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發生在諸葛亮「 ”一出祁山”失敗之後,相關人物分别為劉禅、諸葛亮和費祎。原文如下: 後主覽畢曰:「 ”勝負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侍中費祎奏曰:「 ”臣聞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法若不行,何以服人?丞相敗績,自行貶降,正其宜也。”後主從之,乃诏貶孔明為右将軍,行丞相事,照舊總督軍馬,就命費祎赍诏到漢中。孔明受诏貶降訖,祎恐孔明羞赧,乃賀曰:「 ”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縣,深以為喜。”孔明變色曰:「 ”是何言也!得而複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祎又曰:「 ”近聞丞相得姜維,天子甚喜。” 孔明怒曰:「 ”兵敗師還,不曾奪得寸土,此吾之大罪也。量得一姜維,于魏何損?”祎又曰:「 ”丞相現統雄師數十萬,可再伐魏乎?”孔明曰:「 ”昔大軍屯于祁山、箕谷之時,我兵多于賊兵,而不能破賊,反為賊所破:此病不在兵之多寡,在主将耳。今欲減兵省将,明罰思過,較變通之道于将來;如其不然,雖兵多何用?自今以後,諸人有遠慮于國者,但勤攻吾之阙,責吾之短,則事可定,賊可滅,功可翹足而待矣。”費祎諸将皆服其論。費祎自回成都。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馬谡在街亭之戰慘敗,諸葛亮不得不放棄第一次北伐,全軍退出漢中。此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谡,又上表後主劉禅,主動要求自貶三級。無奈之下,後主劉禅隻得答應。費祎唯恐過于指責,以占據西北四縣及收複姜維稱贊諸葛亮。但諸葛亮認為費祎此語是文過飾非。同時,諸葛亮又認為「 ”一出祁山”的失利證明勝負的關鍵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是将帥的能力。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 ”翹足而待”,意為很快就能實作。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中的「 ”大臣内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 小說中提到的諸葛亮上表自貶三級的故事情節,是曆史的真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 ”(諸葛亮)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钺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為右将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至于小說中提到的費祎故意奉承諸葛亮之語,則是小說作者的虛構,并非曆史的真實。按照《三國志•費祎傳》的介紹,費祎素以直言不諱著稱,又怎麼會如小說所描述的那樣去奉承諸葛亮呢?這顯然是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而忽略了費祎的形象所緻。 仔細閱讀上面摘錄的小說原文,還有一個小細節隻得注意。諸葛亮在與費祎的談話中有這樣一句話:「 ”量得一姜維,于魏何損?”不過,從小說的後續情節來看,諸葛亮的這番話顯然是口不對心。自從姜維歸順後,諸葛亮就對其進行重點培養,并使之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有不少人提出過這樣的一個疑問:姜維不過是曹魏西北地區的一員小吏,職務不高,為何諸葛亮會對他如此重視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對諸葛亮的北伐戰略說起。 自夷陵之戰失利後,諸葛亮的「 ”隆中對”戰略規劃徹底破産。想要光複漢室、統一全國,唯有北伐這一條出路。而在蜀漢帝國當中,并無對西北地區情況非常熟悉的人。是以,諸葛亮隻得将目光對準曹魏西北地區的當地人士。據《三國志•姜維傳》載,姜維盡管官職不高,但在西北地區卻有着很高的民望,姜氏也是西北地區的大姓,宗族勢力遍布西北。同時,姜維具有極高的軍事素養,是個可塑之才。故此,諸葛亮才對姜維另眼相看,對其進行重點培養,希望利用姜維在西北的人脈和自身的能力為北伐大業發揮作用。 不過,在諸葛亮一心一意培養姜維的同時,卻忽略了另外一個對西北地區情況更為熟悉的人物。這個人,便是馬超的堂弟馬岱。馬岱曾随叔父馬騰及堂兄馬超在西北地區縱橫數十年,不僅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同時還具有較強的軍事才能。諸葛亮為何不放着馬岱不用而重點培養新人馬岱呢?說起來原因也非常簡單。劉備對馬超并不放心,很快便将其雪藏,雖然授予馬超骠騎将軍、涼州牧的頭像,但并無實權。作為馬超的堂弟馬岱也受到堂兄馬超的牽連,不僅在劉備時期得不到重用,在諸葛亮時期也不過是蜀漢軍中的一員普通将領。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