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堯佐傳文言文

1. 宋史·陳堯佐傳的翻譯

陳堯佐字希元,其先輩為河朔人。高祖陳翔,為蜀州新井縣令,因而安家在那裡,于是為阆州阆中人。

陳堯佐進士及第,曆任魏縣、中牟縣尉,撰《海喻》一篇,人們對他的志向表示驚奇。以試秘書省校書郎的身份知朝邑縣,恰逢其兄陳堯叟出使陝西,揭發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他,以事誣陷堯佐,降為朝邑縣主簿。移任下圭阝縣主簿,升任秘書郎、真源知縣,任開封府司錄參軍事,升開封府推官。因言事忤逆谕旨,降為潮州通判。修建孔子廟,造作韓吏部祠,以諷勸潮州人民。百姓張氏子與其母親在江中洗澡,鳄魚尾随而吃掉其子,母親不能救助。堯佐聽說後為之傷心,指令二吏劃小船拿着網前去捕捉。鳄魚最為兇暴,不能網到,到這時,鳄魚順服被網住,堯佐寫文章把鳄魚示衆街市而烹之,人們都感到驚異。

召堯佐回朝廷,任直史館、知壽州。當年大饑荒,堯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饑餓的人吃,吏人都獻出大米,赈濟幾萬人。移任廬州,因父親患病請求辭官回家,提點開封府界事,後來為兩浙轉運副使。錢塘江用竹籠裝石為堤,堤第二年就毀壞。堯佐請求放進柴薪裝滿泥土才堅固耐久,丁謂不以為是,堯佐移任京西轉運使,後終于按堯佐的建議實行。移任河東路轉運使,以河東土地貧瘠百姓貧困,依靠石炭為生,奏請朝廷免除稅收。又減少澤州大廣冶鐵課稅幾十萬。移任河北,母親年老請求就近侍養,召他糾察在京刑獄,為禦試編排官,因安排等次失誤被降官,監鄂州茶場。

天禧年中,黃河決口,起用滑州知州,制造木籠以減除水怒,又修築長堤,人們稱作“陳公堤”。開始營造永定陵,又移任京西轉運使,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移任度支副使,同修《真宗實錄》。沒有應試中書,特地提升為知制诰兼史館修撰、知通進銀台司。進升樞密直學士、知河南府,移任并州。每次汾水暴漲,并州百姓往往憂慮,堯佐替他們修築堤防,栽植柳樹幾萬株,修造柳溪,百姓賴其利。

召他同修《三朝史》,代理弟弟陳堯咨同知開封府,累遷右谏議大夫,為翰林學士,于是授官樞密副使。祥符知縣陳诂治理嚴厲苛刻,官吏打算加罪陳诂,就使縣為之一空逃去,太後果然憤怒;但陳诂與呂夷簡連親,執政大臣以嫌不敢争辯。事情傳送至樞密院,堯佐一個人說:“懲處陳诂則奸吏得計,以後誰敢再限制胥吏呢?”陳诂是以得以免罪。堯佐以給事中的身份參予朝廷政事,升任尚書吏部侍郎。

太後去世,執政大臣多被免除職務,堯佐以戶部侍郎的身份知永興軍。經過鄭州,被郡人王文吉以反叛事告發,傳送禦史中丞範諷彈劾處理,而事情才辨明。改任廬州知州,移任同州,又移任永興軍。開始,太後派宦官在京兆城中起造佛塔,前任長官姜遵把古碑古碣全部毀掉充作磚瓦用,堯佐奏說:“唐代賢臣墓碑,現在已損失十分之七八了。子孫深深地镌刻大字,是想傳之千載,一旦與瓦礫等同,實在是可惜。那些沒有被毀壞的,希望敕令州縣完整保護。”移任鄭州。恰逢修造章惠太子園陵,鄭州陳設之物很嚴格,賜書褒谕。不久授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因災異幾次出現,罷為淮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鄭州。以太子太師的身份退休,去世後,贈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堯佐從小愛好學習,父親教授衆子經書,其兄長沒有完成學業,堯佐偷聽已成誦。開始肄業錦屏山,後師從種放于終南山,等到顯貴,讀書沒有中斷。善于古隸八分,寫一丈見方的字,筆力端正遒勁,年老還是不衰。尤其工于詩。性情勤儉節約,看見動物必定告誡左右侍人不要殺害。器物衣服壞了,随時就縫補,說“:無非是使之不全部被丢棄。”号稱“知馀子”。自己寫墓志說“:年壽八十二不為夭折,官一品不為低賤,使相接受俸祿不為恥辱,這三者大略可以歸息于父親栖神之地了。”陳抟曾對他的父親說:“您三個兒子都當為将相,惟有中子顯貴而且年壽高。”後來果像陳抟所說的那樣。堯佐有《集》三十卷,又有《潮陽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

