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桐鄉溪作文 慈孝仙居作文1000字左右

我的家鄉——仙居,它不但美麗還透露出神話般的景象。

雖然我們仙居沒有大城市那樣繁榮,但是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一座座别緻的樓房顯得格外醒目,總會讓人心曠神怡。

  我們家鄉的物産非常豐富。有鮮紅的楊梅,咖啡色的闆栗,紫色的葡萄,黃登登的密梨......都是我們家鄉的特産。我們家鄉不僅物産豐富,而且工廠也多。有工藝品廠,有服裝廠,有橡膠廠,有化工業...... 

仙居的人民勤勞能幹,瞧!那楊梅、闆栗、葡萄、蜜梨......沒有他們的雙手,就沒有好的收成。那三黃雞、鴨、豬......沒有他們的雙手,就沒有它們的誕生。那些工廠,沒有他們的雙手,就沒有那工廠聳立在我們仙居。

  仙居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有永安溪漂流、神仙居的睡美人、将軍岩、景星岩的景星望月,淡竹的原始森林。還有很多名勝古迹:泊灘古街、桐鄉書院、高遷古居

水鄉烏鎮的導遊詞50字

烏鎮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地當水陸要沖,俗稱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交界之地。

烏鎮原以市河(車溪)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清朝文人施曾錫所作《雙溪竹枝詞》:“苕溪清遠秀溪長,帶水盈盈彙野礦,兩岸一橋相隔住,烏程對過是桐鄉。”正是當時烏青二鎮地勢的形象寫照。據烏青鎮志記載,春秋時此地為吳疆越界,秦漢為烏程由拳分境,唐鹹通年間始正式稱鎮,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為界分為兩鎮,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

如今,烏鎮不僅是浙江有名的水鄉集鎮,而且成了國内外研究茅盾著作的專家學者向往的地方。可以預見,不久的将來,烏鎮經過整修建設,将更添秀色。

貴州的曆史名人

一、孫應鳌 一代帝師

孫應鳌(1527-1586),字山甫,号淮海,溢文恭,明朝貴州清平衛(今凱裡)人。著名朝廷大臣、學者、詩人、教育家和貴州教育的先驅。自幼聰穎,好學上進,喜讀詩文,善作文章。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公元1546年)舉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進士,選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出為江西按察司佥事,遷陝西提學副使,晉四川右參政,擢佥都禦史,撫治鄖陽,後為朝廷大理卿,戶部右侍郎,又改禮部,充經筵講官,掌國子監祭酒事(即全國最高教育行政長官兼全國最高學府校長),後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書等。他當官勤于體察民情,善于調查研究,知識淵博,曾提出"勤學、勵政、親賢、遠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視和采納。

二、楊龍友 詩書畫三絕

楊龍友(1596-1646)名叫楊文聰,以龍友為字,又号山子。明代萬曆二十四年(1596),楊龍友誕生于貴陽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蕩然無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風景佳麗的地方吧。這裡住着一個書香人家,父親楊師孔是個有學問的人。楊龍友少負不羁之才,文章劍術兼擅其能,尤耽書畫,意有所會,即伸紙潑墨,如風馳電掣,不能自休。他自幼癖嗜山水,十歲即從父登臨泰山,朝觀日出暮谒月為“煙巒翠霭”所迷。天啟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時年二十八歲。居南京,對秦淮秋月,流連忘返。偕同父親暢遊天台、雁蕩,湖光山色,月影松明,沖惟相狎,恰如讀舊書,見故人。周遊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遷,跌宕風流之氣,大為抒發,于是為詩、為文、為畫,成為譽滿江南的風流才子。楊龍友以“詩書畫三絕”聞名于世,是一個“得詩畫之中三昧”的奇才。

三、周漁璜 黔中詩帥

周漁璜(1665~1714年),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字漁璜,号起渭,一字桐埜,别号載公,貴陽青岩騎龍人。父親周國柱有四子,漁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漁璜22歲鄉試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歲時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六年(1697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讨。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讀。五十年(1711年)簡任順天學政。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讀學士。五十二年(1713年)晉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檢閱浙江、江南兩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終因操勞過度,年近半百即逝世于任上。

