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古代打仗放箭就死傷一片,弓箭真能産生這麼大威力嗎?

“鐵木真忽然揮動長鞭,又在空中拍拍數響,蒙古兵喊聲頓息,分成兩翼。鐵木真和劄木合各領一翼,風馳電掣的往兩側高地上搶去。兩人伏鞍奔跑,大聲發施号令。蒙古兵一隊一隊的散開,片刻之間,已将四周高地盡數占住,居高臨下,羽箭扣在弓上,箭頭瞄準了敵人,卻不發射。乃蠻兵的統帥見形勢不利,帶領人馬往高地上搶來。蒙古兵豎起了軟牆。那是數層羊毛厚氈所制,用以擋箭。弓箭手在氈後發箭射敵,附近高地上的蒙古兵又發箭支援,攻敵側翼。乃蠻兵東西馳突,登時潰亂。”

這是《射雕英雄傳》的節選部分,說的是鐵木真率領士兵與蠻族交戰的場景,這裡面描述的是弓箭的作用。我們都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弓刀槍劍戟都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兩軍交戰時弓箭會起大作用,那麼弓箭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呢?能射穿盔甲嗎?

先來了解一下我國的冶煉曆史。在春秋末期之前,我國都屬于青銅時期,青銅是貴族人才能擁有的,直到戰國時期才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可以說正是鐵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用鐵做的兵器改變了戰争屬性,戰國全是兼并戰,用鐵做的農具改變了生産模式,是以鐵一項很好的發明。

但是,戰國時期的鐵還是很少,到南北朝的時候出現灌鋼法,冶煉出的鋼硬度高,性能好,從北宋開始用煤煉鐵開始,宋代的鐵産量相當于18世紀整個歐洲的冶鐵量。

古代打仗遠端武器隻有弓箭這種,研發而出的弩箭也算是衍生品。古代士兵穿戴的盔甲一般都有3、40斤左右,還是相當厚重的,是以一般弓箭還無法射穿。但當時這樣的盔甲制作工序也很麻煩,物資也不足,并不能保證人手一套。

在南宋時期,金人發明了鐵浮屠,基本無人能敵,其實鐵浮屠就是重騎兵那種,人和馬都披重型盔甲。這支部隊為金國打敗遼國滅了北宋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集整個金國之力,也就打造了一萬五千名拐子馬,五千名鐵浮屠。

是以從物資而言,戰争中絕大部分士兵并沒有盔甲,在大規模作戰中有弓箭的一方隻需要完成地毯式的覆寫就算完成目标,對方肯定損傷頗高,且前面也說,要使防禦力高,盔甲就會過重,使得士兵們行動不便,減輕重量就成為必然,但減輕重量意味着防禦力也降低,士兵們身上的盔甲就很容易就被射穿的。是以古時候盔甲隻能用來減緩箭的勢頭,不讓它刺得更深,并不能完全阻擋利箭。

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基本上假的,除非全身穿上幾十斤重厚厚的盔甲,普通弓箭才射不穿。但是穿這麼重的盔甲,除非是《權力的遊戲》裡的巨人,否則背也背不動啊。當然,“金絲軟甲”也是有的,刀槍不入,但哪一件不是傳世寶藏,就是富商大俠也未必能有,何況是士兵。

對于弓箭手來說,可以采用兩種射法,第一種就是直射,直射要建立在近距離的基礎上,這樣才可能給敵人造成傷害。還有一種就是抛射了,顧名思義就是向天上射去,然後讓箭落下,但是這種辦法必須保證敵人在射程距離。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兵臨赤壁。諸葛亮向周瑜立軍令狀借箭十萬。那諸葛亮要“借”,還得曹操想借不是?弓箭在古代是稀缺之物,如若無用,怎能如此浪費。打仗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比拼,沒用的話誰能這麼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