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潇燃,漢堡包店是他的“傑作”

  乍一看,他開的漢堡包店真是有點寒酸,隻是租用了隔壁網吧樓道旁的一小塊空地,行人一個大跨步就能躍過他的門面,是以很容易被人忽略。但走進一看,金燦燦的雞翅和漢堡,夾着新鮮的蔬菜,食欲的誘惑委實讓人難以抵擋。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家小店,他也就成了自主創業大學生的一員。與衆不同的是,他沒有像前幾年崛起的學生創業大軍那樣轟轟烈烈,也沒有風險投資和高科技含量,而是安靜地經營着他的“傑作”。

  小店開在水産大學旁,周圍還有居民消費群,旁邊的網吧裡也會不時冒出一兩個買主,是以,即使是暑假,生意還是不斷。

  到了開學,在高峰時段聘用四個夥計也忙不過來。周圍又沒有同類的競争者,加上便宜的租金,小店營運境況節節高升。看來陳潇然在選擇店面上絕對是下過一番功夫。

  别看如此一家小店,它可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陳潇然說:“我的經營管理方式和肯德基、麥當勞的一樣,是以開一家和開一百家都是一樣的管理,而且一個人就能應付。有的餐廳在經營前期總要有親戚代為收帳,而我就完全交給手下,因為每一筆帳的進出都清清楚楚,多收少收我都會知道。” 作為99級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在“算帳”上當然技高一籌。

  在創業之前,陳潇然還是想過求職的。

  還是大二時,他就開始關注招聘資訊,參加各類招聘會,但是幾圈下來,覺得很難過。招聘重文憑重證書,而證書又跟不上形勢,知識沒有用武之地。

  雖然1997年就業形勢一片光明,就業率高,但薪水不高,大學生一兩千元,碩士生三四千元,令人沮喪。自此,他就開始全心投入創業。

  道不同不相與謀,陳潇然大四搬出寝室,找了一名也有創業理想的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生合住。

  每天在一起談論創業,每天都要談六七個小時,平時大量閱讀創業類的雜志、書籍,記得當時《理财周刊》每期必看,還有《大敗局》《窮爸爸富爸爸》《麥肯錫方法》等都反複通讀、一有空就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找合夥人,找項目,找靈感。

  陳潇然最初想要開個網吧,經過前期長時間的準備,連投資上家都找好了,但是由于北京網吧火災事件影響了辦證,不得不放棄。看現在網吧不景氣的樣子,100萬的投資,他想想一身冷汗。

  後來參加國際特許經營招商會,對于确乏資金的大學生,隻能找尋小型的項目。經過多個調查和洽談,一番周折後,陳潇然想到了要從自己熟悉的環境做起,先做大學生市場。

  這年12月,正值南彙大學城二期商鋪招商,陳潇然趕去了解情況,在大學城住了幾天,觀察商鋪營運狀況。經過仔細的考察和對成本、赢利的反複核算,他發現南彙段偏僻,雙休日學生回家後不像市區的大學熱鬧,周邊也沒有居民消費區,再加上寒暑假,全年有半年處于淡季,是以赢利困難。

  忙碌了大半年,最後陳潇然才想到了開漢堡包店。回首當時不經意的靈光一現,像是達到了王國維蓦然回首的“第三境界”。然而,雖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但仍猶抱琵琶半遮面。想與做的差距之關鍵是尋找貨源。

  陳潇然馬不停蹄,到各家小型漢堡包店、肯德基、麥當勞等多方打聽,由于各家開展了積極的保密工作,是以一直找不到門道。他使出渾身解數,将各方消息東拼西湊,順藤摸瓜,經曆了一個月的周折,終于瓜熟蒂落。

  大學生創業如襁褓中的嬰兒,随時有被扼殺的危險,是以有人提出先就業熟悉環境再創業的說法,而陳潇然覺得創業要早,創業的過程是上班族無法學到的,一樣要有如此的經曆,還不如早跌倒早爬起,而且創業要有巨大的勇氣,随着年齡的增長,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縛與日俱增,會影響創業的決心。

  當然,大學生初涉商場,最好從小做起,找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行業做,找準切入點,這樣才更容易成功。

青蛙小牛鴨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