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滿清衰亡的先兆:乾隆時期曾四征緬甸而失敗一、前言二、緣起三、一戰四、二戰

像向來臉皮頗厚、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在晚年也老老實實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但此戰造成東南亞一大變局,暹羅是以而複國;緬甸也重新認識到中國的力量,由此建立了與中國綿延二百多年的睦鄰關系。

一、前言

進入正題前,先簡單說說緬甸古代曆史。緬甸古代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緬族、孟族、撣族(即傣族)三族相争的曆史。緬族建立的蒲甘王朝于1044年第一次統一緬甸。在元朝打擊下,1287年蒲甘王朝滅亡。其後,孟族在南部建立起白古王朝,定都仰光附近的白古;撣族在北部建立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開始長期的南北對峙局面。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十五世紀末,緬族在兩國之間崛起,建立東籲王朝,并先後滅掉兩國,于1555年第二次統一緬甸。東籲王朝統治并不穩固,在世仇暹羅打擊以及孟族反叛下,衰落下去了,1752年首都阿瓦被孟族人攻占,東籲王朝滅亡。1753年,緬族首領壅籍牙以木梳村長身份崛起,南征北伐,第三次實作了緬甸的統一,建立了壅籍牙王朝,也稱貢榜王朝。貢榜王朝就是本文主角之一。

中緬關系,自九世紀初骠國向唐朝進貢始,到南宋末,兩國間都是以間接的和平交流為主。十三世紀後半葉,蒙古征服大理,中國與緬甸真正成為領土接壤的鄰國,交往才密切起來。自元朝向緬甸多次用兵,将其納為藩屬國,直到十九世紀後半葉英滅緬甸,曆元、明、清三朝,中國與緬甸之間的關系,大略而言,算得上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系。但在東亞朝貢體系中,緬甸作為中國藩屬國,始終屬于比較疏離的那種,比不上與中國密切的北韓、越南、琉球、暹羅(今泰國)等國。而從緬甸角度看,緬甸長期為東南亞大國,國家統一、戰力強盛時,表現并不馴服,長期不向中國朝貢,甚至時不時因兩國之間的兩屬土司發生邊境沖突。元、明、清都發生過此類的邊境戰争。其中,十八世紀,清朝乾隆年間的中緬邊境戰争規模最大,戰争也最為慘烈。

乾隆時期的八旗軍

二、緣起

自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即明末始,緬甸東籲王朝已經不再向中國朝貢,雲南邊外如木邦、蠻莫、孟養、孟艮等土司也已經歸為緬屬。清代明後,除了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率數萬大軍深入緬境,脅迫緬甸交出南明永曆帝外,直到雍正七年(1730年),中緬都沒打過交道。1730年,因為清邁打算入貢中國,緬甸也聲稱打算入貢。清邁入貢被拒絕後,緬甸所謂入貢也了無音訊。中緬這種疏離狀況維持了一百多年,也就是說,清代中國對元明以來對緬甸的宗主權以及諸多邊外土司的管轄權,基本已經放棄,對緬甸局勢變化也毫不關心。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緬關系泛起了個小波瀾,岌岌可危的緬甸東籲王朝末代國王在中國邊民吳茂隆引誘下,派出使者向中國進貢,緬使在第二年十月後回國,但下一年東籲王朝覆滅。中緬關系重新恢複了原來死水一潭的狀态。這種狀況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即緬甸貢榜王朝建立以及清朝平定新疆後,發生了劇烈變化。尚武擴張的貢榜王朝建立後,很快就以兵威壓服中緬之間的諸多土司,而緬兵乃至緬屬土司甚至多次到中國内屬土司處征收貢賦。好大喜功的乾隆在平定新疆後,也開始逐漸改變原來雲南邊疆偏向綏靖的政策,不再容忍緬甸的犯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因為緬甸向中國内屬土司征收貢賦,正式引發了中緬邊境沖突。而雙方都沒料到,這場小規模沖突會引發雙方數以萬計的大軍展開長期的血腥鏖戰。

就是在這個時候,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工業時代。

三、一戰

中古至近代,緬甸與暹羅是東南亞一對誓不兩立的世仇,如吳越,如英法。貢榜王朝崛起不久就連續發動對暹羅的攻勢,1760年,緬王壅籍牙在圍攻暹羅大城時病亡。其長子孟洛繼位後,駐暹羅緬軍總司令發動叛亂,雖被鎮壓下去,但直到1763年孟駁繼兄登上王位後,緬甸才最終穩定下來。于是,緬甸繼續其暫時停頓的擴張勢頭,向北收服撣族土司,向東攻擊南掌(今寮國),向南攻擊暹羅,于1766年包圍大城,并于第二年3月攻陷大城,四百多年曆史的暹羅大城王朝滅亡。這是貢榜王朝武功最盛時期。但它在北方經營撣族土司的行動遇到清朝的反擊,雙方從邊境土司小沖突開始,沖突規模不斷更新,最終演變為精銳主力對撼的大場面。國内空虛的緬甸被迫隻留三千兵駐紮暹羅,全軍歸國抵禦中國進攻。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内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軍,重建暹羅。但清朝很長時間都不知道是它造成此中南半島一大變局,既削弱了緬甸,又挽救了暹羅,而是耿耿于懷在全盛時期無法打服“南荒小夷”。