2. 《宋史·陳堯咨傳》譯文

譯文: 陳堯咨字希元,他的先輩是河朔人。

他的高祖叫陳翔,是蜀州新井縣令,因而安家在那裡,于是為阆州阆中人。 陳堯咨進士及第,曆任魏縣、中牟縣尉,撰寫《海喻》一篇文章,人們對他的志向表示驚奇。

憑借試秘書省校書郎的身份,任朝邑知縣,恰逢他哥哥陳堯叟出使陝西,揭發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他,捏造事情誣陷堯咨,堯咨被降為朝邑縣主簿。 改任下邽縣主簿,升任秘書郎、真源知縣,任開封府司錄參軍事,升為開封府推官。

因評論政事忤逆聖旨,被降為潮州通判。修建孔子廟,建造作韓吏部祠,以諷勸潮州人民。

百姓中有個張姓的孩子與他的母親在江中洗滌,鳄魚尾随而吃掉張姓孩子,母親不能救助。 堯咨聽說後為此傷心,指令二個下吏劃小船拿着網前去捕捉。

鳄魚最為兇暴,不能網到,到這時,鳄魚順服被網住,堯咨寫文章把鳄魚的事在街市公告出來,并烹煮了它,人們都感到驚異。 召回朝廷,任直史館、壽州知府。

當年大饑荒,堯咨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饑餓的人吃,吏人都獻出大米,赈濟了幾萬人。後來擔任兩浙轉運副使。

錢塘江用竹籠裝石作堤壩,堤壩第二年就毀壞。 堯咨請求放進柴薪裝滿泥土才堅固耐久,丁謂不認為他的觀點是對的,堯咨移任京西轉運使,後來終于按堯佐的建議實行。

改任河東路轉運使,因河東土地貧瘠,百姓貧困,依靠石炭為生,堯咨奏請朝廷免除稅收。又減少澤州大廣冶鐵課稅幾十萬。

移任河北,因母親年老請求就近侍養,朝廷召他糾察在京刑獄,任禦試編排官,因安排等次失誤被降職,任監鄂州茶場。 原文: 陳堯咨,字希元,其先河朔人。

高祖翔,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為阆州阆中人。堯咨進士及第,曆魏縣、中牟尉,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

以試秘書省校書郎知朝邑縣,會其兄堯叟使陝西,發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誣堯咨以事,降本縣主簿。 徙下邽,遷秘書郎、知真源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遷府推官。

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廟,作韓吏部祠,以風示潮人。

民張氏子與其母濯于江,鳄魚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堯咨聞而傷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網往捕鳄至暴非可網得至是鳄弭受網作文示諸市而烹之人皆驚異。

召還,直史館、知壽州。歲大饑,出奉米為糜粥食餓者,吏人悉獻米至,振數萬人。

後為兩浙轉運副使。錢塘江篝石為堤,堤再歲辄壞。

堯咨請下薪實土乃堅久,丁謂不以為是,徙京西轉運使,後卒如堯咨議。徙河東路,以地寒民貧,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稅。

又減澤州大廣冶鐵課數十萬。徙河北,母老祈就養,召糾察在京刑獄,為禦試編排官,坐置等誤降官,監鄂州茶場。

出處:出自元末至正三年阿魯圖的《宋史·陳堯咨傳》。 擴充資料: 人物簡介: 陳堯咨,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庚子科狀元。

景德三年(1006年),陳堯咨當了考進士的考官。陳堯咨因幫三司使劉師道的弟弟劉幾道作弊而獲罪貶官。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陳堯咨參加閱進士考試的試卷。天禧三年,有人揭發錢惟寅對官員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陳堯咨參與審查錢惟寅的考核情況。

陳堯咨工書法,尤善隸書。其射技超群,曾以錢币為的,一箭穿孔而過。

其兄陳堯叟,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狀元。兩人為中國科舉史上的兄弟狀元,倍受世人稱頌。

陳堯咨卒後,朝廷加贈他太尉官銜,賜谥号"康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陳堯咨。

3. 《陳際泰傳》文言文翻譯

《陳際泰傳》原文:

