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湯和為什麼在好殺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安然無恙?

明朝洪武年間,做官可能是“高危行業”。

曆經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明朝被殺官員多達三萬餘人。洪武開國功臣,幾乎被一網打盡了。徐達、常遇春等人,若非早死,恐怕也難逃滅門之災。然而,也有一個名人,位至信國公,一生富貴,亦一生謹慎,最後得以“功名終”。這個人叫湯和。

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史》《湯和傳》說;“與太祖同裡闬”。這個“闬”(讀HAN)字的意思是“門”,這裡則指裡巷之門。也就是說,湯和同朱元璋不僅是同鄉,而且在一條小街上長大。湯和“幼有奇志,嬉戲嘗習騎射,部勒群兒,及長,身長七尺,倜傥多計略”。這段話,至少說明幾層意思:一是湯和從小有抱負;二是善騎射、會武功;三是有領袖欲,是個“孩子王”;四是高大英俊且有智有謀。顯然,這是一個不同凡響之人。

據說,湯和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先生參加農民革命的引路人。郭子興起事之時,胸有大志的湯和已“帥壯士十餘人歸之”,他因作戰勇敢而得升一小官,“以功授千戶”。此時的朱元璋,仍然呆在皇覺寺裡當小和尚。湯和念及舊情,曾寫信給他的“發小”朱元璋,請他出來共謀義舉、同享富貴。然而,《明史》之中,卻沒有提及此事。《太祖本紀》隻記載了朱元璋“蔔神”之事:“太祖時年二十四,謀避兵,蔔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當舉大事乎?’蔔之吉,大喜,遂以閏三月甲戌朔入濠見子興”。意思是說,那年,朱元璋正在皇覺寺,思量去他鄉躲避戰亂。于是,他在菩薩像面前占蔔。可是,去和留的卦相皆不吉利。怎麼辦?朱元璋自言自語:“難道是要我幹一件大事嗎?”于是再蔔,結果是大吉簽。當晚,朱元璋便投奔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朱元璋從此發迹。呵呵,這樣的描寫,無非是想說明,朱元璋參加農民革命,完全是自覺的哦。

不過,史料之中,還是留下許多有意思的細節。比如,《湯和傳》記載:“從取和州。時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和長太祖三歲,獨奉限制甚謹,太祖甚悅之”。朱元璋受郭子興重視,其原因僅僅是“奇其狀貌”也。看來,郭子興也是一個會看相的人,他後來居然還将自己的養女嫁給了朱元璋(即馬皇後)。但是,諸将根本不服。唯有這個湯和,自有先見之明,似乎早已看出這個家夥将來是要做皇帝的料兒,“獨奉限制甚謹”。朱元璋自然十分高興。對湯和的諸多好感,估計就是那個時候留下的。從此,湯和鞍前馬後,為朱明天下汗馬一生。以湯和之功,位列徐達常遇春之後,功莫大焉。對這位功蓋一時、且資格最老的大功臣,朱元璋怎麼就放下一百個心了呢?史書說他為人低調、小心謹慎等等。也有人說這是性格決定的,他不貪功、不圖利、識相知趣等等。但是,這些說法都不準确。依我之見,湯和之善終,蓋因其做人的大智慧。

其實,湯和是何等聰明之人。他從小有雄壯志,也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紛紛被誅殺,特别是胡惟庸案發,牽連無數,令湯和前胸冷後心涼。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權。于是,他做出重大決定,主動辭官,回家養老。明史記載說:“帝(朱元璋)春秋浸高,天下無事,魏國(徐達)、曹國(李文忠)皆前卒,意不欲諸将久典兵,未有以發也”。于是,湯和“以間從容言:‘臣犬馬齒長,不堪複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照理說,朱元璋應該有點挽留之意才是。畢竟,既是兒時夥伴,又是“革命引路人”。他的反應是大悅,然後“立賜”,居然立即準奏了,馬上在鳳陽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賞賜。在朱元璋看來,還是湯和小子拎得清。如果滿朝功臣,都如湯和一般,還用得着我痛下殺手嗎?

