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群雄割據,而劉氏一族打着皇親國戚的旗幟也獲得了一席地,而劉氏一族中有個漢朝宗室劉焉。
劉焉出世于東漢末年,在他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到處任職,當過講學教授,被當地的人及政府所共識,公認為賢良端正之人,在曆任多年後,又擔當過太守、宗正之類的大官,劉焉在政治方面大有作為,眼光比較放的長遠。
當時有許多地方官曾着朝廷的日漸腐敗,于是開始大肆虐民,收刮老百姓的勞動成果,貪官日益嚣張跋扈,王朝的衰敗着實讓劉焉着急擔憂,雖然也曾想過隐于世間過安穩生活,但是看着民不聊生的劉焉實在下不了這個決心,特别是風氣敗俗的益州。
于是劉焉向君王推薦應該找一個人清廉的官員去益州任職,而君主認為既然他能想到這些疾苦,那麼派他去自然是最适合不過的了,後來劉焉被派去益州任命為陽城侯,負責打擊貪官,政治不良風氣。
實際上劉焉的心思也是慎密,去益州任職也隻是在他的計劃之中,他在益州收留多處的逃兵流民百姓将他們編為自己的隊伍,沒多久,這支隊伍變得強大起來,在後來劉璋上位後也起到了重要的決定作用。
不過,劉焉死的确實有點太可惜,先是自己的兩個兒子死,已經傷心欲絕,後來自己也因為生背瘡不幸身亡。而劉璋在他死後也被他之前的親信看不起,甚至起了造反的心思。
劉焉和劉璋是什麼關系
東漢末年的群雄之一劉焉在一番作為之後,終于将益州收為自己的領土,隻是死得太早太冤枉了,竟然是得背瘡去世,他的幾個兒子也都不是什麼好命,兩個大兒子在密謀中走漏風聲,最後被殺死,而他的幺兒子後來雖然殺出重圍登上了皇位,但是也因為自己的仁慈寬容及懦弱而将益州讓給了别人。
劉璋是劉焉的小兒子,他生性太仁慈,同時又很軟弱,雖然繼承了父親的之前的一支大軍和益州城,以當時的情形來看,完全不亞于當時的天子,也正因為這個,劉璋還被告發。
劉焉一直和自己的手下張魯的母親有私情,是以格外的照顧張魯,然而依靠劉焉的張魯并看不起一向柔弱的劉璋,認為劉璋無所作為,唯唯諾諾的,在劉焉死後,更加表現的明顯,劉璋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後,兩人就真的反目成仇,打上了對敵。
劉璋也因為聽信了奸人的勸告,而到最後和劉備這個實力派拉上了仇恨,以至于最後引狼入室劉備率領大将來攻打益州,雖然當時劉璋手上還有幾十萬大将,城池也有好幾十座,但是卻還是投了降,而他投降的原因盡然是不想讓老百姓受傷害,這簡直就是另一個劉虞。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的仁慈,才使得幾年來益州備受欺負,多虧了劉備奪走益州才讓益州有了安穩的日子可以過。
是以,在軍事政治方面,做人千萬不能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