陳際泰,字大士,臨川人。家貧,不能從師,又無書,時取旁舍兒書,屏人竊誦。從外兄所獲《書經》,四角已漫滅,且無句讀,自以意識别之遂通其義。十歲,于外家藥籠中見《詩經》,取而疾走。

父見之,怒,督往田,則攜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畢身不忘。久之,返臨川,與南英輩以時文名天下。其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後所作至萬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

《陳際泰傳》翻譯:

陳季泰,臨川人文學大師。家境貧寒,不能由老師學習,沒有書,有時帶着孩子在附近看書,偷看。我從表兄弟那裡得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四個角變得模糊了,沒有可供閱讀的分句。我根據文學意義來判斷差別(應該有停頓的地方),是以我熟悉這本書。十歲的時候,我在我叔叔的藥箱裡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親看到了,非常生氣。他催促他去田裡。陳繼泰把《詩經》帶到田裡,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詩經》。是以他一輩子都沒有忘記。很長一段時間後,他回到了臨川,與艾南英等八部詩作齊名。陳吉泰的詩歌和作曲寫得很好。勤奮,一天能寫二三十首詩,寫過一萬首詩。這次考試的詩歌和散文的數量與陳季泰不比對。

擴充資料:

《陳際泰傳》創作背景:

陳際泰才思靈活,寫作速度極快,有時一天能寫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達萬篇。史書稱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詣較高。他将經史古籍融會貫通,自辟門徑,借題發揮,馳聘才思,抒發己見,被人稱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陳際泰才得中舉人;崇祯七年中進士,時年68歲。十年,被授行人(掌冊封、傳旨的官),赴貴州監考。十三年,奉旨護送已故相國蔡國用靈柩回鄉,次年于濟甯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歲。

其著述多闡發經籍,有《易經說意》(又名《讀易正義》)7卷、《周易翼簡捷解》16卷、《群經輔易說》1卷、《五經讀》5卷、《四書讀》10卷,均存目于《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輯《臨川文選》、《臨川文獻》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選人一卷。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陳際泰 (明朝學者)

百度百科—明史 (二十四史之一)

4. 《陳際泰傳》文言文翻譯

際泰,于是就通曉了《書經》的大意,陳際泰就把《詩經》帶到了田地裡,有時拿鄰居家孩子的書,一天可以寫二三十首詩,傳回臨川,非常勤敏,躲着人偷偷地誦讀,不能夠拜師讀書,在舅家藥籠中見到《詩經》,書的四角已經磨滅變得模模糊糊了,臨川人,蹲在高的土山上吟詠《詩經》,自己根據文意去判斷區分(哪個地方該有停頓),而且也沒有劃分句讀,先後寫的詩達到了萬首,同艾南英等人憑借八股文而聞名天下,拿着就快速地跑了,很生氣。

父親看見了。讀書人應試詩文的數量。

家裡貧窮,于是終身都沒有忘記。很久以後。

陳際泰寫詩作文,沒有比得上陳際泰的,又沒有書籍。從表兄那裡得到了一本《書經》,督促他到田地裡去。

十歲,字大士。

5. 房玄齡傳文言文翻譯

1、翻譯 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人。

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于草書和隸書,善于寫文章。

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藥物和膳食上,不曾脫衣服睡過一次好覺。

太宗攻占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太宗一見他,就像老朋友一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

玄齡已經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衆人争着去尋找珍寶古玩,隻有玄齡先接受傑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

當有謀臣猛将,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結交,各人都表示願為太宗竭盡死力。玄齡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牍,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

文字簡約義理充足。一開始就不用草稿。

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裡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

隐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為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是以玄齡跟如晦一起被驅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發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叫他們穿道士的服裝,暗中帶進内閣商量大事。

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後,提升玄齡擔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

太宗論功行賞,把玄齡跟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作為第一等,進爵為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貞觀三年,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

第二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蔔射,改封魏國公,監編國史。已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後,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一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

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一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并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

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

高宗成為太子之後,加玄齡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門下省事務,監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賜下玺書表彰,賜物一千五百段。

這一年,玄齡因繼母去世丁憂服喪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賜給他墓地。不久,他又從回本官職位。

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诏書說:“你擔負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後顧之憂了。”軍隊的兵器、戰士的糧食,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發。

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尤應當警惕小心。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編《晉書》。