不過,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強的人。洪武一朝,告老還鄉之人,依然有人逃不脫被殺的命運。是以,處處盡忠,處處小心,仍然是回家養老的基本原則之一。驗校出沒,又有誰逃得出朱元璋的視線呢?是以,聰明的湯和,辭官之後,仍然處處限制自己,最終令朱元璋解除了警惕之心。《湯和傳》說:“和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洩。媵妾百餘,病後悉資遣之。所得賞賜,多分遺鄉曲,見布衣時故交遺老,歡如也”。他從不以功臣自居,束縛子孫家奴,遵守法紀,避免授人以柄。對朝廷之事,他也守口如瓶。特别是其“妾百餘”,他重病之後,全部給錢遣散回家,所得的朝廷封賞,也分送鄉親。最最重要的一條,據史料記載,湯和回鄉之後,信守一條準則:從不結交地方官員和過問政事。他的生活,就是整天喝酒下棋,遊山玩水,含饴弄孫,給人一種隻貪圖安逸、百事一概不問的印象。這一點,朱元璋非常滿意。

湯和畢生好酒。自古以來,酒可亂性,酒可壞事。史料之中,曾多有記載,說湯和“頗有酒過”。不過,湯和喝酒,雖常有過,但有些事似乎是刻意裝出來的。《湯和傳》曾記有一事:“守常州時,嘗請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太祖聞而銜之”。這件事,史家們似乎都是為了印襯湯和之過而寫的。殊不知,此時的湯和,腦子清醒得很呢。當時,湯和鎮守常州,曾經有事請示朱元璋,沒有得到準許,郁悶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後說出了這一段怨言。以湯和之功大,何須主動表功之?我是懷疑的。其實,湯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隻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湯和不過是一個胸無大志之人,為一點小事,可以酒後胡言,而且酒話中要争的,僅僅是一點點功勞而已。

有一個傍證,似乎可以說明問題。常州民間,有個“人口團子”的傳說。大抵與此事有關。當年,湯和鎮守常州,其時朱元璋誅殺功臣,人心惶惶。大将湯和也感到自危。是以,湯和常常借酒自隐。他往往酒後理政,錯殺無辜。湯和的副将為避免錯殺,便做了幾個假人頭,染上血色,每當湯和酒醉發怒要殺人時,便把假人頭當堂一獻。湯和醉眼惺忪,掀鬓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殺的人,也無事一般。是以,其副将暗暗傳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幾個假人頭,以防被湯和錯殺,保人口平安,是以稱“人口團子”,并流傳為過年的習俗之一。湯和之所為,想證明什麼?無非是想說明,他是一個酒鬼,是一個糊塗之人耳。

對湯和之醉酒,朱元璋是不是看透?恐不好推斷。不過,朱元璋樂得順水推舟。當年論功行賞之時,他還将湯和之過拿出來說事兒,居然找碴,故意貶其功。其他的人,封為公爵,湯和隻得了個侯。“伐蜀還,面數其逗撓罪”。數年之後,湯和被封為信國公,朱元璋還不忘此事,曆數其過失,并将其镌刻在免死鐵券之上。這種做法,上海話叫“牽頭皮”。其實,朱元璋此舉也是做給其他人看的。以湯和功勞之大,我朱某尚且可以如此,況乎他人乎?湯和怎麼辦呢?他更聰明,“頓首謝”,一付戰戰兢兢、自我檢討的樣子。湯和和朱元璋一塊長大,多年共事,知之深恐無出其右者。但是,既然看透了,湯和還決不能讓朱元璋有所洞察,糊塗就要糊塗透頂,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可見其心智之高了。湯和告老之後,曾應朱元璋之請,重新出山在東南沿海“備倭”,共築衛城計59處,使“倭寇多年不敢輕犯”。他在此期間,湯和為官,亦在地方之上留下諸多名聲。但是,事情一完,他即回家,決不戀棧。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湯和上朝給朱元璋拜年,突得急症,不能言語。洪武二十七年,湯和病重,估計是好不了。此時,朱元璋聽聞之後,自然感慨萬千。明史說:“帝思見之,诏以安車入觐,手拊摩之,與叙裡闬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和不能對,稽首而已。帝為流涕。”朱元璋命人将湯和送到南京,手執湯和而撫摸之,不禁談起兒時的情景,以及興兵起事時候的艱難之處。此時的湯和,早已不能說話,隻是點頭。“糊塗”了一輩子的湯和,既使有什麼肺腑之言,恐怕也說不出來了。其心之痛,隻有他自己知道。之前,他的長子湯鼎随沐英入滇平亂不幸戰死,其長孫湯晟、曾孫湯瑜皆死;他的老部下穎國公開國功臣傅友德也剛剛被朱元璋賜死,湯和同傅友德可是兒女親家啊。他還能說什麼?!朱元璋也是老淚縱橫。兒時夥伴,故舊之人,殺得殺,死得死,隻剩下一個湯和了。這份傷感,可以了解。可是,這又是誰人之過呢?!世上之人,似乎都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也是人之天性使然。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二十八,湯和死去,享年七十。朱元璋追封其為東瓯王,谥襄武,埋葬在鳳陽曹山(今屬蚌埠市龍湖公園)。湯和墓面對龍子河、背負曹山峰,水光山色,交相輝映,是一個好風水的地方。觀湯和一生,總算以其智慧,以糊塗人生,換得了一個好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