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進士也有分級?

請問清朝進士是有怎樣的分級?

什麼是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清朝的科舉制度大緻承襲自明朝,三年大比,先由各省試諸生(秀才),曰鄉試,錄取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會試獲選者,曰貢士,第一名曰會元。

皇帝親策貢士,曰廷試,亦曰殿試。

殿試核定進士名次,分一、二、三甲。

一甲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幹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幹人,賜同進士出身。

狀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鄉試第一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胪

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是以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進士入翰林.庶吉士: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廷試,擢一甲進士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二甲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讨。進士之入翰林,自此始也。使進士觀政于諸司,其在翰林、承敕監等衙門者,曰庶起士。進士之為庶起(吉)士,亦自此始也。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者仍稱進士,觀政進士之名亦自此始也。

※鄉試于八月在兩京及各省省城的貢院内舉行,亦稱「秋闱」。鄉試發的稱為「乙榜」,又稱「桂榜」。考中的稱為「舉人」,頭名舉人稱「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則稱為「亞元」。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于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京城貢院舉行,亦稱「春闱」,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内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隻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隻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胪」。

殿試隻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能中進士便是功名的盡頭,不能重考以求獲得更高的名次。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僅有14人能夠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隻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間的八十九位狀元中,隻有黃觀和商辂兩人,清代則有錢綮、陳繼昌兩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狀元王玉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