貞觀二十三年,皇上駕臨玉華宮,當時玄齡老病複發,皇上下诏令他睡在總留台。到他漸漸病重,玄齡追赴玉華宮,坐偏轎入殿,将近到皇帝禦座才下轎。

太宗對他流淚,玄齡也感傷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醫救治。

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每天對他供應禦膳。如果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凄怆。

後病情加重,就鑿開宮牆開門,多次派宦官問候。皇上又親自光臨,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訣别。

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2、原文 舊唐書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

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父病綿曆旬月,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

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谒于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

賊寇每平,衆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緻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将,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

玄齡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

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裡之外,猶對面語耳。”隐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谮之于高祖,由是與如晦并被驅斥。

隐太子将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及太宗入春宮,擢拜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

貞觀元年,代蕭璃為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進爵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

三年,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攝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仆射,改封魏國公,監修國史。

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随能收叙,無隔卑賤。

論者稱為良相焉。高宗居春宮,加玄齡太子太傅,仍知門下省事,監修國史如故。

尋以撰《高祖、太宗實錄》成,降玺書褒美,賜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齡丁繼母憂去職,特敕賜以昭陵葬地。

未幾,起複本官。太宗親征遼東,命玄齡京城留守,手诏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後顧之憂矣。”

軍戎器械,戰士糧廪,并委令處分發遣。玄齡屢上言敵不可輕,尤宜誡慎。

尋與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晉書》。二十三年,駕幸玉華宮,時玄齡舊疾發,诏令卧總。

6. 耶律仁先傳文言文閱讀

耶律仁先,字糾鄰,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後裔。父耶律瑰引,為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謀略。重熙三年(1034),補為護衛。興宗皇上與他談論政事,覺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寵遇,言事無所隐諱。授為宿直将軍,累遷至殿前副點sLKJ.oRg檢,改任鶴剌唐古部節度使,不久征召為北面林牙。

十一年(1042),升任北院樞密副使。時逢宋朝請求增加歲币銀絹以換回對十縣土地的所有權,仁先與劉六符出使宋國,仍然堅持歲币文書用“貢”字。宋人拒絕。仁先說“:從前石晉王朝報本朝之恩德,割讓土地進獻,周人強行奪取之,誰是誰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于是議定增加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仍舊稱為“貢”。回國之後,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三年(1044),讨伐夏國,留仁先鎮守邊境。不久,召任契丹行宮都部署,上奏折請求免除王子班郎君及諸宮的雜役。十六年(1047),遷任北院大王,奏稱如今兩院戶口衆多且富足,請求免予由他部來幫助服役,诏令從其所請。十八年(1049),再度舉兵伐夏,仁先與皇太弟重元擔任前鋒。蕭惠在河南失利,皇上還想進兵再戰,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進兵。後來擔任了知北院樞密使,遷東京留守。女真恃仗地勢之險要,不停地侵犯掠奪,仁先請求開挖山地溝通道路以控制之,邊民得以安居樂業。封為吳王。

清甯初,任南院樞密使。因耶律化哥誣陷,出貶為南京兵馬副元帥,守太尉,改号隋王。六年(1060),再度擔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數百裡前往歡迎,就像見到父親和兄長一般。當時南院樞密官涅魯古、蕭胡睹等人妒忌他,請道宗皇上讓仁先擔任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上奏說“:仁先是舊臣,德望冠絕一時,不應外補任京外官。”又拜為南院樞密使,改為許王。

九年(1063)七月,皇上出獵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稱重元謀反,皇上召來仁先與他談論這件事。仁先說“:這種人兇殘狠毒,我本來就懷疑他很久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仁先出宮,又說:“陛下應當小心防範!”還未來得及披挂,重元已經前來攻打行宮了。皇上想到北、南院去,仁先說:“陛下如果撇下扈從單獨出去,賊人必會緊随其後,況且南、北大王之心也不可知。”仁先之子撻不也說:“皇上自己的想法怎麼能違逆呢?”仁先發怒,打了他的腦袋。皇上明白了,便将讨伐賊人之事全權傳遞仁先處理。于是将馬車排列為營壘,拆開行馬(衙前木架形路障),制作兵器,仁先率領屬吏近侍三十餘騎結陣于行馬之外。及至交戰,賊衆大多投降。涅魯古中流矢墜馬,被活捉,重元帶傷而退。仁先覺得五院部蕭塔剌居所最近,趕緊召他來,分頭派人會集諸軍。黎明,重元率領奚人兩千人前來攻打行宮,蕭塔剌的兵馬正好趕到。仁先料想敵人勢必不能持久,等待他們氣餒時再行攻擊。于是背着營壘結陣,瞅準機會奮勇出擊,賊衆奔逃潰散,仁先率兵追殺二十餘裡,重元與數騎人馬逃跑了。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說“:這次平亂都是你的功勞啊。”加号尚父,進封為宋王,擔任北院樞密使,并親自為他制文以示褒獎,又诏令繪制《灤河戰圖》以表彰其功勞。