四、鄭珍 西南巨儒

鄭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長。生于遵義西鄉天旺裡一個僅有幾畝薄田的農家。自幼勤奮好學,記憶力過人,寓目辄能背誦。為了給他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他的父母在1818年放棄了西鄉的田産,把家搬到東鄉樂安裡的垚灣,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鄉縣令,藏書甚多。鄭珍常走讀于舅父家。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終于在經學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他在經學和文字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經巢經說》一卷、《儀禮私箋》八卷、《輪輿私箋》二卷,《凫氏為鐘圖說》一卷、《親屬記》一卷、《說文逸字》二卷、《附錄》一卷、《說文新附考》六卷、《漢簡箋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輯論語三十七家注》、《說文大旨》、《說文諧音》、《轉注考》、《釋名證讀》、《說隸》、等等。

五、莫友芝 西南巨儒

莫友芝(1811-1871) 字子偲,号郘亭,貴州獨山人。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父親莫與俦(字猶人),清代嘉慶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鹽源知縣和貴州遵義府學教授,著有《二南近說》、《仁本事韻》、《貞定先生遺集》等書。莫友芝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歲開始識字,七歲誦讀詩書。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猶影”的詩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讀書的草屋;二十一歲,即考中舉人,名冠鄉裡。官至知縣。為晚請宋詩派詩人。

六、丁寶桢 晚清名臣

丁寶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織金)人。鹹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他考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歲的他由長沙知府調任山東按察使,次年遷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晉升為山東巡撫。光緒二年(1876年)升任四川總督。1886年,66歲的丁寶桢死于成都。他在山東做了近10年巡撫,為官廉潔剛烈。其智殺權監安德海一事,令朝野震驚,至今被老濟南人廣為傳說。

七、黎庶昌 晚清大使

黎庶昌(1837—1896),字莼齋,貴州遵義人,是中國晚清時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黎庶昌六歲喪父,家貧多疾,但卻刻苦攻讀,寒署不懈。十四、五歲時賦詩作文,犁然成誦,在府、縣考試屢獲第一。二十一歲即成為府學廪貢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離遵義赴北京參加順天府鄉試,兩試不中。一八六二年,因應诏上萬言書論說時事,受到朝廷重視,被賞為知縣,派往安慶聽候曾國藩調遣。于是,黎庶昌便與張裕钊、吳汝綸、薛福成同為“曾門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蘇吳江、青浦知縣。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參贊身份先後随郭嵩焘、陳蘭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國,開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動。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兩次以道員身份出任中國駐日本國大臣,為促進中日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貢獻。離任時,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餞行至數百裡外。西方各國使臣啧啧稱贊,說這是使臣返國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八、張之洞 晚清重臣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号香濤、香岩,又号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貴築縣(今貴陽市),7歲時随父到興義府城就讀,13歲始回河北原籍應試,考取秀才;15歲時赴順天府鄉試中舉人第一名,成“解元”;26歲考取進士第三名,成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學政。1874年起任四川學政、山西巡撫。1883年中法戰争爆發,因力主抗争任兩廣總督。1889年7月調任湖廣總督。1906年升任軍機大臣。在督鄂17年間,張之洞力主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賦稱饒,成為當時中國後期洋務新政的中心地區。 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九、何應欽 一代枭雄

何應欽(1889—1987) 字敬之。祖籍江西,生于貴州興義。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在黔軍曆任營長、團長、旅長、軍參謀長等職。1922年夏任雲南講武堂教務長。1924年春任廣州孫中山元帥府參謀。不久,任黃埔軍校少将總教官,後兼教導一團團長,成為蔣介石的親信。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參加平定商團叛亂、劉楊叛亂和兩次東征陳炯明。1926年任第一軍軍長兼黃埔軍校教育長。同年7月率第一軍參加北伐。1929年任國民黨海陸空司令部參謀長。在國民黨“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930年任國民政府軍政部長。後任“剿共”軍前線指揮。參與對中央蘇區的一、二、四次軍事“圍剿”。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主張對日本帝國主義妥協投降,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特别事務委員會委員。1933年任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與日本簽訂出賣國家主權的《溏沽協定》、《何梅協定》。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暫代總司令職,主張“武力付伐”張楊。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任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負責戰時的軍制、計劃和指揮。1941年和蔣介石一起策劃了皖南事變。1944年任中國陸軍總司令,指揮了長衡會戰和湘西反攻戰。1945年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1946年任重慶行營主任,後赴美任聯合國軍事參謀委員會中國政府代表。1948年回國,支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内戰,任國防部長。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時,一度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旋即辭職。後去台灣。1950年任蔣介石戰略顧問委員會主席,兼任國民黨中央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

