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來咧,

往裡走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第一檢察部 熊 英

“老闆,來碗面,多放辣子!”“誰的冰峰?”“咥啥?幹拌?”“丸子湯一碗來咧!”“嫽紮咧!”濃郁的煙火氣下充斥着喧嚣,這就是車家巷的日常。這兒面積不大,但卻是美食的天堂,面食的王國,是麻痹味蕾的聖地。

然而這一切都随着疫情的爆發戛然而止,隻留下了寂靜和些許鳥叫聲。沒有了吵鬧但不影響我們發掘車家巷的名人故事,在這兒奮戰的疫情防控小夥伴們想聽嗎?且聽我一一道來。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車家巷社群聽起來是一個較為冷門的地方,它主要是由大車家巷、小車家巷、橫巷三部分構成。

車家巷從字面來看,應該是因“車”姓人家而得名,這也确實是車家巷得名來源之一。

另一來源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據說大車家巷在清代的時候是城裡的“車城”,和今天的三橋那邊一樣。古人在陸上使用的運輸工具主要是馬車和架子車,而這裡就是專門造車和賣車的地方,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才銷聲匿迹。

此外還有其他來源說法都較為冷門,在此就不展開了。不過再往上追溯,車家巷在唐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

唐代的時候,車家巷社群北部是太仆寺,南部是太常寺。說來也巧,太仆寺是一個部級機關,主要負責掌管全國馬匹的飼養繁殖、全國車輿的制造以及為皇帝駕車。從唐代到清代,千百年來這兒總是和車馬有關系。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大車家巷除了車馬,這兒還有很多名人生活工作的印記。

還記得《黃鶴樓》這首詩嗎?“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詩的作者是大家熟知的崔颢,他曾任太仆寺丞,是個副局級幹部,主要負責太仆寺的日常管理。有人說這不就是“弼馬溫”嗎?那可不是。在古代,馬的數量和品質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軍事實力的重要名額,馬在古代社會有着不可估量的價值,太仆寺丞可是有相當大的權利的。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崔颢《黃鶴樓》

東北軍著名将軍王以哲也曾居住在這裡,他是張學良的親信。他支援紅軍大量槍支彈藥,并與紅軍達成互不侵犯、共同抗日的協定。在西安事變中,他也是主要策劃者和實施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遭到扣押。1937年1月31日,周恩來、楊虎城、于學忠、何柱國和王以哲,在王的家裡召開三方最進階會議,決定堅持“三位一體”,采用政治手段營救張學良。1937年2月2日,在東北軍主戰的“少壯派”應德田、孫銘九等發動的變亂中,主和的王以哲在家中身中九槍遇害犧牲。王以哲在西安事變前,經周恩來介紹于1936年7月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這個秘密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葉劍英元帥才公開證明。1985年6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正式複函中央黨史資料征編委員會東北軍史組:王以哲生前為中國共産黨黨員。王以哲烈士2015年8月24日,入選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争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王以哲将軍及其官邸

民國時期,著名的法學家馮綸曾經在大車家巷開過律所,這可是當時的頂級律所。馮綸是山西隰縣人 ,1939年秋他受命為山西大學代校長,在陝西三原縣城内籌辦複校。後因與閻錫山的親信、教務長徐士瑚不投,遂赴西安定居。之後馮綸先後被陝西省商業專科學校、山西銘賢學院等校聘為教授,被西北大學法學院聘為法律系主任,建國後任西北大學新法學研究會研究員等。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馮綸

我們熟知的著名作家賈平凹曾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大車家巷居住了14年。《廢都》《臘月·正月》《商州》《浮躁》等長篇小說都是他在這裡創作的。他的女兒賈倩曾在湘子廟街國小上學,賈平凹擔任了學校詩社校外輔導員,義務指導了學生們14個春秋。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嘀嗒、嘀嗒、嘀嗒”,聽,冰開始融化了。再等等,再堅持一下,抗擊疫情的人們,黎明即将來臨。在那破冰的一刻讓我們呐喊起來,美美的咥,去刺激那麻木的味蕾,讓那滾滾熱油爽快地潑在那辣子面上,圪蹴在路邊狼吞虎咽,就着蒜,喝着面湯,然後打一個飽嗝——舒坦。

碑檢·戰“疫”文苑|車家巷,是什麼“車”?

~END~

作 者| 熊 英

圖 片| 部分來源于網絡

編 輯| 楊凱麗

審 核| 楚 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