鹹雍元年(1065),加于越,改封遼王,與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樞密事務。乙辛倚恃寵幸,違法行事,仁先阻止他,是以受到忌恨,出貶為南京留守,改為晉王。仁先存恤孤獨,禁絕奸惡,宋人聞風震懾畏服。論及他的人認為自于越休哥之後,可令宋人畏服的,隻有仁先一人。

阻蔔塔裡幹背叛王命,仁先擔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賜給鷹紐印及尚方劍。皇上曉谕說:“你此去離朝廷太遠,如果每次都奏明後再行事,恐怕會失去機會,你可以随機行事,先斬後奏。”仁先嚴密設定斥候(望台),扼守敵人的要塞,對于順服的部族加以籠絡安撫,各種政務都整治得有條有理。塔裡幹又來侵犯,仁先迎擊,追殺八十餘裡。大軍接着趕到,又擊敗了塔裡幹。别部把裡斯、秃沒等人前來援救塔裡幹,見他屢次挫敗,不敢交戰而投降了。北部邊境便得以安甯。

八年(1072),仁先去世,年六十歲,遺命讓家人薄葬。弟義先、信先,子撻不也。

7. 崔驷傳 文言文閱讀

應該是“崔骃”傳。

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高祖父崔朝,昭帝時為幽州從事,谏刺史不要與燕刺王來往。後來刺王失敗,被升為侍禦史。生了兒子叫崔舒,曆任四郡太守,所在之處均有能幹之名。崔舒的小兒子名崔骃,王莽時做郡文學,以明經召到公車。太保甄豐舉他做步兵校尉。

崔骃辭道“:我聽說伐國不問仁人,戰陣不訪儒士。這一舉動怎麼找我呢?”于是自陳有過,回家去了。王莽讨厭那些不附和自己的人,多用法中傷他們。當時崔骃之兄崔發因佞巧被王莽寵幸,官位做到大司空。母師氏能通經學、百家之言,王莽寵以殊禮,賜号義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軒丹毂,顯于新莽一代。後來用崔骃為建新大尹,崔骃不得已,便歎氣道:“我生在無妄之世,碰上澆、羿這樣的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怎能獨自法身而使所生危險呢?”是單車到官所,稱病不管事,三年不到縣去勸農桑。門下掾吏倪敞勸他,崔骃才勉強起身頒布春令。所到之縣,大小牢獄關滿了人。崔骃流着淚道:“唉呀!刑罰不中,于是陷人于阱。這些人有什麼罪,而關在這裡!”于是公平審理,放出二千多人。掾吏叩頭勸道:“朝廷初政,州牧嚴峻。寬恕犯人,确是仁者之心;然而獨有你這樣做,将有後悔的麼!”崔骃說:“邾文公不因一個人易其身,君子稱他知命。如殺一大尹贖二千人,是我所願意的。”于是稱疾而去。

建武初年,朝廷多薦言的,幽州刺史又舉崔骃賢良。崔骃自以宗門受王莽僞寵,慚愧對漢朝,于是辭歸不做官。客居在荥陽,閉門檢討,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用來決斷吉兇,多所占驗。臨終作賦以自悼,名叫《慰志》。崔骃生了崔毅,因病隐身不仕。崔毅生了崔骃,十三歲能通曉《經》、《易經》、《春秋》,博學有大才,盡通古今訓诂百家之言,會寫文章。年輕時遊曆到太學,與班固、傅毅同時齊名。常以鑽研典籍為業,不遑做官之事。當時人有的譏笑他太玄靜,将以後名失實。

