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開始如果你想換手機,那麼5G将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作為被普遍認為将變革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下一代無線通信技術,5G将憑借超高的無線網絡的速度、覆寫範圍和響應能力在未來迸發出無限能量。
5G相比以往4G的優勢有很多,不過最重要、普通消費者最關心的,恐怕還是突破想象的傳輸速率了。但是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5G的速度為何能實作10倍甚至100倍的提高?其實這背後涉及一個關鍵技術:毫米波。
事實上,IT之家小編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過毫米波的相關技術,但并沒有深入講解,那麼今天,小編不妨就帶大家近距離認識一下毫米波。
一、毫米波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
前面我們說到,“高傳輸速率”是5G的一項關鍵技術名額。那麼怎樣提高傳輸速率呢?
首先我們明确,這裡的傳輸速率,即機關時間裡通過信道的資料量。在通信行業,關于信道傳輸速率,有這樣一個公式:
n=Rb/B
這個公式中,n為頻帶使用率,Rb為信道傳輸速率,B則為系統帶寬。将這個公式變一下:
Rb=n×B
不難看出,傳輸速率和頻帶使用率以及系統帶寬為正向關系,當頻帶使用率越高,傳輸速率越高;系統帶寬越高,傳輸速率也越高。這就說明,要想提高信道傳輸速率,就有提高頻帶使用率和系統帶寬兩種方法。
OK,确立了這兩種方法後,我們先放一放,來複習一下無線通信的一些基本概念,這樣才能對這兩種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我們所說的無線通信,就是利用無線電磁波進行通信,翻中學的實體課本,我們還能找到那張熟悉的圖:
上面這張圖是電磁波譜,它是按照電磁波的頻率順序進行排列而畫出來的。頻率,是電磁波的重要屬性。
中學實體老師曾經帶着我們研究的是可見光部分,而在無線通信領域,主要研究的是圖中綠色框線框起來的部分。
我們知道,無線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聲畫資訊變換為含有聲畫資訊的電信号,再把電信号“寄載”在比該信号頻率高得多的高頻振蕩信号上去,然後用發射天線以無線電波的形式向周圍傳播。
▼打個比方,整個無線電磁波的頻段就像一條“大路”,其中的高頻振蕩波(載波)就像運載工具。
▲圖檔來源:Wikipedia
前面說了,頻率是電磁波的重要特性,不同頻率的電磁波有不同的特性,也就意味着有不同的用途,是以我們在電磁波這條“大路”上進一步劃分車道,配置設定給不同的對象和用途。具體的劃分比較複雜,我們用下面這張表來展示:
以往的移動通信,主要走的是“中頻”到“超高頻”這段道路。在這段路上給各個國家營運商劃分使用的頻段,就是我們所說的頻譜劃分。例如4G lTE标準中我們國家劃分的主要是超高頻的一部分頻譜資源。并且有一個趨勢:從1G到2G、3G再到4G,劃分的電波頻率越來越高。這其實是為了滿足更高傳輸速率的需要。
剛才我們說到這條“大路”,其中的一個載波就像運載工具,而載波載着信号,經曆編碼、調制、發送、媒介傳輸、接收、解碼、譯碼的整個路徑,就是我們廣義所說的信道,就像是一輛汽車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行進軌迹,而信号,就是在信道中傳輸的。具體的傳輸方式,是以碼元(symbol)的形式傳輸。
好,這時我們回到前面說的頻帶使用率。什麼是頻帶?對于信道來講,就是允許傳送的信号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間的頻率範圍。提高頻帶使用率,簡單說就是讓信道中機關時間裡引入更多的碼元,進而提升速率。
但是這樣做也有不足。具體是怎麼回事呢?簡單說一下。信号的調制是通過操縱無線電波的幅度和相位來形成載波的不同狀态,當調制方式由簡單到多進制時,載波狀态數增加,就表示一個碼元代表的資訊量增加了。碼元增加,一個碼元代表的資訊量增加,但是載波的幅度不變,那麼每個碼元狀态之間的間距變小了,是以容易受到噪聲幹擾而令碼元偏離原本應該在的位置,造成解碼出錯,同時功耗也會增大。
▲由簡單調制到複雜調制的狀态圖
聽起來略複雜,沒關系,大家隻要知道其實頻帶使用率不是越高越好就行。是以,人們很自然地将目光轉向另一個更簡單粗暴的方法——提高頻譜系統帶寬。
