「鄒颠蓐發軟,麗姬眉黛濃。」根據成玄英的解釋,莊子這段〈齊物論〉原是言人之所美,魚鳥糜鹿不知其美,以明凡夫愚迷,妄生憎愛,世間固無真是非也。後來流傳的傳奇小說,反而将沉魚落雁用為形容美人之辭。但後人認為唐人宋之問〈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沉荷花。」才是傳奇小說中沉魚落雁的由來。
宋之問〈浣紗篇〉形容的美女,是春秋時代越國的女子西施。傳說西施在溪邊浣紗,溪水倒映着她婀娜多姿的身影,美麗動人,連溪水中的遊魚看了都忘了遊水,結果魚兒竟然慢慢地沉到水底。當地人見此狀無不啧啧稱奇,就送給西施「沉魚」的美号。
至于「落雁」,有人認為指的是王昭君,據說,漢代的王昭君被迫與單于成婚,身處北方大漠的王昭君,每每見到雁群南飛,便想起南方漢土,觸景生情的彈起思鄉琴音。不料,飛雁聽到了王昭君的憂傷琴聲,竟忘了拍振翅膀而跌落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