崔骃模仿楊雄的《解嘲》,寫了《達旨》來答複他們。元和年間,肅宗才修古禮,巡狩方嶽。崔骃上《四巡頌》以稱漢德,文辭很典美,文字太多是以不記在這裡。皇上常好文章,自從看了崔骃的頌以後,常嗟歎起來。對侍中窦憲說:“你知道崔骃嗎?”答道“:班固多次對我說起他,我沒有看見。”皇上說“:你喜歡班固而忽略了崔骃,這是葉公好龍哩。試請見他。”崔骃由此問候窦憲。窦憲急忙穿鞋在門口迎接,笑着對馬因說道:“亭伯,我奉皇上的指令和你交朋友,你不會薄待我吧?”于是揖為座上客。住不多久,皇帝來到窦憲家。當時崔骃正在憲家,皇帝聽說而想召見他。窦憲勸阻,認為不應與白衣之士相見。皇帝懂了,便說:“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正想請他做官,碰到皇帝駕崩。窦太後臨朝,窦憲以貴戚出納诏命。崔骃獻書告誡道:“馬因聽說交誼淺而言語深,是愚蠢;在賤位而望貴顯,是糊塗;不相信而納忠言,是毀謗。三項都不相宜,而想試試看,是想效區區之心,憤懑而不能自止哩。我私下看見足下體淳淑之姿,躬高明之量,意美志厲,有上賢的風度。馬因幸而得充下館,排在後列,是以竭盡拳拳之心,敢進一言。

“古人說:‘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生在富貴而能不驕傲的,是沒有的。現在寵祿初隆,百僚觀行,正當堯舜的盛世,處在光華的顯時,豈可不庶幾早晚,使衆人之譽能久,弘揚申伯之美名,成就周公、召公的事業麼?古語說:‘不患無位,患是以立。’(譯:不擔心沒有地位,隻擔心立身不處于仁義。)從前馮野王以外戚居高位,稱為賢臣;近來陰衛尉克己複禮,最終得到多福。郯氏的祖先,不是不尊貴,陽平的宗族,不是不隆盛。重侯累将,建天樞,執鬥柄,(指王氏九侯五大司馬,掌握國家的大權。)其是以被譏笑于當時,垂愆尤于後世,為什麼呢?就因為滿而不挹,位有餘而仁義不足哩。漢興以後,到哀帝、平帝之時,外家二十,保族全身,隻有四人罷了。《書經》說:‘鑒于有殷。’(注:以殷商做鏡子)可不謹慎嗎?“窦氏的興起,從孝文帝開始。

長君、少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在前日;安豐侯窦融以佐命著德,顯自中興。内以忠誠自固,外用法度自守,終于享了國祚,垂福至今。謙德之光,《周易》所贊美;滿溢之位,道家所戒。是以君子福大而更加恐慎,爵隆而愈恭敬。看遠近,俯仰都有法則可循,銘刻在幾杖之上,刻記在盤盂之間。兢兢業業,無敢怠荒。這樣,就百福到來,慶流無窮了。”等到窦憲做了車騎将軍,召崔骃做掾吏。憲府貴重,掾屬三十人,都是故刺史、二千石,隻有崔骃以處士年少,提升在其間。窦憲擅權驕傲放恣,崔骃多次勸阻。等到出擊匈奴,道路上更多違法之事,崔骃做主簿,前後奏記數十次,指切長短之處。窦憲不能容忍,稍為疏遠了他,因為崔骃是高第出身,讓他出為長嶺縣長。崔骃自認為遠去,不得意,于是不到官位而回家。永元四年(92),死在家中。

