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午戰争120周年“世界第八”海軍的絕響_2000字

甲午戰争爆發後,日本海軍按原定作戰計劃,準備在黃海尋殲中國北洋海軍。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北部海域相遇,遂爆發了中國近代海軍建軍以來最大的一次海戰,給中日戰争爾後的程序帶來了重大影響。

1894年7月,中日兩國軍隊齊集北韓,戰争迫在眉睫。7月中旬,日本海軍主力艦艇在佐世保軍港集結,成立聯合艦隊(由常備艦隊和西海艦隊合編而成,伊東祐亨任司令官),下分本隊和第一、第二遊擊隊。7月23日,日本聯合艦隊從佐世保啟航。7月25日,日艦“吉野”、“浪速”、“秋津洲”于豐島海面襲擊中國運兵船和護航艦隻,獲得成功,使日本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

自此以後,聯合艦隊一直活動于北韓海域,一面掩護後續陸軍和軍械糧秣的海上運輸,一面聲援日軍的陸路作戰。8月5日,日本大學營指令聯合艦隊搜尋和擊破中國艦隊,伊東祐亨随即于8月7日率艦隊從隔音島出發,駛往黃海西部海面。 北洋艦隊方面受李鴻章避戰保船思想的牽制,自7月25日豐島海戰之後,隻敢在大同江口和威海衛軍港之間來回巡弋。

後來,日艦竄至旅順口、威海衛港外,威脅到沿海地區的安全,清政府于是在8月23日急令北洋艦隊應在威海、大連灣、煙台、旅順等處 “來往梭巡,嚴行扼守,不得遠離,勿令一船闌入”。此後,北洋艦隊再未遠巡,不出北洋一步,将制海權輕易讓給日本,使北洋艦隊日益陷入消極自保的被動局面。

9月上旬,清政府鑒于平壤之戰即将爆發,準備增派援兵。為了争取時間,決定将駐防大連一帶的總兵劉盛休所部銘軍8營4000人由海道運至中朝邊界大東溝登陸,再輾轉前線。9月15日,北洋艦隊主力抵達大連灣,擔任船隊的護航任務。

9月16日淩晨,丁汝昌率“定遠”、“鎮遠”、“濟遠”、“緻遠”、“靖遠”、“經遠”、“來遠”、 “平遠”、“超勇”、“揚威”、“廣甲”、“廣丙”、“鎮南”、“鎮中”14艦及 “福龍”、“左隊一”、“右隊二”、“右隊三”4艘魚雷艇從大連出發,護送銘軍,當日午後抵大東溝。晚上,銘軍上岸,到達目的地。 不過,此時,平壤已經失陷,銘軍無法起到應援的作用。 日本聯合艦隊得知中國海軍将護送陸軍赴朝的消息後,伊東祐亨判斷北洋艦隊有可能在鴨綠江口一帶,于是率軍艦12艘于16日下午出發,向黃海北部的海洋島航進,17日晨抵達該島附近。

日本這12艘軍艦是:“松島”、“嚴島”、“橋立”、“扶桑”、 “千代田”、“比睿”、“赤城”、“西京丸”、“吉野”、“高千穗”、“秋津洲”、 “浪速”。 9月17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北洋艦隊正準備起錨回航旅順,發現日本艦隊自西南駛來,丁汝昌即指令艦隊啟錨迎戰。日本艦隊随後也發現了北洋艦隊。

北洋艦隊開始成 “并列縱陣”(“定遠”、“鎮遠”兩艦居前),以每小時五海裡的速度向西南方向航進。日本則以第一遊擊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4艘速率最高的巡洋艦為先鋒,伊東祐亨自乘旗艦“松島”,率領本隊“千代田”、“嚴島”、“橋立”、“比睿”、“扶桑”跟進,12時許,又将“西京丸”、“赤城”移至本隊左側。丁汝昌見日艦成“單行魚貫陣”撲來,決定采取主艦居中的“夾縫雁行陣”(交錯配置的雙橫隊)應戰。 但由于旗艦“定遠”艦速度過快,“濟遠”、“廣甲”等艦未能及時跟上,陣形是以成為半月形而類似“後翼梯陣”。

12時50分,雙方在大鹿島(大洋河口外)西南3海裡處開始交火。“定遠”首先發主炮攻擊,其餘各艦相繼開炮,但均未擊中目标。戰鬥開始不久,“定遠”發炮震塌飛橋,丁汝昌摔傷,信旗被毀,各艦失去指揮。日第一遊擊隊4艦陸續以其右舷速射炮猛轟“揚威”、“超勇”,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撲滅。13時30分左右,“超勇”沉沒。 當日本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攻擊。

日艦 “比睿”、“赤城”被北洋艦隊截擊。 “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比睿”、“赤城”。“赤城”艦長坂元八郎太當場斃命。“西京丸”也受重傷。 但是,日本艦隊利用其航速快、便于機動的優點,第一遊擊隊和本隊互相配合,至 14時15分左右,本隊已繞至北洋艦隊背後,與第一遊擊隊形成夾擊之勢。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在混戰中,“緻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伊東祐亨令第一遊擊隊救援“赤城”、“比睿”。“吉野”沖在最前面,正遇上“緻遠”。管帶鄧世昌見 “吉野”十分猖狂,毅然下令開足馬力,準備用沖角撞擊“吉野”,以求與敵同歸于盡,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鄧世昌等250名官兵壯烈犧牲。

“經遠”繼續迎戰“吉野”,也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陣亡,随後艦也被擊沉,250餘名官兵殉難。 “緻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方伯謙是否臨陣脫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退出戰鬥,避至大鹿島附近緊急修補損壞的機器。 在“緻遠”、“經遠”等艦同第一遊擊隊激戰的同時,“定遠”、“鎮遠”兩艦正頑強抵抗着日艦本隊的圍攻,雖中彈甚多,幾次起火,全體官兵仍然堅持奮戰,重創敵旗艦“松島”,打死打傷炮台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100多人。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

“靖遠”幫帶大副劉冠雄見 “定遠”号旗桅杆斷裂,不能升旗指揮,建議管帶葉祖珪代懸信旗集隊,指揮各艦繞擊日艦。這時,日旗艦“松島”已經癱瘓,“吉野”也喪失了戰鬥力,其餘日艦也都傷亡慘重,不能再戰,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伊東祐亨便于17時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戰場。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也收隊傳回旅順。曆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到此結束。 黃海海戰曆時5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

海戰的結果是北洋艦隊損失“緻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 (“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 “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北洋艦隊的損失大于日方。黃海海戰以後,由于北洋艦隊嗣後不敢再戰,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黃海制海權,對後來中日戰争的程序産生了重大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是失利了。失利的原因一是北洋艦隊指揮失誤,排出的陣形不利于進攻,發揮不了己方艦隊在艦艇數量、大口徑火炮和防護能力等方面的優勢,開戰不久即失去統一指揮,始終處在被動地位;二是“濟遠”率先逃跑,影響了鬥志;三是彈藥不充足。日方則充分利用其航速、中小口徑速射火炮方面的優勢,運用靈活的戰術,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但是,中國廣大愛國官兵是英勇頑強的。他們在慘烈的戰鬥中,奮不顧身,臨危不懼,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慨。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後人永遠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