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張廷玉居然向乾隆皇帝要求:你給我寫個“保證書”,保證我能配享太廟。張廷玉這個先拼爹,後努力、再成功的保和殿大學士(内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太愛他的這個配享太廟的資格了,可能也是為了給漢族官僚争一口氣。憑什麼幹的活都差不多,卻偏偏隻有滿洲人死了後才能陪着愛新覺羅家的祖宗們睡覺。以至于看透了世間繁華、官場沉浮,受寵近50年、滿朝門生故吏的三朝老臣,沒有過了這個坎兒。
抱着一個拉硬的心,幹了一件拉硬的事,老糊塗不老糊塗的有或沒有不知道,隻是他面對的乾隆皇帝一直有着這樣一顆心。在乾隆眼裡,不管是滿人、蒙人,還是漢人,都是他的“奴才”。據說他曾要求過:不要總是滿人自稱“奴才”,漢人也得這麼自稱。雖然在一片漢臣的堅持下憤然作罷,但這種情懷是根深蒂固的。
有清一代能夠配享太廟的一共26個人,23個是滿洲族人,2個是蒙古族人,1個漢族人,除了愛新覺羅家裡的和張廷玉,其餘全部憑着的是戰功,“鐵帽子王”也有沒進去的。還有一點,張廷玉得到配享太廟的資格時,喀爾喀蒙古的超勇襄親王策淩還活着呢,他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病逝後配享的太廟。另外一位科爾沁蒙古的晚清名将博多勒噶台忠親王僧格林沁還沒誕生呢。
是以可以想想,張廷玉這位清朝最受寵的漢族大臣,也是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在那時該有多着急了吧。
可是對于他要求乾隆皇帝寫“保證書”這個事,在皇帝來看是絕對不能夠允許的,何況是年輕氣盛的乾隆皇帝。榮譽這個東西,皇上高興可以随便給你,但是你不能要。這是威脅,更是大忌。也正是因為張廷玉向乾隆皇帝要了這個“保證書”,導緻了乾隆皇帝在他活着的時候取消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張廷玉死後,乾隆皇帝為了彰顯大清王朝的以孝治天下,恢複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畢竟張廷玉的配享太廟是雍正皇帝給的,可張廷玉已經死了,這種馬後炮的恩典他不知道。
張廷玉有一個拼爹的開始。古代王朝不拼爹的很少,除了開國的,有一個好爹确實很重要。張廷玉他爹張英,官拜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還曾是太子胤礽和四阿哥胤禛的老師。張廷玉在《澄懷主人自訂年譜》中記述了他的拼爹:一是他學問優長,“氣度端凝、應對明晰”,有才幹。二是他為胤禛恩師張英之子。雖然這個先後順序有問題,但也說明了張廷玉的另一個特點,才華,才華之外肯定得努力。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張廷玉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張廷玉走了個捷徑,學習滿文,而且學得很徹底,可謂:刻苦勤奮,廢寝忘食。排除他爹對他的影響,他之是以能夠很快地被任命為南書房行走和他學習滿文是密不可分的,這是積極靠攏滿洲權貴的有效途徑。是以張廷玉33歲時,便不光可以在南書房溜達,還可以佩戴數珠和身着四品官服。另外,康熙皇帝外出時,還經常把張廷玉帶在身邊,這樣,張廷玉到了45歲時,已然成為了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張廷玉的嶄露頭角是在康熙朝後期,張廷玉的深受重用則是在雍正朝伊始。康熙皇帝駕崩,雍正皇帝登基。那時,雍正皇帝必須為康熙皇帝守靈,他不是跪着就是坐着。但凡遇到什麼事情,雍正皇帝隻能口述。這時,張廷玉的絕活便施展了出來,不管雍正皇帝說什麼,他都能夠在雍正皇帝說完之後,把稿子漂漂亮亮地呈現在雍正眼前。
這個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他得具備幾個條件,第一,文字功底,第二,才思靈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得惺惺相惜。正是雍正皇帝和張廷玉的這種惺惺相惜,使得張廷玉在雍正一朝飛黃騰達、位極人臣。
雍正皇帝和張廷玉惺惺相惜之下,張廷玉的政績就會無限地被雍正皇帝誇大。對于張廷玉的主要貢獻,奏章制度和軍機制度(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變化,對清朝中後期的政治産生了十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雍正皇帝的贊美那是從無吝啬,甚至肉麻。肉麻是雍正皇帝的一大特點,他能麻到人的骨髓裡。比如他稱年羹堯為“恩人”。對于張廷玉呢?雍正皇帝說:汝之功勳在疆場汗馬之上。還有張廷玉患病時,雍正皇帝和身邊的人說:我這幾天胳膊好疼啊!你們知道為甚嗎?為甚?張廷玉患病了,他是朕的肱股之臣,他患了病,朕的胳膊怎能不疼呢!
張廷玉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非常的勤奮,但凡有重大事情的時候,他往往能夠幾個月不回家,一直在軍機處裡。雍正皇帝對張廷玉的奏折批複過這樣一段話:朕即位十一年來,在廷近内大臣,一日不曾相離者,惟卿一人,義固君臣,情同契友!