但問題是目前常用的6GHz以下的頻段已經基本沒有更多的資源可利用了(到4G時代已經非常擁擠)。5G時代怎麼辦呢?這時候,人們想到了過去一直沒太關注的毫米波頻段。
毫米波就位于微波與遠紅外波相交疊的波長範圍,其實它也是兼有兩種波譜特點的。
于是,在3GPP 38.101協定的規定中,5G NR主要使用兩段頻率:FR1頻段和FR2頻段。FR1頻段的頻率範圍是450MHz——6GHz,又叫Sub 6GHz頻段;FR2頻段的頻率範圍是24.25GHz——52.6GHz,也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毫米波(mmWave)。
回到前面的那張表,可以看到,毫米波的波長在1mm-10mm之間,頻率則約為30GHz-300GHz。當然,3GPP規定中是從24.25GHz開始,根據
波長=光速/頻率
這個公式可知,它的波長是12.37毫米,也可以叫厘米波,其實這裡的定義并不是非常嚴格。
毫米波的最大特點是頻率很高,但是,在30-300GHz之間也不是所有頻段都可以随意使用的,因為有些頻段效能比較差,是以目前很難被使用。3GPP協定38.101-2 Table 5.2-1中,為5G NR FR2波段定義了3段頻率,分别是:
n257(26.5GHz~29.5GHz);
n258(24.25GHz~27.5GHz);
n260(37GHz~40GHz);
它們都使用TDD制式。美國FCC則建議5G NR使用24-25 GHz (24.25-24.45/24.75-25.25 GHz)、32GHz (31.8-33.4 GHz)、42 GHz (42-42.5 GHz)、48 GHz (47.2-50.2 GHz)、51 GHz (50.4-52.6GHz)、70 GHz (71-76 GHz)和80 GHz(81-86 GHz)這幾個頻段。例如Verizon和AT&T已經将目光瞄準了28 GHz和39 GHz頻譜的很大一部分,晶片巨頭高通在16年推出的第一款5G數據機骁龍X50也支援28GHz頻段的5G運作。
我們以28GHz和60GHz頻段為例,通信領域有一個原理,無線通信的最大信号帶寬大約是載波頻率的5%,是以兩者對應的頻譜帶寬分别為1GHz和2GHz,而4G-LTE頻段最高頻率的載波在2GHz上下,頻譜帶寬隻有100MHz,毫米波的帶寬相當于4G的10倍,這是一個有待開發的藍海。
這也就是未來5G信号傳輸速率會有極大提升的原因。
除了速率高,毫米波還有不少其他的好處。首先是,毫米波的波束很窄,相同天線尺寸要比微波更窄,是以具有良好的方向性,能分辨相距更近的小目标或更為清晰地觀察目标的細節。
關于這一點,這裡要展開一下,後面也會講到。
可能有同學會問,什麼是波束?
小編打個比方,在黑暗中打開手電筒,光線照射的區域就很像波束。因為在空間傳播過程中,無線信号的品質會出現衰減,但是它的能量傳播仍然是有方向的,這就形成了波束。就像手電筒有照射方向,光線會在這個方向的兩側逐漸分散,通信領域裡,開始下降固定功率的兩側形成的夾角,就是波束的寬度。
波束寬度和天線增益有關,所謂天線增益,簡單了解就是天線能将能量集中到一定方向的能力,就像手電筒能将燈泡光線多大程度聚集到一起的能力。一般天線增益越大,波束就越窄,這很好了解。
那天線增益和什麼有關呢?答案是波長。關于天線增益有一個公式:
G表示天線增益,Ae表示天線有效孔徑。從這個公式中能夠看出來,波長越短,天線增益越大,波束就越窄。毫米波的波長很短,也就造成了它的窄波特性。
這裡說到天線,順便說一下,根據通信原理,天線長度與波長成正比,比例大約是1/10~1/4,毫米波的波長在毫米級,對應的天線也就更短了,是以,在手機中使用毫米波技術,天線尺寸也可以更小。
當然,具體它們的關系還很複雜,小編隻是大緻梳理了一下關系,深入地就不友善繼續展開了。
毫米波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傳輸品質高。這主要是由于它的頻率非常高,是以毫米波通信基本上沒有什麼幹擾源,電磁頻譜極為幹淨,信道非常穩定可靠。
另外毫米波的安全性也比較高,因為毫米波在大氣中傳播受氧、水氣和降雨的吸收衰減很大,點對點的直通距離很短,超過距離信号就會很微弱,這增加了被竊聽和幹擾的難度。剛才說到毫米波波束窄,副瓣低,這也讓它很難被截獲。
毫米波可以極大提升無線通信傳輸速率,這已經足夠誘人,并且還有這些附帶的優勢,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年一直沒有被商用在手機通信領域中呢?這是因為,毫米波也有一些天然的缺陷,所謂硬币的兩面,同樣的特性,有優勢,也有不足,這些不足很多年來令人們對毫米波的商用“望洋興歎”。
