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台肝移植手術背後的溫情故事

新華社蘭州1月20日電 題:一台肝移植手術背後的溫情故事

新華社記者梁軍、任延昕、馬莎

躺在病床上,25歲的村民方磊(化名)如夢方醒。随着身體慢慢恢複,他被眼前的現實說服了:身為肝硬化晚期患者,來到城市僅僅入院一周,他就成功接受了器官移植,重獲新生。

“捐獻器官不僅能救人,我的孩子也能以另一種方式活着”

手術室外,25歲的巧巧(化名)從傍晚站到淩晨,等候着手術台上的丈夫方磊。她緊攥手機,螢幕上是兩個年幼孩子的合影。1月1日,方磊突發吐血住院,肝硬化已發展到終末期,生命垂危。唯一的根治辦法是換肝。

巧巧和方磊來自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禾馱鄉山溝村。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巧巧想盡一切辦法。她說,隻要人活着,家就在,一切都可以重來。

對很多需要移植的患者來說,合适的肝源需要苦苦等待。聽說比對器官就像中彩票,巧巧心裡沒了指望。夜深人靜時,輾轉難眠的方磊,會聽到妻子偷偷抽泣。直到1月6日,他們突然接到醫院通知:肝源比對成功,當天就能手術。

方磊的肝源來自年僅11歲的小女孩萍萍。不久前,萍萍因為車禍不幸離世。

一台肝移植手術背後的溫情故事

醫護人員在莊嚴肅穆的告别儀式上,向萍萍遺體鞠躬緻敬。(蘭大二院供圖)

“我的孩子能救多少人?”當萍萍的父母得知捐獻器官可以讓其他人獲得新生,他們作出決定:無償捐獻孩子的兩枚眼角膜,一個肝髒及兩個腎髒。“我們作出這樣的決定,内心經曆了痛苦的掙紮。但我們想,捐獻器官不僅能救人,我的孩子也能以另一種方式活着。”萍萍父親的話句句揪心。

“我要好好活着,為了自己,也為另一個生命”

器官移植是治療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醫療手段。而器官捐獻則成為陽光下的生命接力。

方磊的肝源比對是第一關,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焦作義說,孩子與成人在肝髒體積、肝動脈長度上存在差異,萍萍與方磊的膽管均存在少見的解剖學變異,難以用正常方式重建膽道。

手術還是放棄?“面對這樣的高風險手術,任何醫生都有理由放棄;但是放棄的話,方磊不僅會錯過肝源,而且很可能再等不到了。”焦作義說,方磊這家人剛脫貧,兩個孩子尚是年幼,這或許是他一家人最後的機會。

6日晚,手術室内的儀器,伴随主刀醫生們的忙碌身影,不時發出滴答聲,仿佛是生命的回響。由于難度大,當天手術足足做了4個小時,醫生們從深夜奮戰到清晨,最終成功完成手術。

一台肝移植手術背後的溫情故事

護理人員在方磊床旁精心照料。新華社記者馬莎 攝

得知方磊家剛脫貧,手術後,醫院主動幫助方磊聯系紅十字會和公益組織,為他籌措手術費用。記者18日見到方磊時,他已經能下地活動,各項生命名額基本恢複正常。“等出院後,我要好好活着,為了自己,也為另一個生命。”他說。

“讓每一份愛心得到回報,讓生命接力一直延續”

在蘭州市七裡河區沈家嶺福壽人文園裡,立着一座甘肅省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上面镌刻着上百名器官捐獻者的姓名。

“他們中,有的是出生僅僅幾個月的孩子,有的正處在人生的花季,有的年富力強,有的年已古稀。”焦作義說,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也志願登記為器官捐獻志願者,讓大愛一直延續。

一台肝移植手術背後的溫情故事

醫護人員在甘肅省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前敬獻鮮花。(蘭大二院供圖)

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資料,截至1月15日,大陸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人數已超過437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8萬餘例,捐獻器官11.3萬餘個。

近年來,大陸器官移植技術和品質也逐漸提升。憑借劈離式肝移植技術,蘭大二院不僅實作了一肝多用,而且術後通過快速康複治療理念,患者可以盡快康複,該院所有良性肝病肝移植患者均健康生存。

焦作義介紹,大陸人體器官配置設定與共享計算機系統,能在幾秒鐘内自動比對出最符合器官移植條件的患者名單,極大縮短了器官捐獻到器官移植中所耗費的配置設定時間,確定了器官捐獻與移植的公平、公正、公開。

和許多投身到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中的人一樣,焦作義懷有同樣的願景:提高器官捐獻數量和移植水準,讓每一份愛心都能得到回報,讓每一位等待救命的患者都能獲得新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