雍正王朝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非常的重用漢人。給他打仗的那些将領,比較出名的年羹堯、嶽鐘琪是漢人。給他治理國家的張廷玉,田文鏡,李衛也是漢人。這和雍正皇帝要調節滿漢沖突多多少少有點關系,但雍正皇帝不信任滿人這才是最根本的,畢竟他不是人家推舉上來的。從雍正皇帝登基開始,就不停地對他的那些親兄弟們下狠手來看,他是多麼的不信任滿人。對于他非常信任的唯一一個兄弟怡親王胤祥,除了胤祥真的非常地能幹之外,做做樣子的行為總是有的:不要說朕對兄弟們不好,咱對胤祥多好呀。
總之,張廷玉在雍正一朝那是能夠翻雲覆雨的人物。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臨終前命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并遺诏他日以張廷玉、鄂爾泰配享太廟。
張廷玉自己有一套處事哲學: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他是《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的纂修官,《省方盛典》、《聖祖實錄》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玉牒》的總裁官。看了這麼多書,又編了這麼多書,他對于世間繁華、官場沉浮,那是看得透透的,可最後還是栽到了死後名分的上面,即無尚榮耀的配享太廟。
乾隆皇帝登基後,清王朝有兩大政治勢力,一個是鄂爾泰為首的滿族利益集團,一個是張廷玉為首的漢人利益集團,這兩個集團互相傾軋,互不退讓,時不時地給對方下個絆子,以至于鄂爾泰和張廷玉沒有心思的時候,底下人也會時常的能夠惹出些事兒來。比如一向謹言慎行的張廷玉,見着鄂爾泰也會忍不住地損兩句,隻是損歸損,勢同水火沒達到。
鄂爾泰這個人命挺好,沒等乾隆皇帝想要他命的時候就死了,是以他早于張廷玉進了太廟。而張廷玉卻因為活得長,反而命不好。死之前就讓乾隆皇帝給他收拾了,先是削去了他伯爵的爵位(清朝本無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後又取消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乾隆皇帝和他爹雍正不一樣,雍正是重漢抑滿,乾隆是重滿抑漢,這也不是乾隆的初衷,他隻是在調節天平,一面重了,另一面就得加磅。也可以說,鄂爾泰死了,張廷玉好日子也不長了。
最開始向張廷玉開炮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劉墉他爹劉統勳。
乾隆六年(1741年),左都禦史、清朝四大書法家劉統勳向皇帝上奏,彈劾大學士張廷玉,稱:“大學士張廷玉曆經三朝重用,權勢過重,現在缙紳望族裡,張、姚兩姓占據一半,他們互相通婚,為官舉薦時互相包庇,請三年内停止所有張氏子弟的升遷。
雖然乾隆皇帝在劉統勳的彈劾下沒有收拾張廷玉,但乾隆把劉統勳的奏折發下去讓臣子們閱覽。這和崇祯皇帝收拾魏忠賢是一個道理,釋放信号,你們繼續。張廷玉是《明史》的總編輯,他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是以張廷玉向乾隆皇帝請辭告老還鄉。
第一次請求,乾隆假模假樣的不準,第二次請求,乾隆準許。隻是在這第二次請求中,張廷玉向乾隆要了那個催命的“保證書”。張廷玉上奏:“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谕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而且外面也有類似的議論。”他免冠叩首,請求乾隆出一個憑證。乾隆雖然非常不爽,但是還是忍下了,給他寫了一首詩,意思是你放心吧!給你!
可是接下來,張廷玉辦了一件怎麼看都是老糊塗的事兒,也是學他爹,因為他爹當年就是趁着告老還鄉的時候,把張廷玉借機推了上去。對于乾隆皇帝給予的“保證書”,張廷玉沒有自己去謝恩,而是派了他的兒子張若澄,這回乾隆皇帝可真有點忍不住了,下令:讓這老小子親自來!接下來令乾隆怒火迸發的事馬上來了。當時,軍機處的谕旨還未下發,張廷玉便屁颠屁颠地來謝恩了。這回乾隆怒火迸發,查!誰洩露的消息!一查,汪由敦幹的。于是開會,結果,嚴懲汪由敦并削去了張廷玉的伯爵爵位,但仍保留其配享太廟的資格。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去世不久,張廷玉添亂再次請求歸鄉,乾隆喪子之痛拿他出氣。給了他近乎罵娘的評價:張廷玉之罪,不在于不親自謝恩,而在于請朕承諾,之是以讓朕承諾,乃是不信朕。朕待群臣,事事推心置腹,而伊轉不能信,忍為要挾之求,觀其如此居心,其有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耶。于是乾隆取消了張廷玉的配享太廟,但沒有治罪,命趕快走人。
回到家的張廷玉,并沒有無官一身輕。後因為他的女婿卷入了呂留良案,又在四川學政任上有枉法行為。因為這件事,張廷玉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差點被抄了家,雖從輕改為了罰金,但責令盡繳為官50年來所得的所有禦賜物件。
可是底下人在辦事的時候,和抄家也沒什麼兩樣。當然,乾隆皇帝對于這種給他出氣的行為,不會替張家再做什麼主了,抄了也就抄了。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張廷玉病逝,享年八十四歲。乾隆最終仍遵雍正遺诏,命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