毫米波最主要的不足,就是傳輸性能比較差,這展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這些頻譜傳得不太遠,比如在全向發射時,這些頻譜的能量發散比較快,容易衰弱,無法傳播到很遠;
第二是繞射能力差,容易被樓宇、人體等阻擋、反射和折射,這很容易了解,想一個極端的例子,可見光,可見光的波長比毫米波更短,頻率更高,它就很難穿過大部分物體;
第三是毫米波還受限于很多空間因素,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水分子對于這些頻譜的吸收程度很高,比如這些頻譜在下雨時、穿過樹葉、穿過人體時,它們衰弱非常快。
還有一個原因是,生産能工作于毫米波頻段的亞微米尺寸的內建電路元件在過去一直比較困難,需要比較大的金錢投入,這樣阻礙了它的商用。
二、毫米波雖難用,但也有辦法駕馭
毫米波具有上面這些缺陷,是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難以商用。不過随着通信技術的發展,目前行業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駕馭毫米波的方法。這裡主要有波束成形技術、大規模MIMO(Massive MIMO)天線技術等。
這一部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克服毫米波缺陷、并使其能夠應用于消費場景的技術。
首先是大規模天線技術。前面我們在講解毫米波波束寬度的時候說到毫米波波長很窄,其實,毫米波波長很短影響了天線增益,也間接影響接收功率。
上面這個公式是空間自由傳播模型(理想傳播模型)的接收天線功率計算公式,結合我們前面提到的天線增益計算公式,可以看到,當發射端的發射功率和天線增益固定時,接收端的接收功率與天線有效孔徑成正比關系,與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是以波長對天線孔徑尺寸的影響,也會間接影響到功率。相比較以往運用的厘米波甚至更長的波段,毫米波波長更短,信号衰減嚴重,導緻接收天線接收到的信号功率減少。而接收端的功率減少,顯然是不行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随意增加功率,因為國家對天線的功率有限制,減少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之間的距離也是不現實的,畢竟人拿着手機是在不斷運動狀态中的,是以,人們想到一個解決方法:增加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的數量。
大規模MIMO技術就是基于這種思路産生,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多進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根天線發送,多根天線接收。
其實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不是新技術,傳統的TDD網絡可以實作2天線、4天線甚至8天線的多進多出,而在5G的大規模MIMO理念下,理論上天線數量可以是成百上千個,考慮到成本等各種因素,現階段主要是64/128/256個。
大規模MIMO技術下,主要的優點自然是在單根天線功率很低的情況下依然能獲得很好的信号品質,因為有很多天線同時發力,在波束成型技術(接下來會講)的支援下令信号疊加增益,進而滿足系統的功率需要,同時也避免了使用大動态範圍功率放大器帶來的硬體成本。
另外一個重要優勢是增加了通信容量。大規模MIMO具備波束空間複用的特性,充分利用空間傳播中的多徑分量,在同一頻帶上使用多個資料信道(MIMO子信道)發射信号,進而使得容量随着天線數量的增加而線性增加。
大規模MIMO系統中,基站天線數增多,形成陣列,除了水準方向外,還可以在垂直方向上進行波束成形和波束導向,進而提升整個空間的覆寫,并且利用波束成型技術能夠把所傳輸的信号集中到空間的一個點上,讓基站能夠精确分辨每一個使用者,進而提高了空間分辨能力。
在大規模MIMO技術中,我們反複提到一個技術,就是波束成型,這項技術可以說是大規模MIMO的基礎技術。前面我們有講到,毫米波的波束很窄,而且在全向發射時,會出現高達幾十dB的信号衰減損耗,導緻傳播距離有限。
而波束成型技術,主要思路就是用一張“手”,将散開的波束集中起來,不擴散不浪費,形成定向發射,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調節各天線的相位使信号進行有效疊加,産生更強的信号增益來克服損耗,進而讓發射能量可以彙集到使用者所在位置。
如此一來,有了波束成型技術,指哪打哪豈不是美滋滋?
