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鬼節要鎮鬼必須吃鬼頭 鬼頭是什麼東西?

  “七月七,牛郎會織女”,在中國,這個故事早已是人人皆知了,而對于七月的另一個節日——七月半,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其實,農曆七月十五(簡稱七月半,又稱中元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傳說很早很早以前,地宮大赦,每逢農曆七月初一,掌管地獄的閻羅王便打開鬼門,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讓他們來到陽間享用人們的供奉,直到七月的最後一天關鬼門為止。

  這一年的七月,閻王照例打開鬼門,那些孤魂野鬼,争先恐後湧出鬼門關,到人間争搶那後人們為先人供奉的祭品。孤魂野鬼大多晝伏夜出,在陽間橫沖直撞,一到夜晚,弄得人間是人心惶惶,雞犬不甯。膽小的鬼,搶不到供品也就罷了;識趣的鬼,得到一點便知足了;唯有少數膽大妄為的鬼,貪念不休,強取豪奪。這樣一來,那些有供奉的鬼不堪忍受,但又毫無辦法,隻得一次又一次向活着的親人索取更多的供品,如果不這樣的話,活着的親人便小災大難不斷。遇此情況,人們叫苦不疊,無法安生。

  正當陽間的人們一籌莫展之時,農曆七月十三這一天,不知從哪兒來了一位高僧。高僧以化緣為由遍遊人間,其實是佛祖派下來巡訪并做法的。

  這位高僧不是别人,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

  說起這位高僧,還有一段小插曲。目連之母在世時貪念不止,死後被打入餓鬼道中,目連念母養育之恩,憑自己的神力化為食物,其母見到,唯恐被别的鬼搶去,一下子吞入口中,哪知這食物又變成了熊熊的烈火,其母痛苦不堪。目連雖有神力也救不了做鬼的母親,隻得求救于佛,佛為目連之母念《盂蘭盆經》,并囑咐目連在七月十五這一天為其母做盂蘭盆會。是以七月十五這一天,在我國許多地方又有做盂蘭盆會的習俗,用以寄托對考妣的思念。

  目連念佛祖救母之恩,決定每年七月十三至十五這三天遍遊人間,為黎民百姓解難。求得佛祖的恩準後,目連來到人間。

  目連高僧剛到凡間,便聽人們訴說原委,目連早已深知其緣故,于七月十五這一天做了一場盂蘭盆會。

  做過法事之後,目連高僧又告訴人們,給陰界之鬼的供品都是一些吃的東西,隻能解一時之饑,而且極易被他鬼掠走。高僧告訴大家,在擺設供品的同時,還應該給鬼們送去一些冥币,以解鬼們後顧之憂,據說陰間也有所謂的貿易。高僧還囑咐人們,給自己死去的親友送冥币時,别忘了給那些孤魂野鬼也送上一份。

  接着,目連高僧又告訴人們印制冥币和送冥币的方法(現在流傳于民間的燒紙錢,就是送冥币)。送冥币的人,将疊好的一沓紙錢用白紙包成錢包(也叫錢袱),錢包上面要寫上死者的姓名和送錢人的姓名,還要在錢包的封口處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據說,這樣既可以讓收錢之鬼收到自己應得的一份,又可以防止錢被别的鬼搶去。包好錢包後,在野外選一位址,擺上供品,開始焚香化錢(即燒紙錢)。送錢的人嘴裡念念有詞,或心裡默默祈禱,說些叫死者快收錢并祈求保佑後人之類的話。

  自從目連高僧做法以後,每年七月十五,凡間都有做盆會和燒紙錢的活動,開始幾年還真管用,陰陽兩界相安無事。然而幾年之後,情況越變越壞,不僅那些孤魂野鬼,就連少數陽間有後的小鬼也出來禍害人間。他們不僅搶奪供品和紙錢,而且還有屢屢敲詐凡人的惡行,搞得人間災難并發,瘟疫橫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人們盼望目連高僧再次現身于世。當時有人聽說,在陰間,有一位專門打惡鬼的神叫鐘馗,若能把鐘馗請來,這些惡鬼也就有治了。可是,鐘馗是仙界之神,我們是凡間肉體,怎能請得動他?又有人說了,隻要請來鐘馗神像,他就會随之而來的。

  于是,又到了七月十五,人們在舉行祭祀活動時,還真請來了鐘馗的神像,隻見畫面上的鐘馗豹頭環眼,鐵面虬髯,相貌奇異,殺氣騰騰。

  鐘馗原本凡人,不僅才華橫溢,滿腹經綸,而且正氣浩然,剛直不阿;死後更是疾惡如仇,好打不平。傳說他因托夢驅鬼為唐明皇治病有功,被封為“賜福鎮宅聖君”,自此人間遍挂鐘馗神像,以祈求平安。

  人們在鐘馗神像前焚香燒紙,磕頭請神,鐘馗真身還真的從畫中下來了,不過,這情景隻有受過戒的高僧和老道才看得見。鐘馗傳回人間之後,捉到許多為非作歹的鬼,将它們的頭擰了下來吃了,自此,那些為非作歹的鬼們都伏法了。鐘馗離開凡間時留下了六個字:“要鎮鬼,吃鬼頭。”

  凡間的人怎能吃鬼頭?後來有高人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想到一種辦法,就是将各種面粉制成所謂鬼頭的形狀,然後蒸着吃或煮着吃,而且還要邊吃邊說:“吃鬼頭,吃鬼頭……”這樣,還真的将那些惡鬼給鎮住了。

  千百年來,有關七月半的傳說和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做盂蘭盆會、擺供品、燒紙錢的習俗仍然保留至今。吃“鬼頭”也照樣進行着,不過隻是流于形式,很少有人知曉其中的來由,“鬼頭”的樣子也簡化成了拳頭般大小的包餡團子。這便是關于七月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