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叩問課堂》的讀書心得
放假了,心裡一下放松了,休閑的時候看了一些教育類的書,當然少不了周彬老師寫的一本《叩問課堂》,仔細、認真地閱讀了《叩問課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斷地變化:淺淺地一看,心情激動;仔細品味又一陣汗顔;認真反思,又有一種無奈的感覺。看完之後,對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遠離課堂,似乎我們無法暢談教育;如果置身課堂,卻又無法直面教育。”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是一線的教師,每天都必須“置身于課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課堂”,我們該如何去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喜歡我們所創設的課堂氛圍?或許我們該用博學多識、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學生;或許我們該用我們的慈愛去赢得學生對我們課堂的愛;或許我們用我們的知識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學技巧去吸引學生?或許……
“置身于課堂”,天天面對學生,一屆又一屆,時間久了,我們更習慣于随意地講那些爛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對講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學生熟視無睹。“舊調重彈”、“老調常彈”,必然讓人生厭,别人厭自然導緻自己煩,怎麼辦?或許我們該象學生那樣多補補課,充充電,不讓自己的教學資源枯竭?或許我們應該象駕駛員,雖然技術一流,但隻要一上路,面對高速路、山路、彎路、滑路,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面對不同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學的要求,可能的話,我們可以減慢“車速”,或許那樣學生會學得更愉快,車子開得更平穩,走過了泥濘,說不定師生齊心協力,教學的效果會驚人。
“置身于課堂”,我們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幾十雙求知的眼睛。從理論上講他們都想學好,我們也希望他們個個都很強,可現實并不是這樣的,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個樣,就有多少種思想,但我們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幾十雙眼睛,我們的眼神是不一樣的、心态是不一樣的,對成績好的、成績差的、調皮搗蛋的……我們會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對待他們。他們也是聰明的,對于我們的所說所做,他們是心領神會的,他們在我們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該做的事,做着我們“期望”的事……而忘了“差異的發展”;在當今“分數高于一切”的.指揮棒下,很多老師認為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差生。那麼,學生表現的好壞,也會在教師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觀念。對學生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其實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樣樣都差,成績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或許我們的要求應該是:做最好的自己!
“置身于課堂”,我們有很多的無奈:我們要進行會考,去折磨學生也折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把“公開課”當作“作秀”,總之,我們有許多的“不得不……”。
“真的有許多疑問、許多問題難以直面,不過讀了《叩問課堂》,讓我看到了自己想說又說不出來的問題,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問題,更多的是讓我從這些問題中更深地思考進而認識到課堂對于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般光豔照人,如果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塗脂抹粉,而不顧及内在的品質,抛棄課堂背後的東西,就課堂論課堂,會漸行漸遠。我們應該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就能把課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會消除對課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可見,我們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課堂,一定要把目光放開放遠,從自身專業素養、外部條件等課堂外的宏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你會對課堂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
“學生為什麼無心于課堂”原因是有些課堂并不是真正屬于學生的舞台,或者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課堂。讓學生喜歡上課堂隻有兩種可能:一是學生能夠真切地參與課堂,學生參與者課堂的程度越深,學生對課堂的喜歡程度就越大;二是讓學生意識到課堂教學是屬于“自己的”課堂,學生對課堂的主人翁意識越濃,學生對課堂的熱愛程度就越大。
我想:我們教師也許無力改變大環境,可我們完全有責任把我們自身做好,并潛移默化地調整學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師是一份良心活,我們既為人師,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
【關于《叩問課堂》的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1.《叩問課堂》讀書心得
2.叩問課堂讀後感
3.叩問課堂讀後感7篇參考
4.《叩問課堂》讀後感(精選6篇)
5.叩問課堂讀後感(精選6篇)
6.《叩問課堂》讀後感(教師版)
7.關于《有效的管理課堂》讀書心得
8.課堂密碼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