緬甸在收複原緬屬各撣族土司後,以小部隊配合土司部隊向中國所屬土司(以下通稱内地土司)征收傳統的“花馬禮”(即貢賦錢糧,撣族土司在曆史上經常向中緬兩方都繳納貢賦),内地土司有些屈服,有些并不屈服,并向雲南當局請求支援。中緬最初沖突,發生在乾隆27年(1762年)。該年冬,緬屬木邦土司與少量緬軍共2000餘人侵入内地土司孟定、耿馬地帶,劫持孟定土司,焚燒耿馬土司衙署民居。當時中國在雲南武裝大略分為三類,綠營、土司所轄土練、邊境礦廠所轄廠練。耿馬土司率土練、廠練反擊追殺,在滾弄江畔擊敗緬人,先後斬殺二百餘人。耿馬土司為了息事甯人,最終還是通過木邦向緬甸繳交了傳統的“花馬禮”。當時的雲南當局雖然分兵沿滾弄江布防,但依然偏向綏靖,不想多事。第二年,邊境礦廠某廠長率人過江擒殺木邦緬兵,反倒被認為“殺良冒功”而處死。

但緬甸并沒有收斂的意思。耿馬、孟定處稍為平靜些,内地車裡土司(今西雙版納)地帶依然不平靜,自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緬屬孟艮土司與緬兵連年入界騷擾。特别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月,騷擾規模遽然更新,緬人進入車裡多處地方勒索錢糧、擄掠群眾。原因在于緬甸打算以主力部隊經清邁、萬象一帶南攻暹羅,車裡是其進軍線路側旁,收取錢糧和群眾為大軍後勤服務的需求急劇上升。新任雲貴總督劉藻一方面清楚邊情緊急,一方面也清楚乾隆對雲南邊事的不肯再綏靖,于是緊急調兵追剿,但除擒獲五人,毫無戰果。七月,緬人飽掠之後自動退走。但劉藻竟然以緬人聞風遁走、清軍大捷上奏。緬人不給劉藻面子,十月份,再次以數千人規模入侵車裡,占領車裡土司所在地橄榄壩,兵鋒深入至内地思茅,并發文中國,宣稱十三版納為緬甸領土。當地土練一觸即潰,劉藻先後調動九千綠營兵圍追堵截,緬軍遊動作戰,清軍雖然陸續收複橄榄壩多處地方,但基本都是緬軍自動放棄,清軍沒有什麼像樣的勝果。反倒是一路清兵(600人)在援救猛阿途中,陷入緬軍埋伏,被擊潰,死傷百餘人。乾隆大怒,将劉藻革職。點過翰林的劉藻向來以善揣上意而屢次升職,這次看到乾隆暴走,心理壓力巨大,自殺了事。

中緬第一次戰事,至此,草草了結。

郎世甯繪《乾隆大閱圖》

四、二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劉藻因為未能實作乾隆提出的“窮力追擒,搗其巢穴”的戰前目标,自殺身亡。沒幾天,乾隆器重的邊境大吏楊應琚(漢軍旗人,以大學士銜任雲貴總督)到達雲南。此時,清軍乘緬軍撤退之際,至四月先後出邊占領緬屬整欠、孟艮土司所在地,但緬軍一路堅壁清野,清軍并無多大收獲。清軍各留兵八百名并内附撣族土官駐守整欠、孟艮。

清朝雲南許多官員因為表面上的軍事順利,主戰熱情高漲,鼓動楊應琚繼續對緬作戰。雖然内部也有不少反對意見,認為緬甸聲勢頗大,不宜擅開邊釁。但楊應琚對緬甸局勢茫然無知,認為緬甸分為莽匪和木匪兩部分,内部分裂渙散,并不足畏。主戰派在楊應琚支援下,多方招撫緬屬土司,并且發檄文号稱“調兵五十萬,大炮千樽”大舉進軍,以威懾緬甸。六月時,乾隆還想着把整欠、孟艮駐兵撤回,不大想繼續用兵。因為楊應琚的堅持,猜測乾隆或者還臨時翻閱了《明史・雲南土司傳》,對緬甸蔑視之情油然而生,是以到了七月,乾隆态度變化,正式表态,緬甸在明朝時還是版圖之内,并非不可臣服之境,但要求楊應琚少花錢、少用兵就辦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