8. 沈括傳文言文翻譯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親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蔭,擔任了沭陽縣主簿的官職.考中進士後,被派編集校對昭文館的書籍,擔任館閣校勘,删節制定三司的條例.按照慣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往南郊外的圜丘祭祀天地的禮儀,是由有關機關按照典籍記載安排,然後收藏起副本.辦事人員往往借着行儀式之機謀取私利.祭祀前,在祭壇下面張起帳幕,在宮城外幾裡的地方修建園林,種植樹木,裝飾得五彩斑斓,雕刻飛禽走獸,綿延不斷放置于林木之間.将要從事祭祀的那一天傍晚,皇帝親自來觀賞園林景色,登上端門的南面正門,陳列儀仗衛隊,檢閱戒嚴警衛的部隊,遊覽玩賞,這些都不是齋戒祭祀時所應該有的景象.皇帝使用的器物,一個就需要六七十個工匠制作.沈括考察了禮制的發展變化,寫成一本《南郊式》.朝廷于是指令他掌管郊祀的事務,按照新禮儀辦事,這樣一來,每次節省的經費數以萬計,宋神宗十分滿意. 不久後,沈括升為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當時,掌管天文曆數的官員都是些碌碌無為的人,對于天體的現象,圖象及觀象的器械,幾乎一竅不通.沈括任提舉司天監後,才設定了渾儀,景表,五壺浮漏,并招請衛樸修成新的曆法,向天下征集太史用的觀測天象的書,此外他還在司天監中任用讀書人,把方技科分為五項,這些辦法後來都被采納. 淮南發生饑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視調查.他到達淮南後,便下令發放常平倉的錢和糧食,同時組織修通河渠,修治荒蕪的田地,以此來消除水災造成的困難.随後他又升任集賢校理,奉命巡視調查兩浙地區的農田水利情況.當時,朝廷大量征集民間的車輛,人們不了解官家的意思,都引以為憂;市易司憂慮四川禁止不了私販販鹽謀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鹽井,而運解池的鹽去解決四川的吃鹽問題.上書議論這兩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織布機上的紗線,但都沒有把問題講清楚.沈括侍立在神宗身旁,神宗看着他說:"你知道征集車輛的事嗎 "沈括回答說:"知道."神宗問:"這事怎麼樣 "沈括說:"請問征集車輛要做什麼用途呢 "神宗說:"北面的遼軍用馬來取勝,沒有車是不能夠抵擋他們的."沈括說:"車戰的好處,在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說的兵車,是輕車,有五匹馬來拉,有利于快速進軍.現在民間的載重貨車龐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裡路,是以人們都叫它'太平車',隻能供平時用用罷了."神宗高興地說:"别人的話沒有提到這些,我要好好考慮一下."又問他川鹽的事,他回答說:"把所有的私人鹽井都填塞掉而運解州的鹽去,使鹽都由官府發售,當然好.但是,忠州,萬州,戎州,泸州一帶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小鹽井特别多,是不能夠一下子禁絕的,勢必要派人去守衛它們,這樣一來,恐怕就得不償失了."神宗點頭,認為很對.第二天,兩件事都停止了.随即又提升沈括為知制诰,兼管通進,銀台司.從升任太子中允之職到這個時候,才不過三個月.接着沈括又出任河北西路察訪使.按以前的慣例凡是河北西路有人煉銀的地方,轉運司就設定官員,收取利息.沈括發表意見說:"靠近寶藏就會使國家貧窮,這是必然的事.人如果多了,那麼窩藏的奸僞之徒怎樣檢查呢 朝廷每年送給契丹數十萬兩銀子,正因為它不是北方所有的東西,是以他們看重它,認為獲得它是有利的.現在,原來的銀成縣,銀坊城都在他們境内,假如他們知道開鑿山中礦産的利益,中國的貨币就更被看輕了,每年拿什麼東西送給他們呢 與鄰國契丹的沖突就要從這兒開始了." 當時,朝廷要靠近京城的居民每戶都交出馬匹來作賦稅,用來守衛邊境,人民認為這是一種災難.沈括說:"北方的契丹地區馬匹多,人又熟悉騎馬作戰,這就好比中國擅長用強勁的弓箭.現在舍棄我們擅長的技藝,勉強去做不擅長的事,怎麼能取勝呢 "另外,邊境的人們學習軍事技術時,隻用拉開弓的強度來确定高下,但不一定能射穿皮革;沈括說,應該考慮他們射箭的距離和射入硬物的程度.沈括提出的類似建議有三十一件,朝廷都下诏同意施行. 遼國的蕭禧來争論河東黃嵬一帶地方,留在飯店不肯辭去,說:"我一定要達到目的,才能傳回."神宗派沈括出使遼國.沈括到樞密院翻看以前的檔案檔案,查找到往年商定邊境的檔案,檔案上指定以古代的長城為邊界,而現在所争的地方與長城相差三十裡遠,就上表議論這件事.神宗特地在休假日打開天章閣,召見沈括,讓他陳述.神宗聽後,高興地說:"大臣們根本不去探讨事情的原委,幾乎誤了國家大事."于是,神宗指令,将所畫地圖拿給蕭禧看.蕭禧理屈詞窮,才不再争論了.神宗賞賜了沈括白金一千兩,讓他出發去遼國.他到了契丹宮廷,契丹宰相楊益戒來同他面談.沈括找到争論土地的檔案數十件,預先讓辦事人員和幕僚背熟它.楊益戒提出問題,沈括就讓辦事人員舉例回答.另一天再提出,還是同樣回答.楊益戒無話可答,傲慢地說:"你們連幾裡的地方也不願意放棄,難道想輕易斷絕兩國的和好嗎 "沈括說:"出兵有理,士氣就高,沒有理,士氣就低落.現在你們北朝舍棄你們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來役使你們的人民,這對我們宋朝沒有什麼不利."總共會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會屈服,就丢開。

