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是唐朝的開創者,然而他在曆史上的存在感卻不強。談起唐朝的皇帝人們往往會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那麼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君主為何在曆史上存在感如此之低呢?按照正史上的記載李淵當初起兵反隋是不情願的,《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唐太宗李世民才是首倡起兵反隋的人,李淵隻是起兵反隋的一個配角罷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古代曆史上的确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取得了貞觀之治的效果讓後世帝王望其項背。然而如果将唐朝建立的功勞都歸功于李世民這個是不公平的,唐高祖李淵才是促使唐朝建立的關鍵人物。李世民在李淵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應該說隻是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按照這個說法,李世民和劉文靜才是第一個謀劃起兵反隋的人。劉文靜是當時的晉陽令,李淵是太原留守兩人是上下級的關系。按照《舊唐書》的記載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晉陽令劉文靜和晉陽宮副監裴寂是迫使李淵起兵反隋的關鍵人物。劉文靜是替李世民規劃起兵的人,裴寂則是迫使李淵起兵的關鍵人物。
原來裴寂和李淵是私交,兩人的關系很好。李淵和裴寂之間的關系達到什麼程度呢?據《舊唐書裴寂傳》記載:“高祖留守太原,與寂有舊,時加親禮,每延之宴語,間以博奕,至于通宵連日,情忘厭倦。”李淵和裴寂在一起飲酒作樂能通宵連日還不覺得疲倦,可見裴寂和李淵的關系多麼親近。李世民正是看中了裴寂和李淵的特殊關系,才積極派人策反裴寂将其拉入他的反隋大計之中。
裴寂答應了李世民說服李淵起兵反隋,《舊唐書裴寂傳》記載:“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從寂飲,酒酣,寂白狀曰:''二郎密缵兵馬,欲舉義旗,正為寂以宮人奉公,恐事發及誅......若舉義兵,必得天位。衆情已協,公意如何?裴寂趁李淵酒醉時私自讓晉陽宮的宮女侍奉李淵。李淵酒醒之後一看和宮女發生了關系作了大逆不道之事恐被隋炀帝誅殺,于是在得知李世民、劉文靜和裴寂等人早已經策劃起兵反隋之後被迫說道:''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
按照《舊唐書》的記載,李淵完全是因為害怕做了大逆不道之罪被殺頭才不得已答應起兵反隋的,他的一句''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徹底地将起兵反隋的功勞歸結給了李世民。那麼李淵反隋真的是情非得已嗎?仔細分析一下曆史其實并沒有那麼簡單。
李淵要是沒有反隋之心,裴寂私自進獻宮女給李淵也不會将李淵“逼上梁山”。晉陽宮隻是隋炀帝修建的衆多行宮之一,每個行宮裡的宮女他不可能都認識。如果裴寂不告發李淵,隋炀帝怎麼會得知李淵強占晉陽宮女的事?而且李淵這次顯然是被裴寂所算計,如果他真沒反心完全可以将裴寂除掉以證清白。是以說“晉陽宮女”事件促成了李淵起兵反隋這個聽起來的确很勉強。
我們從曆史文獻裡的會發現,李淵在李世民等人之前便有了起兵反隋之心。隋炀帝在位期間征高句麗、修大運河勞民傷财導緻民怨沸騰,隋朝大将楊玄感在隋炀帝征讨高句麗期間趁機起兵謀反。隋朝國内叛亂四起大有改天換日之象,據《新唐書》記載,當時的鷹揚府司馬許世緒對李淵說道:''今攬五郡之兵,據四戰之沖,苟無奇計,禍不反踵。若收取英俊,為天下倡,帝王業也。''許世緒勸說李淵把握住時機起兵成就帝業,李淵聽後的反應是“公奇之,顧倚親密。”李淵将勸說他起兵的許世緒引為心腹,從這一點足以看出李淵當時便有了起兵争奪天下之心。《舊唐書劉文靜傳》又記載,“及高祖鎮太原,文靜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結托。”由此可見李淵在李世民等人勸說他反隋之前沒有起兵之心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李淵有充分的起兵理由,首先在此之前他已經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楊玄感的反叛加重了隋炀帝對大臣們的猜忌之心,《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時炀帝多所猜忌,人懷疑懼。會有诏征高祖詣行在所,遇疾未谒。時甥王氏在後宮,帝問曰:''汝舅何遲?''王氏以疾對,帝曰:''可得死否?''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迹焉。”李淵身居要職領兵在外更是深受隋炀帝的猜忌。李淵在隋炀帝的猜忌之下忐忑不安為了自保他走上起兵反隋之路是理所當然的。而且當時天下動蕩,李淵身居要地手握重兵。早在楊玄感謀反時李淵就有所動作,《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及楊玄感反,诏高祖馳驿鎮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高祖曆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傑,衆多款附。“可見隋炀帝猜忌李淵并不是随意的行為,李淵接納豪傑招攬義士的舉動正是他要起兵反隋的征兆。
那麼在隋朝末年豪傑并起之時,李淵為何遲遲不起兵呢?一方面,隋炀帝将太原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安排在李淵的身邊監視李淵,這讓李淵不能靈活地行動。另一方面,李淵的背後還有一個強大的敵人那就是突厥。李淵起兵如果入中原争奪天下突入一旦襲擊李淵的後方,那麼他将面臨腹背受敵的窘境。而且隋朝雖然動搖了國本但是還保留着一定的實力,李淵過早地起兵很容易成為隋炀帝主要打擊的目标。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