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冬,梅贻琦42歲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自此連任清華大學校長達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聯合大學的8年。他上任後住在當時的法定校長住宅,按舊例,連衛生紙都是公家供給,由公務人員按時送到。他卻主動放棄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權”,自己付家裡勞工工資;自己付電話費;不要學校每月免費供應的兩噸煤;從不讓他的家裡人乘坐小轎車來辦私事,他的夫人也隻是在和他一起進城時才可以順便搭他的小轎車。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簡單,從不講究吃飯,處處精打細算。梅贻琦用一些廢紙頭起草的一些報告提綱、公函等,現在仍儲存在清華大學的檔案館裡,見證着他廉潔、持身以儉的工作作風。
在那個災難深重的年代,國統區的經濟日益凋敝,群眾生活極其貧困。作為教師階層的教授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他們中的許多人放棄了出國生活的舒适而甘于清貧,從教不辍,這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崇高精神氣節的展現。梅贻琦和西南聯合大學的許多教師一樣,抱定了“科教救國”的信念。他的弟弟梅贻寶後來回憶說:“抗日戰争期間,身為大學校長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的梅贻琦,經常吃白飯拌辣椒,有時吃上一頓菠菜豆腐湯,全家人就很滿意了。”在西南聯合大學還流傳着一段梅夫人自制米糕的佳話。西南聯大教授們的月薪在1938-1939年間還能維持一家人三個星期的生活,後來物價飙升就不能撐到下半個月了。于是,教授夫人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繡圍巾,有的做帽子,也有的做食品。梅夫人視力不好,就與人合作,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取名為“定勝糕”,隐含“一定勝利”之意。梅夫人每天挎着籃子步行45分鐘到“冠生園”寄賣,礙于梅贻琦校長的面子,賣糕時梅夫人遮遮掩掩,但還是被人知道了。于是,梅夫人挎籃賣“定勝糕”的事流傳得很遠。
梅贻琦一生兩袖清風沒有積蓄,病後住院費和死後的殡葬費都是校友們捐助的。據韓詠華回憶:在病床旁邊有一隻他從不離手的手提包,他去世後打開一看,竟是清華基金的曆年帳目,一筆一筆清清楚楚,在場人無不為之動容。他雖幾次出任當時教育部高層上司職務,又長期獨司數十萬美元的清華基金,卻能一生緊守原則,出淤泥而不染,逝世後沒有留下任何遺産。正像林公俠所說:“他在母校十幾年,雖然清華基金雄厚,竟不苟取分文,在污染成風的社會竟能高潔、清廉到這樣的地步,真是聖人的行為。隻這一點,已是可以為萬世師表。”
整理:zhl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