十、王若飛 鐵嘴革命家

王若飛是我黨早期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王若飛生于1896年10月,貴州安順人。他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革命,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1923年4月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并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3月回國後任中共北方區委巡視員、中共中央訓練部主任。1925年10月至1926年3月任中共豫陝區委書記。1926年調上海任中共中央秘書部主任即秘書長 ,參與進行中央日常工作。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參與上司了上海勞工第一、第三次武裝暴動。1927年起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農民部部長和宣傳部部長。

1928年6月赴蘇聯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後任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成員。1931年回國,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員,後在内蒙古標頭因叛徒出賣被捕。在長達5年零7個月的監獄生活中,他堅貞不屈。1937年獲釋後,任中共陝甘甯邊區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抗戰爆發後,1938年起任中共中央華中工作委員會兼中共中央華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0年春至1941年9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41年至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黨務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調查研究室黨務研究室秘書。1943年3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研究局黨務研究室主任。1944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書記,負責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8月與毛澤東、周恩來一起作為中共代表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4月8日在由重慶傳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于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王若飛以自己的生命,實踐了他“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諾言,成為共産黨人學習的楷模。

有點文采的來寫作文

  太多送出不上,我一點點的給你送出!

  ⒈中國重要作家的時代及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著作,為孔門弟子編寫,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之作。南宋朱熹把這部書和《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相傳,《詩經》為孔子删定。《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500年的詩歌約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形式以四言為主,手法多用“賦”“比”“興”,它也稱《詩》或《詩三百》。《詩經》為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它與《書》《禮》《易》《春秋》合為儒家“五經”。

  左丘明,春秋時期魯國史官。相傳《國語》《左傳》為其所撰。《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别體史書。以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周、魯等國貴族的言論為主。《左傳》是我國第一部叙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按照魯國國君的世系紀年,記載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後250多年的許多史料。也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戰國時楚國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騷體詩”(積極浪漫主義)創始人。著有《離騷》《九歌》《九章》等二十五篇,收在西漢劉向編的《楚辭》裡。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

  列子,戰國前期鄭人,名寇,又名禦寇。《列子》相傳是列子所作,原書已亡佚,現在流傳的本子是東晉張湛輯注的,内容駁雜,其中儲存了一些先秦優秀的寓言和神話傳說。

  墨子(約前476-前390),名翟,相傳為戰國時期宋國人,墨家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墨子》為墨家經典之作。

  孟轲(約前372-前289),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儒學大師,有“亞聖”之稱。《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言行的書,由孟轲及其弟子編成。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

  莊周(約前369-前286),戰國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之一。《莊子》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學性強,多寓言,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時趙國人,著名思想家。主張“法後王”“性惡論”。《荀子》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韓非(?-公元前233),戰國末期南韓的公子,喜歡研究刑名法術,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子》為法家重要著作。

  呂不韋(?-前235),戰國時秦相。《呂氏春秋》相傳是呂不韋召集門客編撰的,一名《呂覽》,是先秦雜家的代表作。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7),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包括12本紀(帝王傳記)、30世家(諸侯傳記)、70列傳(著名人物傳記)、10表、8書,共130篇。它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生,西漢文學家,政論家。代表作《過秦論》《論積貯疏》。

  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漢書》是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曆時二十餘年修成的。全書一百二十卷,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國谯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魯迅稱他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

  《搜神記》是魏晉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原作散失,有幹寶輯錄本。幹寶,字令升,東晉蔡(今河南新蔡)人。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著作《三國志》是一部國别體紀傳斷代史。

