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台”,一首化蝶曲,千古梁祝戀。在中國,談到堅貞的愛情,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合墓而葬與蹁跹化蝶,早已成為不可複制的愛情傳奇。但是,梁祝的悲劇與其說是馬文才的逼婚所緻,倒不如說是他們自己毀掉了自己。
這段故事發生在東晉時期,紹興小子梁山伯去杭州求學,路上遇到女扮男裝的上虞少女祝英台。說起祝英台能夠上學,還是應該說說當時的社會風氣。南北朝時期,并不像我們一般認為的封建。相反,倒是相當開放,婦女地位也不像後來那樣卑微。如果沒有這樣的社會背景,祝英台是打死也不能外出求學的。盡管,她的女扮男裝的确沒讓任何人看出破綻,包括梁山伯在内。兩個年輕人半路相逢,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于是一個頭磕在地上,當時就成了把兄弟。這樣的結拜,在祝英台來說是一種好玩兒,而在梁山伯那裡,卻是貨真價實的生死兄弟。這樣的心态,使得他們在三年的朝夕相處中,梁山伯從未有過非分之想。相反,倒是祝英台火燒火燎,又是眼色又是暗示,幸虧那時候沒有同志一說,否則梁山伯大概都會懷疑這位兄弟的取向問題了。
梁山伯是很喜歡這位小“兄弟”的,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喜歡。三年之後的一天,祝英台接到父親病重的來信,打點行囊回歸家園的時候,梁山伯硬是送了十八裡。依依不舍,淚眼相送。盡管就在這個時候,祝英台暗示自己有一個小妹,和自己長相相似,願意嫁給梁山伯時。可憐單純的梁山伯還是沒有明白其中的意味,直到祝英台背影慢慢消失在風中的時候,他還以為這是小兄弟留給自己的一個玩笑。
梁山伯的無動于衷,讓祝英台誤以為自己的這份愛意更像是一廂多情。回到家後,正好趕上馬文才提親。祝英台想都不想就答應下來。在她看來,她和梁山伯的這段感情,或許隻是一場沒來得及做就驚醒的夢。不久之後,梁山伯無意中從朋友那裡知道祝英台的真實身份,震驚之後便陷入深深地懊悔。往事一幕幕流光回放,他終于醒悟到彼此的情真意切原來就是冥冥中的一見鐘情。帶着懊悔,梁山伯很快趕到祝英台的家,但是很可惜,他的意中人此時已是待嫁閨中的人了。痛心之下,梁山伯無言告辭。梁山伯的到來,再次驚擾起祝英台的内心那潭湖水。她痛悔自己的沖動和冒失,但她也知道想退回和馬家的親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她還算追出門外,向梁山伯吐露了自己真實的心情。她讓梁山伯一定要忍耐,争取謀到功名,兩個人再續前緣。
因為這份承諾,梁山伯由此開始頭懸梁錐刺骨的苦讀生涯,終于在兩年後謀到了夢想中的功名,同時被委派到如今的甯波做縣令。按說,此時的梁山伯已經有條件向祝家提親,或者先解除掉英台與馬文才的那樁婚事。但梁山伯考慮到自己剛剛上任,事業一無所成就先談婚姻大事,于情于理有點說不過去,于是就拖延了下來。再說那一邊,祝英台終于熬到心上人皇榜高中,每天望眼欲穿等着他來家裡提親。但左等右等,始終不見蹤影。馬家的人時不時過來催婚,父母也為她的終身大事着急,祝英台隻有以自己年齡還小,等兩年再說。父母拗不過她,馬文才又喜歡的要命,于是答應再等等。
但是,祝英台最終還算沒有等到梁山伯,直到等來他的死訊。原來,梁山伯上任之後,一心想當個好官,真心實意為民辦事。每有空閑,想起英台還在家裡苦等,憂心如焚,但面對在當時頗有實力的馬家,自己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退親,況且,搞不好還會毀掉自己的英名。就這樣,白天勞累,夜裡憂心,時間一長,便大病纏身,很快就含怨而去。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梁山伯以實際行動驗證了愛情這東西的确像刀可以殺人于無形。
傷心欲絕的祝英台,終于無奈地答應了馬家的婚事。但她有個條件,娶親路上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拜一番。馬文才倒是通情達理,大概他想一個死人不會對自己構成什麼威脅吧。結果,随着祝英台撕心裂肺地痛哭,霎那間狂風大作,地動山搖。随後梁山伯的墓就裂開一條縫隙,就在衆人的驚呼聲中,祝英台投身而入。風沙過後,陽光照耀下,墳墓上有兩隻蝴蝶纏繞盤旋,仿佛那對重獲新生的有情人翩翩起舞。馬文才一行,隻好歎着氣離開。沖動與猶豫,就這樣毀滅了一段原本美好的姻緣。那所謂的化蝶傳說,代表着的隻是後世遙祭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