9. 文言文翻譯陳廷敬傳

陳廷敬,初名敬,字子端,山西澤州人。順治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是科館選,又有順天通州陳敬,上為加“廷”字以别之。十八年,充會試同考官,尋授秘書院檢讨。康熙元年,假歸,四年,補原官。累遷翰林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十四年,擢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改翰林院掌院學士,教習庶吉士。與學士張英日直弘德殿,聖祖器之,與英及掌院學士喇沙裡同賜貂皮五十、表裡緞各二。十七年,命直南書房。丁母憂,遣官慰問,賜茶酒。服除,起故官。二十一年,典會試。滇南平,更定朝會燕飨樂章,命廷敬撰拟,下所司肄習。遷禮部侍郎。知

二十二十三年,調吏部,兼管戶部錢法。疏言:“自古鑄錢時輕時重,未有數十年而不改者。向日銀一兩易錢千,今僅得九百,其故在毀錢鬻銅。順治十年因錢賤壅滞,改舊重一錢者為一錢二分五厘,十七年又增為一錢四分,是以杜私鑄也。今私鑄自如,應改重為輕,則毀錢不禁自絕。産銅之地,宜停收稅,聽民開采,則銅日多,錢價益平。”疏下部議行。古

擢左擢左都禦史。疏言:“古者衣冠、輿馬、服飾、器用,賤不得逾貴,小不得加大。今等威未辨,奢侈未除,機絲所織,花草蟲魚,時新時異,轉相慕效。由是富者黩貨無已,貧者恥其不如,冒利觸禁,其始由於不儉,其繼至於不廉。請敕廷臣嚴申定制,以挽頹風。”又言:“方今要務,首在督撫得人。為督撫者,不以利欲動其心,然後能正身以董吏。吏不以曲事上官為心,然後能加意於民;民可徐得其養,養立而後教行。宜饬督撫凡保薦州縣吏,必具列無加派火耗、無黩貨詞訟、無朘削富民。每月吉集衆講解聖谕,使知功令之重在此。而皇上考察督撫,則以潔己教吏,吏得一心養民教民為稱職,庶幾大法而小廉。”又言:“水旱兇荒,堯、湯之世所不能盡無,惟備及於豫而周當其急,故民恃以無恐。山東去年題報水災,戶部初議行令履勘,繼又行令分晰地畝高下,今年四月始行覆準蠲免。如此其遲回者,所行之例則然耳。臣愚以為被災分數既有冊結可據,即宜具覆豁免,上宣聖主勤民之意,下慰小民望澤之心,中不使吏胥緣為弊窦。”疏并議行。齋

二十二十五年,遷工部尚書。與學士徐乾學奏進鑒古輯覽,上嘉其有裨治化,命留覽。時修輯三朝聖訓、政治典訓、方略、一統志、明史,廷敬并充總裁官。累調戶、吏二部。二十七年,法司逮問湖廣巡撫張汧,汧曾赍銀赴京行賄。獄急,語涉廷敬及尚書徐乾學、詹事高士奇,上置勿問。廷敬乃以父老,疏乞歸養,诏許解任,仍管修書事。主

二十二十九年,起左都禦史,遷工部尚書,調刑部。丁父憂,服阕,授戶部尚書,調吏部。四十二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仍直經筵。四十四年,扈從南巡,召試士子,命閱卷。四十九年,以疾乞休,允之。會大學士張玉書卒,李光地病在告,召廷敬仍入閣視事。五十一年,卒,上深惜之,親制挽詩一章,命皇三子允祉奠茶酒;又命部院大臣會其喪,賜白金千,谥文貞。知

廷敬廷敬初以賜石榴子詩受知聖祖,後進所著詩集,上稱其清雅醇厚,賜詩題卷端。嘗召見問朝臣誰能詩者,以王士祯對,又舉汪琬應博學鴻儒,并以文學有名於時。上禦門召九卿舉廉吏,諸臣各有所舉,語未竟,上特問廷敬,廷敬奏:“知縣陸隴其、邵嗣堯皆清官,雖治狀不同,其廉則一也。”乃皆擢禦史。始廷敬嘗亟稱兩人,或謂曰:“兩人廉而剛,剛易折,且多怨,恐及公。”廷敬曰:“果賢欤,雖折且怨,庸何傷?”