  王羲之(321-379),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集序》。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谥靖節,自号五柳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

  範晔(398-445)南北朝時南朝宋的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後漢書》紀、傳的作者。

  劉義慶(403-444),南朝小說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又名《世說》《世說新書》。

  劉勰(約465-約532),南朝梁代文藝理論家,著作《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文藝理論專著。

  郦道元,北魏地理學家。著有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志《水經注》。

  鐘嵘,南朝梁文學批評家。著作《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專著。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人。唐初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一起,被稱為“初唐四傑”。代表作有《滕王閣序》等。

  王維(701-761),字摩诘,唐代田園詩人,與孟浩然并稱“王孟”。作品有《王右丞集》,蘇轼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唐朝偉大詩人,有“詩仙”之稱。藝術上具有浪漫主義風格。著有《李太白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鞏縣(今河南鞏縣)人。唐代著名詩人。有“詩聖”之稱。詩作有“詩史”美稱,其詩具有現實主義風格。著有《杜少陵集》。

  岑參(約715-770),唐邊塞詩代表詩人。與高适并稱“高岑”。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裡。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有《劉夢得文集》。被時人稱為“詩豪”。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著名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人,唐代文學家。著有《柳河東集》。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的文學作品的作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杜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散文家。與李商隐齊名,有“小李杜”之稱。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阿房宮賦》《泊秦淮》等。

  李朝威,其作品《柳毅傳》是唐傳奇名作。

  李商隐(約813-858),字義山,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

  羅隐(833-909),晚唐文學家。詩歌、雜文在晚唐獨樹一幟,魯迅對其評價很高。

  李煜(937-978),南唐後主,世稱“李後主”。以清麗精煉的語言,抒寫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詞成為抒情言志的新體詩,對後世詞壇影響極大。著有《南唐二主詞》(包括其父李璟的詞)。

  柳永(約987-約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世稱“柳屯田”“柳郎中”。北宋婉約派著名詞人。有《樂章集》。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學家。著有《範文正公集》。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壇領袖。著有《歐陽文忠公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主編《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實。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宋朝著名的政治革新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蘇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東坡全集》。

  秦觀(1049-1100),字少遊,宋朝詞人。以文學受知于蘇轼,他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并稱“蘇門四學士”。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朝濟南人。著名的女詞人。有《漱玉詞》傳世。其詞婉約清新,被稱為“易安體”。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自号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著名詩人,平生作詩近萬首。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等傳世。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人,南宋理學家。主張“文以載道”,用形象的詩歌來闡說抽象的理學和人生哲學。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軒,宋朝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著名的愛國詞人,詞風以豪放為主,詞與蘇轼并稱“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姜夔(約1155-約1221),字堯章,号白石道人,宋朝詞人。與周邦彥并稱“周姜”,兩人都精于音律,自創新調,是格律詞派的代表。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有《文山先生全集》。

  關漢卿,号已齋叟,元代偉大的戲劇家。他與馬緻遠、白樸、鄭光祖合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救風塵》等。

  王實甫,元戲曲作家。著作《西廂記》是元代劇本中最長的一部,在元雜劇中有“天下奪魁”的藝術成就。

  馬緻遠(1250-1323),号東籬,元代著名戲曲家和散曲作家。代表作《漢宮秋》《天淨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水浒傳》是第一部描寫農民鬥争的長篇章回小說,它與《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合稱我國四大古典長篇小說。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曆史章回小說。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與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學見長,時号“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為文反對複古,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著有《袁中郎全集》。

  吳承恩(約1500-約1582),明代小說家。《西遊記》是長篇神話小說,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歸有光(1507-1571),人稱震川先生,明代著名古文家、散文家。後人把他和唐順之、茅坤等人并稱為“唐宋派”。代表作《項脊軒志》。有《震川文集》。

  湯顯祖(1550-1616),明代雜劇家。《牡丹亭》是一部寫杜麗娘和柳夢梅愛情故事的雜劇,它與《紫钗記》《邯鄲記》《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編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張溥(1602-1641),明代文學家,複社領袖。著有《七錄齋集》。