不不不,其實這樣也有缺點,就是它不像全向發射,一旦波束的指向偏離使用者,使用者反而接收不到高品質的無線信号。面對這種問題,除了大規模MIMO,還需要結合波束管理技術來解決。
波束管理技術具體實作方式很複雜,但簡單來說,就是在大規模MIMO的衆多波束中,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基站和目标使用者之間最佳的發射波束和接收波束,進而大大提高波束對準的精度。
在這裡舉個例子,高通去年推出的QTM052毫米波天線模組,就支援大規模MIMO和波束成型技術,在該模組中,高通利用多個天線形成相控天線陣列,天線之間的信号經過互相幹涉影響,能把信号能量集中在一個方向發射出去;同時它們不再使用全向發射,而是選擇定向發射,進而使得能量能夠傳輸得更遠,以提高覆寫。
在此基礎上高通還使用了波束導向技術和波束追蹤技術,能夠更智能地追蹤傳輸對象,控制波束的方向。
三、毫米波,應用場景比拟想象中更廣
說了這麼多毫米波的特性,以及将它商用的技術,其實最終目的就是兩個字——用它。
事實上,毫米波在未來的應用場景可能超出想象。首先,毫米波的特性決定了它可以主要被應用在大帶寬、高容量的場景,面向高頻段的eMBB場景,可用于人口密度大、網絡容量需求大的熱點區域。
首先,毫米波很适合在大型場館如音樂會、體育館等人口密集區域進行部署,可以帶來數千兆比特的速率以及低延遲時間和無限容量的體驗,以往在萬人體育場觀看演出時手機信号幾乎為零、上不了網的情況不會再有,可以為觀衆帶來獨有的個性化體驗。
這裡有一點小編需要補充的,就是毫米波的波長很小,是以天線也可以做得很小,這樣未來在5G毫米波部署時,在普通宏基站基礎上一定會有很多微基站(就是小基站)得到部署,在城區街頭、室内角落,你都有可能看到。
這樣,毫米波就可以更好地在室内場景部署應用,這是它的強項,采用1:1或部分共址,實作媲美WiFi的上行和下行鍊路覆寫,還可以利用更大的帶寬滿足實作數千兆比特中指突發速率的需求,總之就是讓你的上網體驗更優質。
另外,毫米波還可用于固定無線寬帶接入業務,滿足典型如4K、8K電視的傳輸需求,滿足市郊居民區的視訊需求,一個典型的場景是家裡購買一台CPE裝置部署無線網絡,然後即可通過電視聯網觀看高達8K的超高清視訊,當然,前提是你有足夠的流量。
未來,毫米波還可在汽車聯網領域有很重要的應用,它可為聯網汽車通信提供所需的更高資料傳輸速率與準确度,同時提高雷達作業的分辨率,實作更精準的駕駛安全輔助。
毫米波還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就是軍事。其實毫米波在軍事領域目前已經有應用,其豐富的頻率資源不僅是寬帶通信的重要手段,還提供了另一條抗幹擾、抗截獲的有效途徑。不過這一點距離我們普通消費者就比較遠了。
四、毫米波,已經在路上
說了這麼多,大家是不是對毫米波在未來的應用越來越期待?或者說,對即将到來的5G時代越來越期待?
其實不用着急,從今年開始,第一批5G手機将陸續上市。例如在安卓陣營,他們絕大部分将采用高通骁龍855+骁龍X50 5G數據機的方案,前面我們也說過,骁龍X50是首款支援28GHz毫米波頻段上資料連接配接的5G數據機晶片組,也就是說,在毫米波的應用上,高通已經早早給出了成熟可商用的解決方案。當然,正在今年的MWC2019期間,高通也釋出了第二代5G射頻前端解決方案,支援更纖薄、更高效的5G多模移動終端,其中包括新一代毫米波天線模組QTM525。
相信,随着5G商用部署程序的不斷推進,5G終端在未來的上市,毫米波,将切切實實服務于我們日常的用網需求,甚至,毫米波的超強性能催生新鮮的終端裝置,将為我們以往的生活娛樂和工作方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天,在基礎連接配接技術提供商、營運商以及終端廠商的合作努力下,正在一步一步地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