  黃宗羲(1610-約1695),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著有《明夷待訪錄》《南雷文定前集》等。

  李漁(1611-約1680),字笠鴻,号笠翁。清戲曲理論家。著有《李笠翁一家言》。

  夏完淳(1631-1647),原名複,字存古,号小隐。松江華亭(金上海松江)人。南明詩人、抗清将領。有《夏完淳集》。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方苞(1668-1749),字靈臯,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他與劉大魁、姚鼐合稱“桐城三祖”,為桐城派代表作家。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著有《白鶴堂文集》。

  吳敬梓(1701-1754),清代小說家。《儒林外史》為批判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諷刺小說。

  李汝珍(約1763-約1830),清小說家。長篇小說《鏡花緣》通過叙述唐敖等遊曆海外的見聞和唐閨臣等100個才女的故事,批男尊女卑,贊女子才能。

  洪升 ,清戲劇家。戲劇《長生殿》,以安史之亂為背景,寫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

  孔尚任,清戲曲家。戲劇《桃花扇》,借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寫南明王朝興亡的曆史。

  曹雪芹(?—1763》名沾,字夢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我國古代偉大的小說家。《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是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高峰。《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要線索,并通過賈家榮甯二府由盛到衰的過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潰滅亡的曆史趨勢。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簡齋,随園主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主張性靈說,認為詩應抒寫胸臆,辭貴自然,強調獨創。

  趙翼(1727-1814),字雲崧,号瓯北,清代著名詩人、學者。主張文學的獨創性,反對摹拟。有《瓯北集》。

  龔自珍(1792—1841)字瑟人,清思想家,文學家。近代文學的開山作家。著有《龔自珍全集》。

  劉鹗(1857-1909),字鐵雲,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今江蘇丹徒)人。代表作《老殘遊記》與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合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梁啟超(1873—1929)近代資産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戊戌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著有《飲冰室合集》。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主将。“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是所用的筆名。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雜文集《墳》《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華蓋集續編》《準風月談》等等。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紹興人,魯迅的胞弟。生物學家。著有《生物進化淺說》,譯有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開貞,号尚武,四川樂山人。我國傑出的作家、詩人、戲劇家、曆史學家和古文字家。曾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著名的文學社團——“創造社”。他的第一部詩集《女神》是我國新詩運動的奠基石。有曆史劇《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等等。

  周瘦鵑(1894-1968),現代作家,翻譯家。

  葉聖陶(1894-1988),江蘇蘇州人,原名葉紹鈞,字聖陶。作家、教育家、編輯家。長篇小說《倪煥之》是他的代表作。他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寫童話的作家。有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現代傑出作家,“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曾與鄭振铎、王統照等在北京發起成立我國第一個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主辦刊物《小說月報》,提倡為人生而藝術(文學反映人生、關心人民疾苦)。長篇小說《子夜》《腐蝕》和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小說《春蠶》《秋收》《殘冬》合稱為“農村三部曲”。

  徐志摩(1896-1931),筆名雲中鶴、南湖,浙江海甯人。詩人、學者。新月社的主要發起人和主要成員之一。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橋》《沙揚娜拉》《在病中》等。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作家。“左聯”發起人之一。代表作小說《沉淪》。還有著名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遲桂花》等。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詩論》《談美書簡》等。主編的《西方美學史》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曆史的著作。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代表作有詩和散文合集《蹤迹》,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和《松堂遊記》等。

  老舍(1899-1966),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1950年獲“人民藝術家”稱号。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戲劇《茶館》等。

  聞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詩人,學者。新月詩派代表人物,提出詩歌的“三美”(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理論。代表作有《紅燭》《死水》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作家。五四時期開始文學創作,影響很大。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說集《超人》《往事》和通訊集《寄小讀者》等。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人,現代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湘行散記》、中篇小說《邊城》和長篇小說《長河》等。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劇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報告文學《包身工》等。

  丁玲,原名蔣冰之,湖南臨澧人,現代作家。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

  周立波,湖南益陽人,現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獲斯大林文學獎)《山鄉巨變》,短篇小說《湘江一夜》等。

  趙樹理,山西人。“山藥蛋”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中篇小說《李有才闆話》等。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

  曹禺,原名萬家寶,現代著名劇作家。代表作有話劇《雷雨》《日出》《北京人》,曆史劇《王昭君》等。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州市人,詩人,學者。代表詩集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

  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著名詩人,有詩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錢鐘書(1910-1998),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著名的有學術著作《談藝錄》《管錐編》,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等。

  何其芳(1912-1977),四川萬縣人,詩人,文學評論家。代表詩集有《預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孫犁,原名孫樹勳,河北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其小說充滿了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是荷花澱派的創始人。《白洋澱紀事》是他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創作風格的一部作品集。

  楊朔,原名楊毓晉,山東蓬萊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有長篇小說《三千裡江山》、散文集《海市》。其散文《荔枝蜜》《海市》《茶花賦》《香山紅葉》均為名作。

  魏巍,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東方》、通訊集《誰是最可愛的人》等。

  峻青,原名孫俊卿,當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黎明的河邊》。

  賀敬之,山東人,著名詩人、劇作家。作品有大型歌劇《白毛女》(與人合作,獲斯大林文學獎),詩作《回延安》《雷鋒之歌》等。

  張愛玲(1920-1995),現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代表作有叙說“家史性”的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餘秋雨,當代著名作家、學者。代表作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等。

  史鐵生,北京人,當代作家。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我與地壇》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卞德培(1926-2001),上海人,科普作家。199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将1994年4月發現的6742号小行星命名為“卞德培星”。

  高曉聲(1928-1999),當代作家。以陳奂生為主人公的系列小說是他的優秀作品之一,它包括幾個短篇:《“漏鬥戶”主》《陳奂生上城》《陳奂生轉業》《陳奂生包産》等等。

  舒婷(1952- ),福建人,當代詩人。是著名朦胧詩派代表。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散文集《心煙》等。

  梁小斌(1954- ),山東蒙城人。當代詩人。朦胧詩派的主要成員。代表作《中國,我的鑰匙丢了》《雪白的牆》。著有詩集《少女軍鼓隊》。

  韓東(1961- ),江蘇南京人,是“新生代”詩派舉足輕重的潮頭人物。組詩《山》在《青春》上獲獎以後,年僅19歲的他成了頗有名氣的校園詩人。有詩集《白色的石頭》等。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安慶人,新生代代表詩人。著作有《河流》《傳說》《但是水水》《土地》等詩和詩劇。

1、搶豬節

“搶豬節”由“迎神”與“搶豬”兩部分構成的。搶豬前,鄉裡都會請來戲班子,演上七天七夜,直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備辦鞭炮、鼓樂,擺設祭筵,祭祀馬氏天仙娘娘。各戶飼養的迎神豬,都規定要在迎神的前一日才能宰殺。

2、馬燈

村民将竹篾制成馬的樣子,再将馬用各色的棉紙糊好,并到山上找來了一種叫高山龍的藤條,編紮在竹篾做成的冒箍上,做成帽子戴在舞燈者的頭上。逢年過節,村民都要拿出來舞一舞,以驅魔去邪,保佑平安。

3、雲和讨火種

雲和讨火種信俗是以九天玄女仙娘信仰為基礎,以讨新火為核心内容的綜合性民間信俗活動。活動以沙溪村、高胥村為中心,涉及全縣範圍10多個火局(及周邊40多個村落,是春節期間一項群衆參與面廣、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傳統民俗活動。

4、祭祀

祭祀在當地也稱“祭福”,每逢臘月二十四,家家設食供奉竈神2天。在當地,人們認為竈神除執掌竈火外,還考察人間太平并告知天帝。每年的供奉就是為了“賄賂”竈神,求他在天帝面前多說兩句好話,以保佑來年的風調雨順。

5、送竈神。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竈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竈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竈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

參考資料來源:浙江文明網-紹興春節習俗

參考資料來源:浙江文明網-麗水春節習俗

轉載請注明出處作文大全網 » 桐鄉溪作文 慈孝仙居作文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